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反思》 用貿易換和平行不通了!
德國一心拚經濟反被掐住脖子 「政治侏儒」能戒俄成功?
文●吳中傑 攝影●程思迪
能源危機引發的通膨失控、供應鏈失序、陷落的中產階級,以及極端對立的政治,這四大問題,正在德國、義大利甚至整個歐洲上演,形成了一場難解的世紀困局。
禍首,當然是侵略者俄羅斯,片面毀約,用各種巧立名目的方式減少、甚至斷絕天然氣輸送。
但更深的疑問是:向來形象務實、精明的德國,為何會在能源上如此倚賴俄羅斯這個野心家?
這背後,固然有複雜的歷史因素(見下表),但幾位專家學者都異口同聲的跟我們說:過去的德國,太重視經濟,太輕忽政治。
俄國曾55度以斷氣威脅他國
德國始終忽視,持續與魔鬼進行交易
「德國一直是個『認為自己是侏儒的巨人』,然後在地緣政治上也表現得像侏儒,」出身德國的荷蘭最大金融集團ING全球總經研究主管布列斯基(Carsten Brzeski)對商周表示,二戰後,德國為避免再次成為失控的侵略者,明明是大國,卻刻意在政治上謙卑,「過去幾十年,政客和企業都只看經濟利益,我們對地緣政治太天真了。」
同時,德國深信,兩國貿易能換來和平。「過去,德國不認為跟中國或俄羅斯維持緊密經貿跟能源往來是問題,反而認為能降低風險。」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解釋。
但這套理論,在如今的世界早已經行不通。
「我們已經進入地緣政治凌駕經濟利益的時代,」葡萄牙外交政策舵手、該國前國務卿瑪薩艾斯(Bruno Maçães)對商周表示,如今,各國已不再是經濟理性思考,而且缺乏強權主持秩序,因此貿易和平論幾乎失效。
但刻意淡化政治色彩的德國,卻仍選擇性的看不見許多早已有跡可循的警告。
瑞典國防研究部曾統計,一九九二年到二○○六年間,俄羅斯就曾經五十五次,以實際或威脅切斷能源做為手段,企圖影響他國政治或經濟。
而二○一四年,俄羅斯侵略克里米亞後,許多歐洲國家更已經意識到不能再仰賴俄羅斯能源。
「葡萄牙和西班牙,有七個液態天然氣接收站,七個!你知道德國,這樣一個大經濟體,有幾個接收站?零。」瑪薩艾斯認為,德國犯了常見的「後照鏡理論」,以為過去跟俄羅斯交易的成功經驗能套用在未來,誤判情勢,「這是任何人都不該犯的災難性錯誤。」
可是著眼於經濟利益的德國,依然繼續和魔鬼交易。
布列斯基表示,低價能源,一直是德國製造業的競爭利基之一,「過去,廉價的能源,便是化工材料業能留在德國的其中一個原因。」
這一切的故事,聽起來是否熟悉?宛如台灣過去幾十年,不論進出口都嚴重倚賴中國,或將對岸視為重要生產基地的翻版。
但如今,德國已徹底覺醒。不僅現任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曾公開懺悔當年政府做出的錯誤決策,並也積極補救。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常務董事巴特(Hubertus Bardt)對商周表示,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正嘗試從挪威、北非等國進口液態天然氣,同時,歐盟已達成降低全境內一五%天然氣使用量的協議。幾位專家預估,最快明年,最慢兩到三年後,就能擺脫俄羅斯的「斷氣」陰霾。
雖然短期內,德國看起來沒得選擇,更倚賴燃煤發電,在能源上走「黑色回頭路」,但幾乎所有受訪者也都告訴我們,能源危機,只會讓德國,甚至全歐洲加速綠色能源轉型,他們會更堅定的向前走,就連核電廠也不打算重啟或新建(見下表)。
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因先前輕忽政治、犯了錯,這次,他們更知道自己不能退讓。
沒人喜歡能源危機,卻都不想談和!
