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不想升遷?它一招「自組織」營收年年增

員工不想升遷?乾脆不設主管!


文/高士閔 攝影/駱裕隆

有沒有一種制度,能讓員工們自己管自己且越發積極主動,同時,能讓管理者從日常庶務抽身,更專注在達成十倍勝利的創新路徑?

全球第二大人資公司任仕達(Randstad)二○二四年最新調查指出,約五成上班族甘願留在現有職位,即使沒有進步或升遷機會。當員工不在乎薪水、更不在意升遷,已然成為組織成長的最大障礙。

早在二○一四年,新加坡軟體開發商鈦坦科技就遇上類似困境,工程師只想寫程式,不想管人,導致主管帶的員工數量飆升。主管的責任愈發繁重,逐漸埋沒在庶務中,員工的問題經常得不到回應,幾次開發的產品都不受市場歡迎,公司營收陷入了瓶頸。

.


鈦坦科技
•成立:2005年

•總經理:李境展(前排右1)
•主要服務:B2B線上軟體平台的開發和維護,專案管理軟體代理及敏捷相關顧問服務
•成績單:2023年營收約12億元

第一步》撤掉基層主管

導入「自組織」,團隊反應速度大增

時任鈦坦科技總經理林裕丞心想,乾脆不要主管算了。他並非破罐破摔,而是在該公司成長趨緩之際,導入敏捷式管理,一種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這顯著改善公司對市場的敏感度。

而其中,他們深信並貫徹的是敏捷管理第十一條原則:最佳的架構、需求與設計皆來自於能「自我組織的團隊」。

「想要車子變快,是要加十匹馬,還是換蒸汽引擎?」鈦坦科技總經理李境展用這個故事,說明了何謂十倍思維,「想要繼續成長,就得跳出既得利益和舒適圈。」你必須拋棄馬,才可能思考其他替代品,進而想到引擎。

以往談管理,多是管理職動腦、技術職動手,但主管職增加再多,也不一定能反映市場變動,不如讓一線工作者能自主,因為他們離市場最近,所以鈦坦決定去掉所有基層主管,推出「自組織團隊」。

導入「自組織」之後,員工積極性大增,「甚至變得有些『多管閒事』。」鈦坦科技產品開發部門主管陳翊華開玩笑說,同仁變得很願意協助他人。而該公司的營收,也以每年二○%至三○%的幅度增長,二○二三年營收約十二億元。

所謂「自組織」,裡面有工程師、設計師等各種角色,唯一沒有的職位就是基層主管。一項產品從需求、規畫、執行、販售到回饋,都是由團隊成員一起討論和決策。由於貼近市場,又少了向上呈報的冗長過程,使團隊能快速反應,推出符合趨勢的產品。

不過,鈦坦科技研發工程師許震緯一開始卻覺得,「你們怎麼這麼慢?」他待過科技大廠,也做過新創,兩者的步調都超級快,主管說什麼,底下的人照做,但到了鈦坦,光是做事之前的會議,就能討論兩、三個小時,他一開始頗不習慣。

「快跟慢,有時候取決於你怎麼看一件事。」許震緯後來明白,任務交代下來,很快把它做完是一回事;產品上線之後,對公司有沒有幫助,又是另一件事。他在鈦坦就不只一次遇到,工程師討論完發現,這項任務沒意義,直接否決不做,這在其他公司幾乎不可能發生。

「自組織重視效能。」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專任教授溫金豐解釋,效能(Effectiveness)是做對的事,效率(Efficiency)是把事做好。若產業百年不變,老闆的成功經驗能複製,員工就只要有效率即可;反之,若環境變動頻繁,老闆難以洞徹全局,自組織運作會更好。

最重要的是,員工會感覺受到重視。溫金豐指出,員工的意見不只能影響產品,甚至能左右同事、前輩的獎金,他們有成就感,就會多做幾步,積極度就上來了。

自組織能讓員工自動自發,但若團隊各自為政,公司將淪為多頭馬車,所以李境展設計「雙連結」制度串聯所有自組織。


第二步》創造組織平等性

「雙連結」串聯團隊、決策採認可決

每個自組織都會有一名成員扮演內連結(In-Link),負責由外而內,把公司的需求,傳遞給成員知道。另一位成員扮演外連結(Out-Link),則是由內而外,負責把一線的聲音,帶到部門,甚至總經理層級。許震緯指出,有時候自組織的意見會跟部門主管相左,譬如主管要求先在期限內完成任務,但這樣產品會留下很多漏洞,未來工程師還是要補。「這時候就是trade-off(交換),」他會跟主管溝通,團隊先滿足主管需求,但下個工作階段,必須留時間給他改善。

