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接收站預計蓋7座、台灣海岸恐水泥化

只因台電不讓中油賺?


2021年轟動一時的桃園觀塘藻礁公投案儘管未闖關成功,但成功促成政府用「外推方案」來達到生態與能源的平衡,不過三接才公投完,緊接著基隆外木山海岸第四接收站也有人發動公投案反對,能源與環境抉擇的難題持續考驗政府與台灣人民。

基隆「守護外木山小組」發起一項地方公投提案,反對台電在基隆外海保育區填海造陸蓋第四接收站,目前正在積極連署中。《新新聞》調查,台電、中油兩大國營事業為衝刺天然氣,大舉進攻台灣西海岸,將接力再蓋4 座接收站。桃園永安漁民已反應三接工程讓周邊海域漁獲量大減,四接將在外木山保育區內填海造陸約345個籃球場大,而五接開發位置也與白海豚洄游路線衝突。天然氣接收站侵蝕天然海岸一事,未來恐一樁接著一樁上演。


▲環團建議將協和發電廠轉型為生質能電廠。(資料照,顏麟宇攝)

研發生質能、地熱發電,趕得上台灣用電?

「四接到底有沒有必要?」曾在珍愛藻礁公投案說明會擔任反方發言人的前環保署長、環境律師詹順貴認為,大潭電廠要蓋到第8 座燃氣機組,三接確實有其必要;但基隆協和電廠發電量非常小,到底有無必要蓋四接?呼籲政府還是要通盤思考,接下來繼續蓋五接、六接、七接下去,將造成台灣海岸線大量水泥化,接收站應該由中央出面適時整併。

前基隆市議員、基隆護海公投領銜人王醒之表示,「中油、台電兩大能源巨獸相爭,結果是老百姓在受苦」,像是新北深澳電廠外海也有一個「卸油碼頭」,但因為是中油的,台電不想給中油賺,因此要犧牲基隆外木山海岸線蓋接收站,其實公投小組不反對發電,也建議台電可研究用生質能、地熱發電, 不僅是綠能,也不會破壞自然環境。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表示,基隆協和電廠已運轉40年,為了基隆的發展一定要轉型新的電廠,而生質能、地熱發電技術尚未成熟,恐趕不上台灣用電;基隆協和電廠裝置容量約260 萬瓩,換算下來每個月只有2 艘天然氣船進港,不只不會爆發塞港,東移縮小方案也將衝擊降到最低,外界提議從台北港、深澳電廠外接收天然氣,並遷管線到基隆,這些方案會經過新北、基隆人口密集區,「屆時抗爭更大,環團可以幫台電排除嗎?」


▲基隆護海公投領銜人王醒之表示,「中油、台電兩大能源巨獸相爭,結果是老百姓在受苦」。(資料照,顏麟宇攝)

兩大能源國營事業預計再增加5個接收站

民進黨政府推動能源轉型,2025 年天然氣占比將衝刺至50%、再生能源20%,但一片片太陽能板進駐中南部農地後,已造成許多農民「 假務農、真種電」,各地亂象不斷,也讓優良農地大幅流失。而政府為了衝刺天然氣占比、天然氣安全存量,必須在西海岸增設更多接收站、儲槽來因應,一座座接收站侵蝕美麗海岸線的情況正在上演,恐引爆一場海岸線危機。

《新新聞》統計,台電為了衝刺天然氣,2022年至2028年總共要興建12部燃氣機組,總裝置容量達1374萬瓩, 以取代核二、核三與部分火力發電廠;不過全台接收站僅2座,為了增加供氣量,台電、中油兩大能源國營事業預計再增加5 個接收站。

除了中油正在桃園觀塘興建接收站(三接)外,台電預計在基隆協和電廠外海興建接收站(四接)、台中港外海興建第5 座天然氣接收站(五接),另外台塑雲林麥寮燃煤發電廠也有意興建第六接收站(六接)。中油則是計畫擴建原本的高雄永安接收站(一接)、台中港接收站(二接),並規劃在高雄洲際貨櫃中心附近興建接收站(七接)。

台灣西海岸線北起淡水河口南岸、南到屏東枋寮,全長約500 公里,就要興建7 座天然氣接收站。而弔詭的是,台中港明明已經有中油的第二接收站且也計劃擴建中,台電卻在台中港附近興建第四接收站,另外中油在新北深澳電廠外海也有「卸油碼頭」,距離基隆協和電廠僅8 公里,但台電仍然計劃填海造陸,在協和電廠外興建自己的接收站。兩大能源事業搶當燃料進口商,蓋天然氣接收站猶如接力賽跑。
不想讓中油賺一手,台電要蓋自己的接收站

