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敢拚、敢挑戰,主動,才能締造自己的價值
不當老闆,也要向創業家學習
提到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臉書(Facebook)這些知名企業的創辦人,相信每位工作者一定聽過,甚至都能一一回答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名字。
這些人建立的企業,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有重要的影響力,不過,這些人在被我們視為非常厲害的「領導者」之前,只是一位懷抱著和他人不同想法的「創業家」。
開創一個全新事業,不是一個簡單的挑戰,從0到1的過程中,創業家們要面對的可能是過去從沒有人開闢的道路,也可能要說服整個市場接受嶄新的產品與服務。
從這些創業家故事中歸納出成功原因,除了做事方法以外,他們經常提到自己不怕失敗、永遠都充滿熱情等等,這些特定的心態或思維──或者說「創業家精神」──也是引領他們茁壯的關鍵。
職場中主動找解答,就是一種創業家精神
創業家精神,具體來說是什麼?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創新與創業精神》中解釋,創業精神是一種行為,任何能夠大膽面對決策的人,都可以學習成為創業家。不過,當我們沒有想創業、自己當老闆,只想在組織內盡一分心力的話,為什麼需要學習創業家精神?
「創業和創業家精神完全不一樣,」創業家兄弟創辦人、現任松果購物董事長郭家齊說,成立一間公司只是發揮創業家精神的場景之一。
他指出,只要是在職場上想突破現有框架或思維,例如思考更能激勵工作動力的管理方法,或檢視工作流程,找出哪裡還可以更有效率,其實都需要創業家精神。
外部市場與工作環境,也不允許工作者只要做好「聽令行事」的角色。台灣大學創意創業學程教授王崇智便提到在全球化、獲取知識門檻降低的情況下,大型企業的優勢會逐漸降低,容易因為不夠靈活,而無法跟上市場脈動。
另外,大企業可能會碰上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的「創新的兩難」,受限得照顧既有客戶,難以集中精神創新而失去競爭力。因此,當組織內部願意提倡創業家精神與開放式創新,可說是當今企業重拾競爭力的解方。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開始鼓勵員工擁抱創新,而且不只是內部創業,哪一天也許被派去外國拓展市場,或是帶領團隊切入過去沒有涉足的市場,這些並非創業、卻需要「像個創業家」的時刻,可能比起想像中的還要更多。
只做交辦事項,任誰都可以取代你
這樣的精神,更成為許多管理者篩選人才的條件。台灣萊雅美妝事業部總經理蔣喆敏直接挑明,創業家精神與創新能力是她最看重的人才特質。
由於萊雅旗下的每款產品,都會由國際總部提供相關宣傳素材,但如果只是翻譯成中文,「誰都可以取代我們的工作。」她說,「所以必須證明在地團隊的價值。」
因此,蔣喆敏要求團隊思考,還能多做哪些事情,可以在總部的架構之下,達到更好的行銷效果。她以一罐保溼精華為例,如果單純強調它可以讓皮膚更有光澤,客人聽過就忘了,無法在他們心中留下任何印象。
所以當時他們就在瓶身下放置光源,讓整罐精華液顯得晶瑩剔透,不只能抓住目光,也十分搭配它訴求的效果,果然台灣銷售量就登上全亞洲第一。
她也經常遇到團隊認為某種行銷方法過去已經證明可行,為什麼不能繼續沿用?她解釋美妝產業的節奏很快,今天用了很有集客效果的廣告手法,可能明天就被競爭對手複製,甚至改良,如果團隊沒辦法推陳出新,自然會快速被對手趕上,「創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寧可錯失機會也不願犯錯,還是願意跳脫框架嘗試?
從組織外部、內部的角度分析,每位職場工作者都應該向創業家看齊,問題是這種精神真的可以學習嗎?事實上,杜拉克就指出創業家精神並不是人格特質,他們的思維與心態並非天生,而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
《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也指出,每個人都有成為創業家的潛力,只是要訓練自己跳脫上班族的定型思維,才能具備創業家思維。舉例來說,看見某個商業機會時,創業家思維是只要損失可以承擔的情況下就願意嘗試,但上班族思維可能就寧願錯過機會,也不要犯下任何錯誤。
或許看下來,你還是不確定可以如何掌握這些精神,我們這次從諸多創業家故事中,篩選出6種思維和能力,拆解它們為什麼重要之餘,也提供了學習的方法,你將不再只能是組織裡可有可無的螺絲釘,而是替自己締造價值的創業家。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敢做、敢拚、敢挑戰,主動,才能締造自己的價值
經理人月刊
2019/4月第17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