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彥丞 從事金融業超過25年、精通期貨及選擇權等投資工具的王友民,除了開授各種投資課程之外,更有超過8年的兒童理財講師經驗。對於兒童理財的關心,是來自他成為父親之後,經由陪伴兒子的過程,逐漸摸索出引導小孩建立理財觀念的方式。
王友民表示,這幾年,父母們對於「兒童理財」的關心程度的確有提高,不過許多家長對於兒童理財課程的期待,往往是希望小孩能從課堂上學會如何省錢、管錢。但他認為,兒童理財的正確觀念,應該是給予孩子訂定目標的機會,並讓他們理解如何靠著增加自身價值,更有效地實現目標,並帶給未來的自己收入。
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王友民強調鼓勵孩子擁有遠大夢想的「賣家思維」,是最能協助訂定目標的方式,也是他一直以來的核心觀念。但是要讓小孩學習到這樣的思維,除了透過課堂或是閱讀之餘,還可把想要傳達的觀念,融入到遊戲當中。王友民也自行研發數套桌上遊戲,就是為了讓小孩提起更多的興趣,並認識到理財可以帶來的效益。
與其教條式授課 不如從遊戲中自然理解
王友民觀察到大多數台灣的父母,面對小孩擁有遠大或是誇張的夢想時,通常都抱持質疑或負面態度,而他提倡的賣家思維,則相反,採支持、甚至鼓勵小孩,可以懷抱更大的夢想。舉例來說,1個喜歡打棒球的小孩,除了可以往職業棒球選手努力之外,他還會鼓勵孩子再上一層樓,把目標設定為棒球隊的老闆。
「我們可以幫小孩心念一轉,就會變成很大的目標。」王友民說,「而這些目標就能成為動力,不要讓他們太快放棄學習。」他解釋,不同於以往認為讀好書就有好工作(詳見圖1),賣家思維是先和小孩一起訂立目標,就能夠從未來反推,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假設想要當棒球隊老闆,除了熟悉棒球之餘,還要學會公司的經營與管理,包括成本掌控、獲利模式等。在目標明確的情況,加上這是小孩自己的興趣,自然而然會主動學習理財相關的知識,並能對未來每個階段詳細規畫。
不過,與其單向跟小孩講解把興趣或目標放大、未來能夠帶來更大的效益,不如讓小孩透過遊戲過程, 模擬這些經驗,反而可以更有效地傳達賣家思維。
藉由實際參與 了解小孩的風險屬性
像每個人在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的大富翁,其實就可視為最基本的理財遊戲。王友民表示,自己也很喜歡玩大富翁,不過若要將遊戲更進一步轉化為教材,他選擇把生活中的真實經驗帶入遊戲中,除了發揮理財教育的意義之餘,更能有效幫助小孩掌握賣家思維,並擁有下列2個好處:
好處1》體驗實際經手金錢感與了解成本概念:遊戲的過程中,小孩可以實際體會到經手金錢的感覺。
王友民舉例,他設計的一款桌上遊戲「誰當老闆誰收錢」中,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可以成為醫師、律師、公司老闆等職位,而其他玩家就要支付看診費、諮詢費給他。
當這筆費用拿在手中時,小孩就會有收到錢的實際感受,便能理解到擁有專業知識,等於處在「賣家」的角色時,就能透過專業為自己帶來收入。同樣地,若小孩擔任1間公司的老闆,每經過一定時間,就要支付「管銷費用」,這也是讓小孩理解,擔任賣家時,仍需負擔這些成本。
好處2》了解孩子的「風險屬性」:每位投資人在申購基金之前,都會填寫「風險屬性評估表」,藉此了解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是保守、穩健還是積極。王友民指出,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同樣可以觀察每位小孩不同的行為,判斷出不同的「風險屬性」。
「像是害怕虧損的心態,在國小三、四年級的小孩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了。」王友民說,遊戲可以反映出每位小孩面對理財決策時的特質,有些人會非常謹慎,有些人則選擇一次把資金投入。
當他碰到在遊戲過程中,比較保守或退縮的小孩,通常在課程結束後,也會請家長之後多鼓勵小孩嘗試新事物,等於是可以透過遊戲,找出每一位小孩適合的理財教育方式。