「主要就是台電不想被再被中油賺一手,決定自己蓋接收站自己賺」,詹順貴憂心,會不會台電哪天決定在深澳電廠發展天然氣,又要在深澳外海興建一個接收站?我國天然氣接收站太少,當初興建第三接收站確實有必要,但現在基隆協和發電量這麼低,有必要再興建一座接收站嗎?三接、四接都是國民黨時期的規劃,政府應適時變更,不是全盤造收。

基隆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發起地方公投案,在基隆掀起不小討論。而台電也拿出誠意,如同當初桃園觀塘藻礁三接開發案一樣,承諾盡力減緩對自然環境的衝擊,提出「四接東移」方案,填海造陸面積從18.6公頃減為14.5公頃,珊瑚覆蓋率已從原先的16.43%降至6.08%,承諾力拼珊瑚零損失。

不過看在生態學者的眼裡,這並非保育自然資源的長久之計。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政府提議外推、東移等方案避開藻礁,「都執著在降低對定點的衝擊,但沒想過生態系統是聯通的」,人工建物興建下去,附近水流、物理、生物條件全改變,周邊沒有開發的地方也跟著改變,就像桃園永安、觀音一代的漁民不斷反應已補不到黃魚。

「現在年菜中常見的黃魚,現在完全補不到,百利魚過去每天可捕撈幾百斤,現在只有2、3噸,這要漁民怎麼生活呢?」桃園永安漁民自救會會長楊門圈觀察,三接工程動工後,噪音太大魚都不敢靠近,珊瑚礁都被泥沙覆蓋,魚根本不會來此生長,而且工程導致浪大、水流加倍,魚群的路線跟著水流走,他們捕魚人一籌莫展。
能源與環境到底能不能有雙贏方案?

當初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接受《新新聞》訪問表示,中油不斷宣稱三接附近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數增加,但都是官方說法,缺乏公信力單位調查,他則是看到許多早期被發現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遭沙埋死亡。他認為四接有無必要值得再討論,且高雄興達電廠有一部機組轉生質能電廠,為何基隆協和卻不行?政府有很多替代方案,只是不願意做。

比較三接與四接開發方式,三接外推後開發面積23公頃、採沉箱工程形成防波堤,而四接則是填海造陸面積為14.5公頃。在基隆海洋大學畢業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蔡都樣說,基隆外海因為有黑潮經過,是台灣很重要的小管、龍蝦漁場,曾有水下專家潛水下去看到底下滿滿的寄居蟹、豆丁海馬等,而且填海造陸比三接沉箱工程,對環境更不友善,工程執行下去海洋生態將一去不復返,因此他會支持這項公投提案。

天然氣接收站在各地衝突不斷,能源與環境到底能不能有雙贏方案?前環保署副署長、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張豐藤建議,目前基隆協和電廠為燃油發電機組,可以全部就地更新為「生質能發電」,台灣就有廠商在開發生質能油,油料來源不是問題。而且生質能發電不僅不用開發接收站,還被國際列為綠色憑證,反而天然氣並沒有綠色憑證,目前台電計畫高雄興達做生質能機組,基隆協和也有潛力成為生質能發展示範區域。


▲潘忠政是2021年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資料照,甘岱民攝)

事關台灣海岸線天然資源、基隆港的整體營運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說,政府才宣示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但卻大力發展碳排放量高的天然氣發電,推算基隆四接2025年開始興建、建設時間7年,等於興建完後再過18 年就要達到淨零,屆時政府做得到嗎?還是建設剛蓋好就要開始降低發電量?建議基隆協和電廠應仿照韓國,把燃煤電廠轉型為生質能電廠,不僅可以保育自然生態環境,又能增加再生能源量,這才是雙贏的方案。

基隆護海公投案未啟動全國性公投,全國關注度不像2021年珍愛藻礁公投案來得高,但事關台灣海岸線天然資源、基隆港的整體營運,無論公投案是否會成案或過關,政府再次檢視天然氣政策,確實有其必要。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3/05 第1886期

本文摘錄自‎

天然氣接收站預計蓋7座、台灣海岸恐水泥化

新新聞

2023/05 第18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