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每道銲接都得記錄 國產化風電精兵出列!

本土台廠,第一次深度投入國際級合作案


文●管婺媛 攝影●楊文財

離岸風電產業,是一個在台灣起步不到五年的產業,不只零件、技術、人才,連適合的廠房,幾乎是從無到有,學習曲線,又陡又急。

然而,它為台廠們帶來最核心的轉變,是讓台灣本土廠商在急速學習的過程中升級,練出與國際接軌的心態、技術與視野。

「(風場開發案)這是台灣第一次,本土的製造商,要跟跨國企業、跨國銀行,做資金這麼大的合作案,所有的流程,都是國際規範,這是本土供應商,一開始最難適應的,」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說。

雖然CIP的辦公室在台北市信義區,但過去五年間,許乃文跑中南部的時間,比待在台北更多,她幾乎週週都要南下與供應商協調、盯進度,經常為了「調」在地供應商的施工、環安衛流程、行政文件,與供應商來回過招。可能只是「因為每一個工序、銲接一次、兩次,全部都要記錄在案。」她說。

而水下基礎,是在目前離岸風電產業中,本土化比例最重的項目,也是眾多外商最看好其發展潛力的項目。

如世紀鋼的水下基礎、基樁,金豐與韓國CS Wind技術合作產製的塔架,現在都已落在台灣西部海平面之下,承載著一座座離岸風機。

世紀鋼》

不放過0.1%失誤,它拚出全自製水下鋼鐵地基


九月初,颱風前夕,台北港正飄著細雨,風勢一陣比一陣強。

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正站在高達一百零六公尺高的廠房層板上,讓我們拍照。

在他背後,兩千噸重、三十層樓高的離岸風機塔架,是整架離岸風機中,最龐大的零組件,當天宛如電影《環太平洋》裡的巨大機器人聳立著、聞風不動,像是他的貼身保鑣。


世紀鋼
成立:1987年 董事長:賴文祥(圖)
主要產品:基樁、管架式水下基礎
成績單:2021年營收99億元、稅後淨利12.6億元

五年前,他所在的位置還是一片海。

歷經填海造陸、整地、建廠,專為組裝離岸風機水下基礎的廠房——全球最高單一樓層廠房,才在此拔地而起;其製造的六十九支水下基樁(Pin Pile),現已承載著離岸風機安裝在彰化外海。

今年六月, 他才剛完工第一批、共兩座全自製的九.五MW( 千瓩)風機水下基礎(Jacket)。

四年前,他風光拿下台廠在離岸風電產業中的首張百億元訂單,股價也應聲水漲船高,一路飆漲破百。但,過程卻因為疫情影響、學習不如預期,為避免遲交貨而賠上大筆違約金,賴文祥硬著頭皮從韓國進口零件來組裝,讓世紀鋼在資本市場中,從最夯的風電概念股,一度淪落至被評為「假國產」、炒股價的投機股。

這確實讓他又火又急。他自詡在業內累積三十五年經驗,蓋過晶圓廠、做過橋梁。要銲接水下基礎,有什麼難?「做下去才知道,真的完全不一樣,以前鋼構只要在安全值內就合規,但水下的鋼構,連○.一%的失誤都不允許。」他說。

加上外商要求施工者連油漆、品管、電銲都要有證照,甚至要求到技術等級6G(全方位圓管銲接)的銲接執照,讓賴文祥砸了近百萬聘國外技師團來台指導,而且,因為老師傅習慣的工地文化跟外商截然不同,得從無經驗的「白紙」培養起;如今,他們是國內同業中,少數有著6G銲接執照軍團的公司

「原本鋼構廠的老師傅,雖然有技術,但不習慣外商的標準作業流程,」世紀鋼策略長林明弘說,包括每道銲接都要文書記錄,上工也要有固定上下班與休息時間⋯⋯。

甚至,水下基礎需要的其他零配件,因國內匱乏,他乾脆跟其他台廠如新光鋼、台欣工業、樺晟電子合資成立子公司,自己打造自己的本土供應鏈,導致他的前期投資金額數字越來越大。