解決了團隊間的聯繫,第二步是團隊內的平等。自組織雖然沒有主管,但工作者也有資歷的差異,以開會為例,若是前輩先發表意見,菜鳥多半就不敢說話了。

「認可決」就是一種解決方法。相比共識決是「不喜歡,但少數得服從」,認可決的底線是要讓團隊內的任何一個人,即便「不喜歡,但能接受」,避免通常是資淺者的少數族群永遠只能聽話照做。

陳翊華打個比方,火鍋加芋頭,若少數服從多數,結果不吃芋頭的少數可能就整鍋都不吃;若是認可決,就是團隊裡只要有一個人不喜歡芋頭,就不放,這樣至少每個人都吃得到火鍋。


第三步》鼓勵說真話文化

薪資透明、獎金分配靠「吵」出來的

由於認可決是妥協的結果,勢必會存在一些人情壓力,導致決策不高效,所以李境展又用了第三個制度「薪資透明化」,強化說真話的誘因。

鈦坦八成工作的能力需求和底薪是透明的,員工清楚知道自己或同事能不能升遷以及公不公平。更重要的是,獎金分配也是由成員「吵」出來的,在部門主管依照產品獲利,把獎金分給旗下自組織之後,員工會把自己和同事的貢獻填在表格上,讓其他人瀏覽和討論,誰該分多少錢。

溫金豐指出,當新鮮人的意見,也能左右資深員工的獎金時,資歷帶來的影響力就會被削弱,讓彼此平等交流;同時,貢獻決定獎金,也讓員工更願意選擇做對自己和公司有益的事,而非一味妥協,避免人情壓力降低決策品質。

既然自組織這麼有效率,為什麼還要設中階的部門主管?李境展解釋,敏捷很好,但凡事過猶不及,主管必須抓住平衡點。

舉例來說,產品原本已經支援十幾個語系,但突然一個市場需求出現,要增加一種新語言,這需要十天的時間。團隊為了快速反應市場,決定一天就做出來,這時候主管就要介入,希望循序漸進,這樣才有餘裕觀察環境。

「別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李境展指出,有了自組織後,他不用再整天埋首庶務,有更多時間思考未來和對外溝通。但問及為什麼很少人模仿鈦坦,他直言,「因為主管也想被依賴。」他以前也很喜歡部屬凡事跟他再確認,讓他感覺被需要。「台灣老闆常覺得自己最厲害,很難接受不厲害的人來做自己現在做的事。」行動貝果執行長鍾哲民解釋,台灣老闆不容易放手,自然很難變成自組織。

然而,部屬做的任何決策只要請示過主管,那個決策就變成主管的了。久而久之,員工失去做決定的自信,凡事要經過主管,導致決策冗長,結果也跟部屬無關,自然沒動力多做。

「大部分決定,部屬都能做的,而且會好好的。」李境展指出,關鍵要讓他們常做決策,越做會越有信心。透過自組織,員工拿回做決策的權力,就會慢慢有所有權(Ownership)。對公司越有影響力,他們才會越主動,即使不用老闆叫也會自動自發。

「鈦坦是一個很好的範本,值得大家學習。」溫金豐提醒,但照抄無用,鈦坦的自組織能成功運作,關鍵在先導入敏捷管理,員工很熟悉站立會議、最小可行性產品等敏捷管理工具,才能讓群眾智慧取代基層主管。

「不斷優化」是自組織和敏捷管理的核心,一般企業想效仿,可以從一個團隊、一個部門開始,一邊做一邊根據自己的組織微調,最後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企業的運作模式。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4月 第1900期

本文摘錄自‎

員工不想升遷?它一招「自組織」營收年年增

商業周刊

2024/4月 第19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