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麥肯錫、德勤逾10份報告全解析
「就算疫情結束,一切也不會回到以前狀態。」擁有美國最多用戶數的無線通訊集團威瑞森(Verizon)執行長鄧恩(Ronan Dunne)說,「我們正好可以借此機會,想一想過去十二個月到十八個月出現哪些趨勢,是我們想要(長期)保持的。」
文●楊少強
他的話代表不少企業心聲。疫情爆發後,許多領域再也回不去,但究竟是哪些關鍵趨勢會持續下去?本刊綜合IBM、麥肯錫、德勤(Deloitte)等各大機構總共逾十份研究報告,歸納成以下三點:
數位轉型》從手段變策略大勢走向線上服務、建差異化護城河
IBM在疫情期間對各行業經營者調查,五九%經營者表示,疫情使他們加速數位轉型。
這個現象是跨國性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對美國八萬六千家中小企業調查顯示,五一%的企業因為疫情,增加了與客戶的線上互動。加拿大獨立企業聯合會(CFIB)調查發現,疫情期間擁有線上業務的企業,三成表示營收有成長。
麥肯錫今年五月發布調查,針對各地逾一千一百名企業主管,結果顯示在關鍵領域,公司對數位的整體採用速度,在幾個月內加快了三到七年。
許多受訪者認識到,他們的商業模式正變得過時:僅一成認為他們目前的模式,到二○二三年時還有經濟價值;逾六成受訪者表示,他們需要建立新的數位業務,才能使公司兩年後還能繼續順利運轉。
麥肯錫解讀,「經營者開始對數位化採取更戰略性的觀點,不再只把它當成降低成本的手段。」調查還發現有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他們正試圖把數位科技,當作和對手建立起差異化的「策略護城河」。
▲「未來人們只有必要時才會去醫院看醫師。」麥肯錫報告稱,這也是線上醫療普及化後的結果。
這和疫情後大環境轉變有關。過去承平時代,部分客戶或是消費者難以接受線上服務,但經過疫情催化,這些領域也開始鬆動。
金融支付就是一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 消費者與財富管理主管科恩(StephanieCohen)表示,疫情期間,人們已習慣用手機線上辦理各類銀行業務,在高盛新開立的支票帳戶,約三分之二是在線上辦理,比疫情前上升近一七%。「疫情確實加快了已經出現的一系列趨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她對《財星》如是說。
在電子支付領域,近來最火紅的新模式,就是「先買後付」(BuyNow Pay Later,BNPL),這被《紐約時報》形容為「對傳統分期付款的數位化改造。」這除了反映數位轉型的策略價值,也是疫情後「人性財」有利可圖的指標(見第四十八頁文)。
另一個崛起的是股票交易App「羅賓漢」(Robinhood) ,它標榜「將『金融民主化』深入群眾」,如今已有超過二千二百萬人—其中大多數是首次投資者,為羅賓漢帳戶提供資金。
羅賓漢的兩位創辦人都是千禧世代,但他們的零手續費卻逼華爾街大老也跟進。而他們在線上集結的菜鳥投資軍團,大買那些被投資銀行看衰的股票,讓傳統估值模型破功,帶動不少「迷因(meme) 股」崛起。《富比世》(Forbes)形容羅賓漢「動搖了華爾街金融基礎。」這些都是反映大環境已轉變,數位化不再只是企業降成本手段,而是建構起策略護城河的重要工具。
健康保健》疫苗及線上醫療需求增診間轉移至家中、產品不用醫師處方
疫情爆發後,健康需求大增。IBM調查發現,醫療保健是企業主認為未來最紅的領域之一。疫苗產業將是最先受惠對象。例如莫德納(Moderna)一年前還單季虧損,今年第二季最新財報卻交出營收成長近六十五倍的成績(見第五十頁文)。
隨著疫情流感化,人們將定期接種疫苗,該產業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受到追捧。但即使疫情平息,對健康的大量需求也不會消失。隨著人口老化、對救命藥物的需求和研發支出增加,醫療保健業仍會維持成長。根據麥肯錫報告,在過去五年,機構投資者在醫療保健技術的支出逾八百億美元。德勤報告估算,從二○二○年至二○二四年,醫療保健支出每年將以三.九%的複合年成長率上升。
但和過去不同的是,未來醫療保健將更與線上結合。據德勤調查,六五%歐盟醫生表示,他們的組織正在數位轉型。
這些趨勢將帶來醫療產業面貌大改變。麥肯錫在《十年後的健康產業》研究裡預測:未來市場將會有更多產品,讓消費者先對各種醫療問題進行分類,並且由他們自己照顧,「所以一般人只會在絕對必要時才去看醫師。」同時,更多的醫療設備也將從醫師診間轉移到家庭裡。今天的醫療產品,明天將成為不用醫師處方、一般人也能夠獲得的產品。
▲散戶透過「羅賓漢」集結,顛覆華爾街金融基礎,以往難接受的數位化金融領域也在改變。
跨平台》列優先事項的企業倍增靠單一產品不夠,要滿足客戶基本需求
IBM對企業主調查顯示,將「跨平台」、「生態系」、「夥伴網路」列為優先事項的經營者大幅成長。與疫情前相比,他們重視建立起跨平台業務的比率成長了一倍至三倍。
所謂跨平台或生態系,最早是由商業策略學者摩爾(James Moore)在《哈佛商業評論》提出,他認為不應將一家公司視為該行業中的單一個體,而是將它視為參與多個行業的商業生態系統的一分子。這種跨平台或生態系的最大功用,就是建立競爭門檻。如知識網站投資者百科(Investopedia)所說,生態系能創造出強大的進入壁壘,因為外來者要參與競爭,「不只要複製或改進核心產品,還必須與相關的互補企業和供應商等整個系統競爭。」
但跨平台並不是漫無目的亂跨,一種是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去延伸。近來影音串流平台網飛(Netflix)跨足電玩、電商龍頭亞馬遜開發線上遊戲、電玩大廠任天堂打算拍動畫電影等都是如此。用經濟學術語來說,這些企業都是在做「邊際選擇」—未來的選擇,都是在以前的選擇基礎上所做的調整(邊際)變化。
還有一種跨平台形式,是將舊模式推廣到新領域,黑石(Blackstone)就是一例。這家私募基金龍頭原預見影視娛樂需求上升,卻不像一般人只停留在追捧網飛、迪士尼等終端產品,而是走向上游,投資影視的生產要素—攝影棚、拍片場地(見第五十二頁文)。
跨平台或生態系成為主流,將有兩個意義。一是企業走向跨平台,不再只靠單一產品論輸贏。IBM報告稱,在後疫情時代,企業不論規模大小,能夠「更靈活的融合」這些跨領域業務,才能成為贏家。第二個意義是,疫情凸顯人性基本需求不可或缺,生態系須考慮這塊。
IBM報告稱,疫後世界不確定性更高,企業必須開始思索,要動用多少資源投入在那些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業務上。這是為了確保一旦事態有變,他們仍能成為客戶願意採購的對象。或許這正是跨平台或生態系在後疫情時代的新意義。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回不去的疫後熱門趨勢:賺人性財
商業周刊
2021/第176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