「想活在自由中,得撐過眼前困境」
在義大利,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對我們說:德國、歐盟不應該制裁俄羅斯,受苦的只會是自己。
但在德國,即使沒有人喜歡能源危機,卻沒人說:我們不該制裁俄羅斯,應該上談判桌。
德國之聲報導,該國七月最新民調顯示,即使遭逢能源危機,仍有七成的人願意支持烏克蘭。
為什麼德國人如此堅定?
▲
低水位打擊經濟
路德維希港旁的萊茵河,水位持續探底,露出淺色河床,運煤船也只能載不到一半的貨量,加劇能源危機與通膨問題。
今年五十歲、在柏林經營中小型網路行銷公司的史溫(Sven Deutschlander)激昂的說,雖然現下的狀況很糟,但,這正是俄羅斯這樣的極權國家在測試德國人民,「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活在自由當中,就得撐過眼前的困境。」
他娓娓的說起了自己的故事:「我的父母在東德長大,我十八歲以前也是共產黨員。從小,我看見父母的人生被別人決定,也許有時,那看起來更理想,因為你從來不用想破頭,為人生做困難的抉擇。而在自由世界,有時,很多事雖然進展得很慢、很煩,但最終,民主,才是更好活著的方式。現在,正是時候,我們必須展現給全世界看,我們的想法比那些獨裁者更好。」
過去東西德的分裂,讓今天的德國,比任何人都珍視自由。
雖然隨著時節入冬,能源危機與通膨的考驗更加劇之後,沒人敢肯定,民意是否還會如此堅定。
台灣前駐歐盟代表、新任外交部政務次長蔡明彥便表示,主流媒體輿論仍聲援烏克蘭,但在歐盟的政治圈中,主張制裁的正義派,和主張談和的和平派,「現在兩派僵持在那,會不會有折衷的做法出來?還需要時間觀察。」
但至少今天的德國,已經在最深的黑暗中,用人性照亮光明。
他們不抱怨、不對俄羅斯低頭,而是站穩民主立場,往前看,務實的解決問題。否則,當今天退讓了,下一個被侵略的會是誰?
今天,德國在能源危機上,某種程度選擇了跟俄羅斯一戰。那台灣呢?當我們面臨中國威脅時,做好抉擇與準備了嗎?
▲
不向俄國低頭,是為保護商業
梅茲勒銀行執行董事維修認為,民主,其實跟商業綁在一起,今天如果失去自由,又怎麼可能繼續原有的商業行為?
克里米亞戰後那一夜 安倍沒說出口的擔憂⋯⋯
「當時他問:你們可以做些什麼?會做些什麼?」就在梅茲勒銀行執行董事維修(Gerhard Wiesheu)接受完商周採訪、拍完照後,又主動坐了下來,分享起一段2014年的往事。維修口中的「他」,是已逝的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4年,就在俄羅斯侵略克里米亞結束後的1個月,時任首相的安倍展開歐洲之旅,第一站,便是德國柏林。其中一晚,曾在日本工作、擁有東亞經濟學位且太太是日本人的維修,受邀和安倍共進晚餐。
當時,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並不如這次俄烏戰爭來得嚴厲,晚宴上,安倍積極的關切、詢問,德國、以至於歐盟,究竟會如何反制俄羅斯?
他沒說出口的擔憂是:今天,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如果沒被嚴厲制止,
那下一次,普欽會不會把手伸到鄂霍次克海或日本海上的某個小島?
「我認為,
2014年時,如果我們(西方國家)有祭出真正嚴厲的制裁,現在,這場戰爭不會發生,」維修強調,即使這一次對俄羅斯的制裁,會傷害德國,但仍得堅持下去,「這很重要,否則,俄國不會停下腳步⋯⋯,畢竟如果你讓普欽認為這(侵略)就像是免費的午餐,風險有限,那他當然可能繼續。」(文●吳中傑)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德國一心拚經濟反被掐住脖子 「政治侏儒」能戒俄成功?
商業周刊
2022/9月 第181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