另外,王友民也提到遊戲當中,並不會以省錢、記帳,或股票等投資工具上的操作為主要內容。以股票為例, 雖然在他的部分遊戲中會出現股票,但只需讓小孩知道「持有股票,就等於持有一部分的公司」,而毋須理解股票應如何實際操作這種繁瑣過程,消耗小孩對於遊戲的熱情。
家長共同參與 有助延續理財觀念
由於小孩的理財思維,並不能夠在短短的遊戲時間中就被扭轉,甚至有時思考方式會較為僵化。王友民笑著說,像是在模擬開一間早餐店時,1杯豆漿的成本價為20元,小孩就會堅持只能賣20元,因此他就會耐心跟小孩解釋:「經營一間店,需要加上各式成本,以及隨開店地點的不同而會影響賣價⋯⋯」。王友民提醒,想用遊戲來引導小孩賣家思維,有3件事情要特別留意:
1.家長最好能擔任追蹤與延伸的角色:王友民表示,家長若能共同參與課程或遊戲,並認同從小就要培養理財觀念,其實對於兒童理財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由於小孩在課堂上玩完遊戲,回家之後容易遺忘遊戲中傳達的概念,必須仰賴家長擔任追蹤與延伸的角色。
例如假設小孩喜歡玩手機遊戲,就可以和他討論手機遊戲怎麼製作、如果未來有好的內容與想法,是不是可以讓自己成為手機遊戲製作者⋯⋯等,融入賣家思維於其中。
2.讓孩子反覆玩理財遊戲:理財觀念不容易一次成形,因此可靠著反覆玩遊戲,讓賣家思維逐漸深根。王友民指出,每一次遊戲都可以讓小孩重新檢視自己的理財決策,或是在面對同樣的局面時,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
他也補充,家長其實可以鼓勵小孩在重複遊戲時,多嘗試不同的思考方式,用意在於訓練小孩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理財決策,也是打破買家到賣家思維之阻隔的方法。
3.輸贏不是遊戲目的:雖然遊戲中一定有贏家和輸家,但王友民強調輸贏並不是重點,小孩能夠從中獲得理財觀念,才是遊戲的主要目標。
另外,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小孩不願意服輸,甚至在輸了之後會鬧脾氣,因此選擇故意放水。不過他認為並沒有放水的必要,一來是遊戲輸贏畢竟有運氣成分,難以掌控;二來是家長其實可和小孩討論什麼是「贏的定義」,調整出符合小孩理財特質的條件。
許多家長希望能透過理財遊戲, 教導小孩如何「壓抑欲望」,但王友民認為,這是因為處於買家角色時,太多欲望會導致用錢不當。若能教導小孩把自己定位在賣家,則欲望反成為增加自身價值的動力,帶領小孩學得更多、更廣。
2桌遊,帶孩子體驗金錢世界
擁有逾8年兒童理財講師經驗的王友民,為了讓小孩在學習理財觀念時,能有多一點的實際操作、更能學習到「賣家思維」,因此自行研發了數款桌上遊戲。以下就用《誰當老闆誰收錢》與《IPO華爾街股市大亨》為例,簡單介紹遊戲方式: 桌遊1》誰當老闆誰收錢
該遊戲的核心,就是處於賣家角色時,無論賣出的是商品或專業知識,都能獲得收入。像如果走到醫師、建築師的格子上,可選擇要不要付費考取執照,考上執照後,當其他玩家走到該格子時,就得付費。此外,地圖上還有百貨公司、航空公司等,而玩家都有機會成為這些公司的老闆,要取得這些公司的所有權,靠的就是買進股票。例如擁有航空公司股票最多的玩家,就是它的老闆,其他玩家走進航空公司的消費金額,就會流入老闆的口袋。最先當上3間公司老闆的玩家,便是遊戲的贏家。 桌遊2》IPO華爾街股市大亨
遊戲方式是透過資產負債表,體驗在金融市場投資過程中,會遇到的大小事情。舉例來說,走到「資產」時,便要翻開資產卡,就會發生讓自己的資產提高或降低的事件,像是獲得儲蓄利息等。遊戲過程中,玩家必須努力累積資產,當達到一定程度,且手中持有某間公司的股權逾51%時,就可以讓該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成為遊戲的贏家。主要目標是讓小孩感受若能透過投資取得「被動收入」,就能達到財務自由,激發學習理財的動力···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