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國家角力下如何自保?

地緣政治不只關乎外交和軍事,更是牽動經濟與貿易的重要力量


整理.撰文/吳俊毅 編輯/張玉琦

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KPMG發布的《2023全球CEO前瞻報告》,在1300位大型企業CEO評選的5大風險中,地緣政治排名第一,顯示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中東衝突恐升溫、朝鮮半島危機未解與俄烏戰爭持續進行,地緣政治風險輪番上陣,引爆全球危機。

那麼究竟什麼是地緣政治?為什麼需要了解它?

地緣政治的英文geopolitics,是由字首geo(地球、大地)跟politics(政治)結合而成,顧名思義就是結合地理與政治的學問,在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思考政治、軍事及經濟等影響,國家的地理位置,與鄰國如何連接,影響國家軍事、外交、經濟等各項策略。

跟地震一樣難以預測,且影響範圍大

地緣政治某個程度上,跟地震的成因相似。地震是兩個以上的板塊接觸後互相擠壓,壓力累積一段時間後,在某一時刻猛然爆發,造成經濟、人員的損失。地緣政治也是如此,不同的區域或國家,在地理、軍事、資源、經濟相互碰撞,一點一滴累積壓力,等到累積到臨界點,就在某個不可預測的時間點爆發,不只影響到彼此,更會擴及到其他區域。

地緣政治的概念,最早源於德國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的著作《政治地理學》(Politische Geographie),他將國家視為有機體,為了維持生命力,必須擴大生存空間,與鄰國競爭,甚至侵略對方。美國海軍軍官阿爾弗雷德.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提出海權理論,認為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上自由行動的能力,因此鼓勵國家出海。日本國際關係專家山內昌之認為,學習地緣政治學,可以了解國際情勢的背景,世界上的爭端,放入地緣政治學的框架,就能豁然開朗。

近年地緣政治學蔚為顯學,很大的原因是衝突不斷,風險大幅增加,影響層面廣及全球。除了近期發生的爭端外,1947年,印度跟巴基斯坦獨立成國家後,彼此展開大大小小的抗爭;或是冷戰過後,南北韓的分裂,成為全球的不定時炸彈;以及中國鄰近海域的緊張情勢,牽動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

雖然全球都有地緣政治的風險,但國際政治學者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大棋盤》中談到,亞洲除了已經是世界經濟重心之外,也是潛伏的政治火山,經濟發展已經超過歐洲,但是區域政治發展卻不足。

領土、種族及國家衝突,像是1993年成立,目前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最初成立目的是重建二戰損失慘重的歐洲。

相較之下東南亞國家協會(1967年成立, 簡稱東協)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1989年成立),努力推動經貿合作,但由於成員國多數大多關心經濟層面,且組織無太多強制規範,難以產生歐盟或北約的效果。


領導者要兼外交首長,學習政治經濟思維

至於,位在中國東邊的台灣,在地緣政治中,被美國視為抵禦中國的第一線,且掌握航道的咽喉點,自古就是必爭之地。不過,根據美國財經月刊《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報導,台灣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為7萬3344美元(約新台幣232萬元),全球排名14,以經濟層面來說,台灣在亞太地區相對繁榮。然而,《2050全球政治經濟新局勢》中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變強,它們發現與其採取軍事行動,倒不如透過經濟向其他國家施壓,所以在地緣政治風險下,企業如何因應就更顯重要。

以史為鑒,第一次冷戰由美國為首,在二戰結束後,對抗蘇聯帶領的共產國家,持續了超過44年。新冷戰則是由中國頂替蘇聯的位置,在2018年啟動,台灣也難以置身事外。以半導體產業的「晶片戰爭」為例,美國不斷提到全球高階晶片的生產集中在台灣的風險,台灣獨特的半導體聚落,雖然被稱為護國神山,但也被解讀為最大的風險來源;台灣引以為傲的工具機產業,也因為日前傳出機台被轉送至俄羅斯的疑雲,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條例》,即使業者表示是買家轉賣/轉運,自己不知情,依舊得負責。企業最高可罰100萬美元,個人恐處20年有期徒刑,所以台灣企業的地緣政治敏感度要夠。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條例》,即使業者表示是買家轉賣/轉運,自己不知情,依舊得負責。企業最高可罰100萬美元,個人恐處20年有期徒刑,所以台灣企業的地緣政治敏感度要夠。

《變局中的抉擇》指出,中美貿易戰恐怕在短期內難分勝負,台灣地處中美角力的核心,又握有牽動全球的核心產業,還得面對總體經濟的壓力逼迫,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直言,地緣政治已成企業的必修課,每一個企業主,除了管理公司,還要身兼國家元首、外交部長、經濟部長及財政部長。所以未來台灣企業更要有足夠的地緣政治敏銳度,畢竟,國家的領導人會更迭,但地理環境、文化卻不容易改變,了解地緣政治,是風險中的生存之道。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4/4月 第233期

本文摘錄自‎

企業在國家角力下如何自保?

經理人月刊

2024/4月 第2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