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代下的慢活商機
現代人講求效率, 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 追求第一手資訊、最新上市的產品、最快獲利的方式, 深怕慢一步就輸了。但真的需要那麼快嗎? 品牌紛紛推出各式商品服務, 緩和大眾急躁、緊繃的思緒, 慢下腳步, 觀察自己與體驗生活。
文/ 陳羿郿
根據《2020 Ford 趨勢報告》指出,孤獨感(Loneliess)已是全球流行之一,全球有近一半的成年人表示「經常感到孤獨」;有超過四成的Z 世代、Y 世代表示,使用社群媒體常讓他們覺得孤單。
隨著科技與消費模式迅速革新,看似喧嘩、熱鬧的環境,人內心的孤獨感,卻不減反增。如何回應人心空虛、重新找回生活意義,成為當今重要議題。慢節奏、悠閒生活風格的價值開始獲得重視,從而創造出一種「快速經濟」下,與「慢」事物價值並存的狀態。
雖看似矛盾,其實也不違和。追求慢慢生活的消費者積極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維持更好的平衡,也更容易感到滿足,比起不斷追趕,他們更希望有稍作休息的時間、空間,或選擇簡約的生活方式。
像是長期居住在大城市地區的人們,偶爾也會希望遠離超載的工作量、競爭激烈的環境,到郊區與大自然親近。也有愈來愈多人熱衷於讓身心靈更健康的活動,像是瑜珈、冥想、情緒管理課程等。
慢城運動 保存城鎮獨特性
早在1999 年義大利就有非營利組織發起「慢城運動」(Movement of Cittaslow)。「慢城」指的是以該城市居民為中心,促進並推廣「慢」哲學。
認證涵蓋7 大面向、8 大公約與72 項指標,致力保護自然環境,宣揚文化多樣性和保留每個城鎮的獨特性,並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擺脫都市化和速度至上主義。
台灣慢城聯盟11 個成員中,除了已取得國際認證的花蓮鳳林、嘉義縣大林、苗栗縣的南庄與三義等4 鄉鎮,還有屏東的竹田、瑪家,及台東池上、雲林古坑、台東鹿野、台中市和平、花蓮玉里等,正在爭取國際認證中。
但該運動其實也不是想要顛覆目前快節奏的世界,而是從快與慢、農村與都市、地方化與全球化中,調和出生活適宜的步調,找出資訊時代與舒適生活兩者共好的方法。
慢新聞 翻轉媒體快文化
數位時代下,所有新聞媒體包括電視、平面、網路,每天都在和時間還有新聞事件賽跑,搶即時、搶獨家,好衝高點閱率,進而帶動廣告盈收。這樣的模式讓媒體耽溺於「快就是贏」的認知,而忽略了多方求證的重要,更來不及為閱聽人過濾報導的價值。
然而,媒體圈中也有一股逆潮流的力量逐漸興起,就是「慢新聞」。英國獨立雜誌《Delayed Gratification》決定反其道而行,不追求第一手報導,而是靜待事件發生過三個月後,再回頭追蹤,揀選那些真正重要的內容,並藉助事後觀察的優勢,釐清事件脈絡,為閱聽眾提供最終分析,而不是媒體下意識的反應。
《Delayed Gratification》在官網中寫道:「我們花時間來做正確的事。與其拼命和社群媒體的新聞快報搏鬥,我們更關注高品質新聞能提供的價值,包括準確度、深度、事件脈絡、分析和專家意見等。」致力抵擋「速度」造成媒體生態的惡性循環。
慢下腳步 向內探索
此外,從書籍銷售排行上,也可看出消費者「向內」探索的需求。從博客來2020 年心理醫療類TOP1000 暢銷書中分析,「情緒」、「人生」、「生命」、「愛」等是主要的幾大關鍵字,面對挫折如何理解自己、接納與療癒自己?是多數人不斷探索的問題。
相關書籍像是《蔡康永的情商課》系列作,以及《每天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大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等都榜上有名。
還有許多陪伴消費者正視自己情緒、釐清自我想法的商品和服務應運而生。
按下暫停鍵 用人生整理套卡與自己連結
「Better Life 好感生活研究所」創辦人楊偉苹與be Better 大人不卡卡專案共同夥伴陳曼蒂從自身需求出發,感受到在忙碌和快速的生活中,時而會有不知為何而忙的困惑,一不注意,就被各種事物壓得喘不過氣,甚至和自己失去連結。
因此決定推出一款專屬於大人系的人生整理套卡── be Better 大人不卡卡,在群眾集資平台上線不到 12 小時即成功達標。
談起商品的起心動念,楊偉苹分享,「我是很喜歡寫筆記的人,也喜歡跟自己對話。如果有個機會,透過套卡上的問題,進行引導,和自我對話,還有一些微行動的練習,每天就有一個暫停的機會,可以跟自己有所連結,也能藉機從忙碌的時間中抽離。」套卡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誕生。
陳曼蒂則觀察到,「協助消費者進行心靈探索的市場並不匱乏,只是隨著大家生活步調愈來愈快速,尤其在多媒體感官刺激下,更容易感到空虛和寂寞;特別是在社交連結上,人與人的關係既熟悉又陌生。」希望藉由套卡,幫助大家找到自處的角色,在職場、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找出平衡點。
◎對人生的100 個提問
「be Better 大人不卡卡」囊括生活三大重要課題:時間、空間和人際,每一個課題皆規劃30張,加上10 張前導探索卡片,共有100 題。每張涵蓋了「Question 問問自己」、「Quote 看名人說」、「Action Plan 來練習吧」等三種從內而外的探索整理方式。
設計則以 Instagram 風格感呈現,並與在Instagram 上擁有超過 8 萬粉絲追蹤、熱愛攝影與美食的創作者「食癮,拾影」合作,藉由其清新自然、有溫度的照片樣貌,傳遞日常生活的美好想像。
套卡內附有具巧思的 DIY 立牌「大人立式紙架」,簡單組裝後,挑選一張喜歡的卡片放上去,就能成為妝點居家或是辦公環境的桌上風景。
有趣的是,陳曼蒂說:「相同的題目今天問自己和半年後問自己,答案可能會不一樣。因為每個時期的心境和歷練都不同,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從自問自答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與覺察,就會發現到,原來自己跟以前好像不太一樣了。」
套卡除了問自己,也適合拿來問他人,使用套卡進行團體互動,在聆聽他人分享或自我表述的過程中,能激盪出另類火花。
楊偉苹說起一次體驗分享會,讓參與者分組交流和討論,原以為彼此間不熟悉,會有些陌生和尷尬,大家卻出乎意料地熱絡,「大家可能平常太壓抑,每個人都很踴躍發言。辦完這樣的活動也有很多收穫;這收穫就是來自於聽別人講,可能會得到和自己不一樣的答案,會突然認知到還有其他觀點。」
◎「好好生活」的定義是什麼?
套卡從內容設計、包裝到行銷,全部扣緊「Better Life 好感生活研究所」的品牌定位,就是希望透過與同樣致力於生活領域的創作者、業者合作,以議題策劃和價值共創的角度,傳達好好生活的理念。
兩人對「好好生活」一詞也有各自的解讀,怎麼樣才算好好生活?楊偉苹說:「不要喪失對生活的想像和熱情,跟自己有所連結;唯有當清楚覺察,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處於什麼狀態,才有可能真正對外連結,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陳曼蒂則用「三好」:好好吃飯、好好運動、好好睡覺,簡單又有力的說明,「人唯有這三件事必須是自己親力親為,沒有人可以代勞,只有把這最基本的三件事做好,才有認真生活下去的動能。」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