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經濟學」讓印度10年內超越英法日德?

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天堂 10年內超越英法德日

很難想像,印度這個文明古國竟有近1/3是文盲、超過2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水電交通的基本建設為人詬病。然而,在總理莫迪四年鐵腕執政下,慵懶沉睡的印度已然甦醒,成為蓄勢躍起的亞洲雄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印度今年經濟成長可望達到7.4%,穩坐全球經濟成長冠軍寶座;也有機構預測印度可望今年超越英、法,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還要超德趕日,在十年內成為第三大經濟體。莫迪甚至大膽喊出印度經濟將在2025年前翻倍、成為5兆美元經濟體。《遠見》全面解析莫迪經濟學,帶你前進印度、大賺紅利!

▲一個印度,萬千世界。印度總理莫迪(小圖)主政四年,改革如火如荼,但貧富差距極大,還有超過兩億人生活在貧窮線底下。如何讓亞洲雄獅甦醒、10年內躍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對明年尋求連任的莫迪來說,挑戰很大。

5月中旬一個傍晚,正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下班尖峰時段,塞在縱橫交錯的高架與水平道路之間,人、車,以及路邊遊走的牛,就像被困在餘溫仍有37度的烤肉架上。

儘管氣溫蒸騰,計程車司機沙特南(Satnam)在行經賽馬場路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官邸時,不忘自豪說:「這是莫迪的房子喔!」

問他對莫迪觀感,沙特南不假思索:「我支持他,改革是對的,這樣孩子才有好的未來!」

有三個兒女的他說,之前主政的「國大黨」太保守,沒辦法帶領印度往前走。話聲未落,後方的喇叭聲又連串響起。「那些車按喇叭不是要嚇人,只是想告訴大家:我來囉!」沙特南解釋印度人獨特的開車文化。

就如同一般市井小民的喇叭聲一樣,2019年即將尋求連任的莫迪政府,四年來何嘗不是以大動作改革和經濟表現,努力向國際證明自身存在。

不過,今日的印度無須搖旗吶喊「我來了」,已是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經濟強權。

超越英法 追德趕日印度躍升全球經濟龍頭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在2018年度將以7.4%的GDP成長率再度打敗中國,重登「全球成長王」寶座,而未來幾年仍將維持7.8%∼8%以上的高速成長(頁16表1)。

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Centr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Research)更宣告,印度今年將超越英國、法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並在十年內凌駕德國、日本,2027年挑戰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地位。

甚至,最快在2050年之後、21世紀的後半段,印度就會斥退美國、中國這兩個老大哥,壯大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今年元月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印度總理莫迪受邀發表開幕演講。他站在這個全球矚目的舞台上,豪氣宣布「印度經濟將再翻倍成長,在2025年之前成為5兆美元經濟體!」

力拚改革〉建國以來 最大規模政策改革

莫迪的野心,全世界都聽到了!屬於印度的世紀已然到來,許多全球權威經濟研究機構替印度接連按「讚」。

但事實上,最早授予印度冠冕的研究報告,是2001年高盛(Goldman Sachs)發布,將巴西(B)、俄羅斯(R)、印度(I)與中國(C)相提並論的「金磚四國(BRIC)」,預言這四國將成為經濟強權。該報告對世界經濟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當年金光閃耀、喧騰一時的金磚四國,十多年來幾度光芒褪去,俄羅斯和巴西遭逢多次經濟危機,而最快站穩腳步的中國經濟也不再高速成長、面臨結構轉型。

至於印度,挑戰從沒少過,還曾在2013年被打為「脆弱五國」,一度與土耳其、巴西、南非、印尼並列為易受外資干擾的脆弱經濟體。

不過,隨著莫迪在2014年上台,風向變了。

當時,擔任近1 3 年古吉拉特州(Gujarat)州長的莫迪,挾著古州年平均成長率10%的驚人治理成績,帶領「印度人民黨」(BJP)擊敗長期執政的「印度國民大會黨」(In di anNational Congress),並且登上總理大位。

自此,印度壓下按鈕、轉骨拚經濟,開始了從1947年獨立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大規模改革。

「過去國大黨執政,印度人民算是有飯吃、有衣穿,溫飽無虞,但就是欠缺希望!」駐印超過五年、見證莫迪改革的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代表兼特任大使田中光觀察,莫迪的上台,給了印度人民一個改變的願景。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中)帶領台商前進印度,已籌組三大產業聯盟,期待「台灣村」能在印度遍地開花。

鐵腕耍狠〉廢鈔、商品稅改 莫迪決心震撼全球

印度官方投資促進組織「投資印度」(Invest India)總經理暨執行長巴格拉(Deepak Bagla)指出,四年來,印度中央與地方政府力推政改,大大小小加起來,就有1萬5000個方案。

其中,最具威嚇力、最能展現莫迪鐵腕手段的改革,就屬一夕生效的「廢大鈔」政策。

2016年11月8日晚上8點15分,莫迪透過電視演說宣布要廢止500和1000盧比紙幣,以新版的500和2000盧比紙幣替代,而且當天午夜12點生效。


消息一出,隔天全印度的銀行被換鈔的人潮塞爆,示威遊行也遍地開花。

「場面真是奇觀啊,門一拉開,就看400∼500人等在外面!」中國信託新德里分行行長盧樹弘說,中信印度分行以企金客戶為主,平時消金客人沒幾個,但那時卻瞬間湧入百倍人潮。

他回憶,廢鈔讓日常運作完全卡住,卡車司機不願載貨,新德里甚至一星期吃不到青菜。而在農村地區發生多起婦女自殺事件,只因好不容易攢下的私房錢,無法換成新鈔,全變成了廢紙。

