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0國平台推手:我們害怕變獨角獸

你可以將它視作一場革命,也可以當作是寫程式的開發者,對資本市場的反動,更可以樂觀其成,載你的計程車司機有能力開發出自己的Uber,為你外送晚餐的快遞員,能建自己的Deliveroo,有自己的線上點餐外帶平台。

但你沒辦法, 期待他們成為下一隻「獨角獸」。「我們最害怕的是,自己也變成那些『巨擘』!」來自芬蘭的新創公司Sharetribe創辦人馬科能(Juho Makkonen)笑著告訴我們他的「擔憂」。

推出平台授權服務四年不到,Sharetribe已是全球超過五十國、七百個網路平台背後的推手,靠著它的服務,任何人,一天內都能建立起自己的平台,不論是汽車租借、人力零工配對、還是二手物品交換。他們把平台的後臺、操作介面、金流等功能,變成每月訂閱收費的模組化服務。
共享經濟走鐘勞工幫平台衝高估值,卻沒基本保障

「人們不用大資本,也能建立平台,」馬科能說,這是他們研究計畫的目的,也是創業的目標。雖然公司還只是營業額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一百萬元)、員工十九人的規模,但他們今年就改變股權結構,讓所有員工以類合作社般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及均分獲利,目標是不讓投資人與資本操作的思維,影響公司策略的走向。

「即使我(執行長)一個人因為私利,而想讓這平台的發展偏離初衷,還有一整個團隊可以制約我。」

抗拒變成巨擘,因為對馬科能來說,共享經濟中最重要的「好事」,是讓科技的價值,被所有人共享。

如今多數「零工經濟」被歸類為自雇者,沒有退休金、社會福利、保險、有薪休假等,但他們的工作,卻為平台帶來數據的採集、金流的獲得、市占,以及最重要的︱︱創造高估值。

馬科能認為,這樣的失衡,讓科技只為資本家服務,並可能惡化成壓榨勞動者的工具。
另外,為了將利益最大化,平台業者也可能侵害消費者的隱私,綁定你累積的評價、使用資料,用你自己的數據綁架你,養成消費者犧牲權益,以使用科技的習慣。

重回創造多方利益初衷工程師組協會,打造免費平台

Sharetribe降低成立平台的門檻,支持許多合作社、地方組織使用平台科技,便是希望讓科技擺脫創造估值角色,而回歸服務人群的初衷,讓使用者在巨擘們試圖壟斷市場時,還保有選擇。

而若這樣的選擇,是由第一線的勞動者與軟體開發者結盟而誕生、存在,就能讓共享科技,重回創造多方利益的初衷。

來自法國的達林(Edith Darin), 是Coop Cycle共同發起人之一,正為德比法英西等五國、二十二個快遞員合作社打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線上點餐外賣平台。

達林與十九位朋友,包括工程師、記者、快遞員、律師等各方人才,一同組起協會,要打造出可免費授權於合作社使用的軟體,未來提供給這二十二個及更多的合作社共同營運。達林補充,他們先輔導各地的勞動者,開始組織自己,而後是法律規章的建立、地方快遞社群的培力、店家溝通等。

不只是達林和馬科能,手握技術能力的工程師、開發團隊,在各地、各產業都以技術修正他們眼中的經濟問題。在柏林,Resonate用區塊鏈技術,建起音樂創作者、聽眾、平台的合作生態系;來自美國的工程師,正在幫德國漢堡的敘利亞難民建立幼兒照護平台;印度國內最大擁有一百五十萬會員的女性自雇者協會,也得到志願者的協助,以美甲服務為嘗試搭建平台。

全球已有至少兩百四十家平台合作社,有拿下丹佛市三分之一市占、由計程車司機打造的Green Taxi,也有由房東、社區、住客共組合作社創立的Fairbnb,連巴西資源回收的工作者,都開始試用平台科技,讓資源垃圾跟回收者更快找到彼此。

這樣的浪潮,可能看不見獨角獸,沒辦法為科技股帶來好消息。但他們在更長遠的時間裡,為科技找回了更多人性,也讓開發者和使用者,保留了相信科技的選擇,這是網路平台無所不在的現代,人們最需要的好消息。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622期

本文摘錄自‎

全球50國平台推手:我們害怕變獨角獸

商業周刊

2018/12月第16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