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金錢運用能力 理財觀從小扎根

隨著時代演進,這一代更容易接受新的理財觀,但是講再多的觀念,沒有練習還是白費,因此,適度給孩子零用錢花用,是訓練孩子金錢觀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文.蔡武穆

你給孩子零用錢嗎?你的孩子都如何使用零用錢? 以筆者來說,父母很少給孩子零用錢花用,直到大學打工賺錢,才開始有存錢的觀念,正確的理財觀也是工作以後慢慢學習,一路走來跌跌撞撞,若能提早學習理財,人生會有不同的樣貌呈現。

東方的父母親甚少跟孩子談到錢,一方面是社會價值觀使然,覺得談錢傷感情,談錢很俗氣、很市儈, 明明覺得金錢重要卻避而不談,另一方面是父母的理財能力不足,知道理財很重要,但不知從何教起。

生活中機會教育

生活理財,知易行難,有時候連大人都做不到,又如何教導孩子?理財作家江季芸認為,這時候,小孩要改變,家長也要改變,可以尋找優質兒童理財書籍,讓孩子自學或親子共讀的方式,大人也可以趁機檢視未曾發現的理財漏洞。

「金錢無法與生活脫節, 跟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父母不用刻意把金錢觀拉出來談,這樣會很彆扭,無形中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最好的方式是在生活中機會教育,如買東西、繳學費,或看見一則跟金錢有關的新聞,自然而然分享你的金錢觀, 同時請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來, 親子間就能有很多金錢觀的交流。

學習取捨 安排優先順序

至於在什麼年齡談錢最好?江季芸說, 「幼兒園時期就可以開始了」,先告訴孩子東西是金錢換來的,「這個要、那個也要,錢沒那麼多,不能什麼東西都買」,讓孩子學習取捨和選擇, 安排優先順序。

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可以慢慢灌輸孩子對於「富足」的正確心態,每一個人對於幸福快樂的標準不一樣,「我們無須把目標設得很低,過安貧樂道的生活,也無須把目標設得很高,一輩子苦苦追趕,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達到目標時,要知足感恩,進而幫助別人也達成目標,才不會陷入無止盡的貪婪」。

另外,現在有很多躺平族,所謂「佛系青少年」,不在意金錢、什麼都不要,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目標、得過且過,其實也不需如此,適當的物質享受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廠商研發優質的產品,而個人也會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水平,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

學習規劃零用錢 訓練金錢觀獨立思考

上一輩家長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隨著時代演進,這一代更容易接受新的理財觀,但是講再多的觀念, 沒有練習還是白費,因此,適度給孩子零用錢花用,是訓練孩子金錢觀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江季芸認為,食衣住行育樂都需要花費,收入做妥善的分配,家庭財務才會更健全, 其實就是「制定預算」的觀念,透過零用錢,大人可以分享自己如何規劃薪水,教導孩子如何規劃自己的零用錢。

拿到零用錢,先告訴孩子十分之一存起來,從小養成儲蓄的習慣,長大後不容易成為月光族。再來,孩子都會有想要買的東西,十分之三可做為專屬的「願望基金」,剩下的十分之六則作為日常的花用。只要事先把零用錢的用途安排好,就能存到錢、買到夢寐以求的玩具,逐漸培養孩子金錢運用的能力。

過程中, 他可能會有透支的情況,錢不夠花,下次就會知道要節制,從記帳本分析那些可以花、那些不用花,對於金錢分配就會更有心得。

分辨「需要」和「想要」

「需要有限, 慾望無窮」,在消費當中,可以教導孩子分辨「需要」和「想要」的不同。「需要」是指生活中必須要用到的東西,如學生上課必須有的書包、制服、鞋子、鉛筆等,其他上課不會用到的東西,如零食、玩具,就是「想要」而非必需品。

