都市交通新解 台廠六億助攻微型電動車

再現i-ROAD旋風 前豐田工程師創Lean Mobility


前豐田工程師谷中壯弘自創微型車廠Lean Mobility,他與台廠合作,推動微型電動三輪車進入台灣,引發熱議。這輛車憑什麼夯?他又為何看好台灣市場?

撰文/張如嫻、李浩宇

黃色車身搭配充滿科技感的設計,這輛電動三輪車體積僅有傳統汽車的三分之一,卻能容納兩位大人,就連身高超過一八○公分的駕駛也能駕馭。即使只有三輪,任意轉彎,車身依然保持平衡,它有「尊榮版」機車之稱,因為乘客不但無畏風吹日曬雨淋,甚至能在車內吹冷氣、喝咖啡。

「我的構想,就是開發一輛輕量又安全、舒適的車。」Lean Mobility(極智移動)執行長谷中壯弘滔滔不絕談著自己的夢想。

五十四歲的他來頭可不小。谷中壯弘過去在日本豐田工作近三十年,更曾是豐田次世代車輛部門負責人,也是十年前紅極一時的i-ROAD微型三輪車主要推手。


▲Lean Mobility提供

減碳省車位 三台廠注資六億

二○ 二二年他中年轉職,並在台灣、日本登記成立Lean Mobility,除了自掏腰包,近期還獲六和機械子公司冠和投資、台裕橡膠主要股東鴻裕投資開發、東立物流三家台廠共二十八億日圓注資(約六億新台幣),採i-ROAD授權技術開發Lean3車款,已進入取證階段,最快明年在台灣首發。

其實,持續關注全球都市車輛問題的他早就發現,一輛車平均每天有超過二十小時都停著,導致都市停車空間嚴重不足,且一輛五人座轎車平均只會有一.三人乘坐,代表車內空間利用率並不高,「如果能打造出更輕量化的車,不僅可以增加更多城市停車空間,碳排量也會下降。」

這個點子,成為豐田i-ROAD誕生的關鍵。一三年這輛微型電動三輪車在日內瓦車展上首次登場。可惜的是,豐田對微型電動車市場還沒十足把握,i-ROAD至今仍未對外銷售。

兩年前,看好自己對電動三輪車開發能量的谷中壯弘出走創業,他盤點過去累積的人脈,召集了六十位日籍研發、製造人員,先在日本生產樣品,「自己創業不但開發速度加快,做決策也相對彈性。」果然,團隊僅花了一年半時間,就正式把Lean3推上枱面。

為Lean3設計外觀和車體的交通工具設計公司PHIARO設計總監平田滋男說,這款車不像汽車有兩顆後輪支撐,光要讓車體平衡就是一大挑戰,擅長滑雪的谷中壯弘,還嘗試用滑雪時維持平衡的技巧來設計。此外,他增加車內空間、改變電池特性,過去i-ROAD電池滿電下最多可開五十公里,Lean3則提升續航力至一百公里。
搶雙邊市場 適用法規挑戰大

比起車子設計製造的難,要在哪個市場開賣,谷中壯弘心中早有答案。「台灣是最合適的地方。」他指出,台灣作為機車大國,每三人就有兩輛機車,但騎車得忍受風吹日曬,車禍損傷風險高;若有一類車款,體積只比機車大約一.五倍,價格又比新汽車便宜,或許能提供消費者另一種選擇。目前Lean3基本款定價二十萬元,約是電動機車的兩倍以上,能否吸引消費者買單還有待觀察。

Lean3 從研發到銷售採一條龍,預計以自有品牌、門市來台銷售,谷中壯弘把Lean3視為介於機車和汽車之間的新型車種,以這個定位分食汽、機車雙邊市場。
除了在台灣首發,Lean3也吸引台灣投資人支持,供應鏈台廠占比更超過七成,接下來也會選在台灣量產,「從台灣市場的潛力和企業投資來看,這兩者結合,推動了台灣微型電動車的發展機會。」谷中壯弘信心滿滿地說。

然而,Lean3想上市,還有包括供應鏈穩定、法律規範等諸多挑戰。

「開這輛車到底要拿機車駕照還是汽車駕照?要停在哪一種停車格?這些問題都還沒解決。」一名汽車業界人士指出,Lean3的定位還不清楚,它的大小停不進機車格,若使用一般汽車位,仍會遇到一位難求的困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且政府法規調整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台灣車輛法規中,三輪車只能以機車形式審驗,且僅針對握把式的方向控制器,以「方向盤」操控的Lean3能不能領牌還未知,國外品牌推出的電動三輪車,也都幾乎採用機車規範。

谷中壯弘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各種取證方法,已和交通部密切討論,訂定適合Lean3的交通規範,即使前霧未散,他依然堅定明年量產的目標,尤其亞洲就占了全球電動三輪車九成市場。谷中壯弘強調,如果Lean3在台推展順利,將會繼續前進日本、歐洲市場。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4/4月 第1423期

本文摘錄自‎

都市交通新解 台廠六億助攻微型電動車

今周刊

2024/4月 第1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