▲一般國內銲接執照約2G、3G,但離岸風電水下基礎所需技術要到最高級的6G,世紀鋼也為此下足苦功。

「外面說他靠股價賺很大,但是你說他接了百億元的訂單,又投資了超過百億元,這怎麼算?因為他國內找不到零組件商配合,所以最後只好自己跳下來做,」許乃文說。

砸下逾一百億元陸續買地、蓋廠,每月光是台北港的租金、人事成本,就是一億元。「外面都說我憨(台語),沒有人要跳下來做,(純)民間只有我這家;但我現在技術起來了,訂單已經滿到二○二七,」國台語交雜,賴文祥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英文。

別人看衰他,稱他只是要槓桿資金,未來能否如期交貨還很難預期。但這個暑假,他已跑了三趟歐洲,跟國際前幾大的風場開發商、風機製造商,同桌談生意。「現在,我的技術已經摸熟,我有港口的腹地、有全世界最高的單一樓層室內組裝廠房,接下來,我還有人才,還要擴建新廠⋯⋯,我有信心,最晚明年每月可以產出三套水下基礎,我可以追得上來。」

他信心滿滿,但外界說他玩假的、實力不足的傳言還是沒斷過。「沒關係,我不怕啊,你來看過我的工廠、同事,就知道我玩真的,還是玩假的!」賴文祥說。
金豐》

為站在海底30年安全,它日規跨歐規造111 隻塔架


驅車進入台中港,就在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的機艙預組裝基地旁,是金豐機器與韓國CS Wind合作成立的塔架工廠。

廠內,正在製造生產高達十二層樓高的風機塔架。

這是老廠金豐,逾七十年來,打造過的最大產品,而且,過往累積的銲接經驗,幾乎都得為這離岸風機重新鍛鍊。

為了衝刺年產量達一百一十隻塔架的目標, 過去幾年他們從零練起, 如今成為外商口中最佳供應商之一, 其製造的一百一十一隻塔架皆如期交貨給開發商沃旭。金豐不只重新招攬技術人員、砸數千萬元添購自動電銲機器,還派員赴海外受訓。但,即便一切硬體設備就緒,光是在磨技術、累積經驗值,磨了足足兩年的時間。


▲金豐位在台中港的廠區內,工作人員正忙裡忙外操作機器、確認細節,打造重達上百噸的塔架,支撐至少得在海上矗立20年的海上風機。
金豐機器
成立:1965年
董事長:張於正
主要產品: 風機塔架,年產量110隻成績單:2021年營收54.8億元

「這對我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以前,我們的沖床本行,是走日系規格;但離岸風電,從規範、材料、規格,都是歐系制度,截然不同,」金豐經理郭光輝描述,從磨合、對接,到逐漸熟悉上手、順利生產,就花上兩年。

金豐風電塔架廠專案經理傅禾源舉例,因為產品需要在海底至少二、三十年,因此對品質、安全特別嚴謹,「每個銲接的點、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一個一個盤點檢查、查驗,非常耗時。」

金豐在沖床本業,對產品品質要求也嚴格,但「這兩者還是不能相比,離岸風電真的是另一個層次。」

從日系跨到歐系,金豐雖然練就另一條接軌國際產業的能力,一路打怪、升級,但接下來,當離岸風機的容量MW數再變大,水下基礎的塔架形式,也要跟著一起升級。

而這將是他們與許多廠商將面臨的最大挑戰——究竟該持續打怪升級,取得出海門票,還是停留在此階段,守好國內市場?

對金豐而言,當風機不斷變大,連帶專為現有風機規格設置的廠房、產線都要重新調整;甚至,還要再擴充位在港口工廠的腹地。「這都是為數不小的一筆投資啊,我們還在評估中。」郭光輝說。

台廠們在離岸風電產業的起始步伐,走得艱辛,現階段雖然有不錯的回饋與成果,但這仍是一條需要持續練功的馬拉松賽事。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2/9月 第1819期

本文摘錄自‎

它們每道銲接都得記錄 國產化風電精兵出列!

商業周刊

2022/9月 第18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