江季芸說,需要和想要依個人和情境有所不同,劃分並非絕對,譬如,玩具和糖果是想要,如果今天舉辦生日派對,二者就變成需要,教導孩子能夠依情境彈性做抉擇。

再來,孩子可能受到同儕影響,想要買名牌或較貴的東西,便宜和貴如何拿捏?難道孩子一定得用便宜的東西?江季芸認為,如果兩種產品的功能、款式差不多,買便宜的當然比較划算, 如果價格差很多, 這時可以帶著孩子跳出來思考,這件商品到底貴在哪裡?從功能方面評估,可以創造出多少價值和利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貴的商品創造出來的價值遠超過便宜的商品,而預算又充足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購買。

過猶不及 量力而為

相對的,如果手邊資金不夠,那麼就退而求其次先買普通的便宜款,並可以把貴的商品羅列在願望清單中,擬定存錢計畫,存夠錢再來買它,讓孩子有努力的動機,靠自己的力量達成目標。

「什麼東西都想要,錢就會花光光」,國小階段的孩子還不適合跟他談負債,父母只須告訴他,「沒有預算絕對不能買,也不能因為想買這東西而跟別人借錢」,另外,有些孩子過猶不及,把吃飯的錢存下來買玩具一樣不對, 要讓孩子「量力而為」,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

大人辛勤的工作,努力賺取生活的各項花費, 這時也必要告訴孩子,金錢是父母辛苦工作賺來的,有付出才有收穫,裁縫師、鞋匠、農夫、清潔人員、警察,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發揮所長,以己之力賺取生活所需,可藉機會問問子女對什麼是有興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期勉孩子在經濟獨立之外,也能成為一個有價值、有貢獻的人。
親子理財首重溝通

孩子的零用錢,除了父母親每個月給的零用金之外,還包括獎勵金和壓歲錢。

有些家長認為,把書念好、考試考好、練習做家事本來就是孩子應盡的義務,哪需要給獎勵金, 江季芸認為,在基本應盡的義務完成後,可以讓孩子有適度「賺錢」的機會,這機會可能來自於親戚或鄰居,必須自己熟識的人,比方說,幫忙照顧弟妹、教數學, 或幫鄰居遛狗等,讓孩子認知「想賺錢,就必須多付出勞力」,養成積極向上的個性,總比日後成為躺平族、啃老族好的多。

現代人壓歲錢給得大方, 叔叔、伯伯、阿姨每位給一、二千元,加起來也是一個可觀數字,家長對壓歲錢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回收幫孩子保管,有的任意孩子使用。江季芸建議,父母可視孩子金錢觀的程度做不同介入,如果孩子已經落實理財分配(例如十分之三儲蓄、十分之三願望基金、十分之四日常花用) , 像一個獨立的小大人,當然可以讓孩子自主管理,但是如果孩子金錢觀不夠成熟,或父母本身也有經濟壓力,這時可以跟孩子開誠布公,「你的壓歲錢是我付出去的紅包換來的,所以一半歸你、一半歸我」,並協助孩子做好零用錢分配,親子理財首重溝通,不用害怕跟孩子說。


▲讓孩子練習儲蓄和記帳,培養預算分配。圖片來源:摘自《跟著晴晴學生活理財》,采實文化提供

養成預算分配、記帳、儲蓄的習慣

國小的階段能不能談「投資」?江季芸認為,應先讓孩子養成預算分配、記帳、儲蓄的習慣,等到他們明白金錢在生活中的價值及所扮演的角色,再談投資比較適合,不可操之過急。

如果孩子已經有儲蓄的習慣,累積一筆小資金,家長可適度跟孩子分享通膨觀念及投資的真義(多一份收入、保障,並非一夜致富),並在父母的協助下,投資適合的金融商品(ETF或基金),做為日後留學或創業的資金。 閱讀完整內容
理財周刊2022/10月 第1156期

本文摘錄自‎

培養金錢運用能力 理財觀從小扎根

理財周刊

2022/10月 第1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