莫迪耍狠廢鈔,讓全國八成現金流動出現問題,企業與人民哀鴻遍野,2017年的GDP成長率從前一年超過7%摔到6字頭。

繼廢鈔後,去年7月1日莫迪又推出印度獨立以來最大稅改案GST(商品及服務稅),這又是另一樁「大爆炸」等級的改革。

原本印度29個州有各自的稅法,對商品與服務各自課稅,因此稅務層層疊疊、非常複雜,但莫迪將之統合在GST之下,分為0%、5%、12%、18%與28%等五種稅率,全國同一標準課稅。

稅法一公布,又是立即實施,各地電腦系統頻頻當機,規定朝令夕改。讓還未適應廢鈔的企業,再歷經一次兵荒馬亂,也重挫了莫迪的政治聲望。

然而,兩次大爆炸改革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去年11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 )公布2018年「經商容易度(Ease Of Doing Business)」排名,全球共19 0個國家參與評比。印度竟從2017年的131名,跳升至2018年的100名,連世界銀行都說「這在大國之中是首創紀錄」。世界銀行這份「最佳進步獎」,以及2018年GDP成長率再度回到7%的預測,算是給了莫迪及時的平反。

「廢鈔與GST稅改,都屬於短空長多的結構性改革,」台灣資誠稅務諮詢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印度市場負責人蘇宥人指出,GST化繁為簡,各層級政府就沒理由可以徵收各種間接稅或收賄。

而莫迪廢鈔則是一掃印度長年以來的地下金融、黑金、貪腐與逃漏稅的弊病,讓所有金流變透明檯面化,中央政府才能收到更多稅,否則印度繳稅人口號稱僅2∼3%。

但莫迪的政策企圖心不僅於此。推行廢鈔政策同時,他也推動「數位身分認證系統」,稱為「Aadhaar」,每一個住民都能申請一組代表自身的身分認證號碼。

同時,政策放行零元也能開戶,鼓勵民眾開立銀行帳戶,然後用「統一支付介面」(UPI, Unified Payment Interface),將帳戶、手機號碼與Aadhaar號碼綁在一起。

「如此一來,不僅人民身分無所遁形,金流也能一起掌握!」台灣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印度籍會計師羅潔卓(Laisha Rajendran) 說,印度政府導入生物辨識系統,用戶只要輸入手機號碼、按指紋,就能轉帳、支付。

這些配套措施讓印度衝高數位支付普及度,儘管有侵權爭議,但大步邁向「無現金社會」。

翻轉產業〉人口紅利加溫 內需消費力驚人

印度政府急於導入數位身分辨識,也是因為印度有龐大的戶籍黑數,且人口還在快速成長中。

目前印度人口已超過13億,是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國、約占全球人口18%。聯合國曾在人口報告中指出,印度將在2022年超越中國,成為人口第一大國。而WHO(世界衛生組織)也推估,印度人口將在2050年達到17億。

「印度不只是人口多,還很年輕,這點很吸引外資!」接任外貿協會董事長至今一年半,已八度率團的黃志芳表示,印度年齡中位數約27歲,中國37歲,而日本更已達47歲(頁18表2)。

印度的「人口紅利」更直接反映在勞動力上。

若統計15∼59歲的優質勞動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62.7%。而印度25歲以下的人口已是全球最多、達6.16億人(頁18表3)。

眾多人口,也代表廣大內需市場。 近七成人口住在低度開發農村的印度,是全球最後一塊飆速成長的超級市場,每年誕生1500萬人。預計2025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消費市場(頁19表4)。

一位已赴印度營銷的台商告訴黃志芳,「當然要去印度卡位,這是最簡單的數學問題!」

2030年以前,印度會再有2.5億人變成中產階級(現已約有3億人);即便在農村,也將爆發驚人消費力道。為了引導這麼多人口習得技能、充分就業,莫迪一上任就推出:「印度製造」(MakeIn India)、「技能印度」(Skill India)與「新創印度」(Start-up India)等政策,並計畫2022年之前打造100座智慧城市。

以一頭邁步走的雄獅為宣傳識別的「印度製造」,共涵蓋25個製造業,目標是在2025年前,讓製造業的GDP占比翻倍,達25%,並創造一億個工作機會,被看好能在5∼10年內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

對外資恩威並施印度製造將取代中國

同時間,印度政府也提高外資投資上限,範圍擴及國防、煉油廠、電信業、航空公司與金融證券等行業,也放寬了外資的審批機制。

「印度現在是地表最開放的經濟體!」巴格拉指出,以前外資在印度設公司需要60∼90天,但現在可以48小時就搞定;而且將近九成的外資,可走自動通道,不需官方事先批准。

他說,過去48個月,印度得到2500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大約是過去17年印度FDI的總額。Invest India統計,2016∼2017會計年度,FDI超過600億美元。與莫迪上任前2013∼2014年度的361億美元,幾乎翻倍(頁19表5)。

別看印度敞開大門、遞出胡蘿蔔,若只想把東西賣進來,卻不來設廠投資,貢獻技術與工作機會,企業也得當心莫迪祭出棒子懲罰。

就拿手機來說,今年2月,印度政府宣布調高進口關稅至20%,一年內從10%開始、連續調高三次,回顧2014年手機關稅才6%。「關稅這麼高,而且可能持續調高,何不直接來印度製造呢?」當地知名汽車零組件大廠Hi-Tech集團董事長卡布瑞亞(Deep Kapuria),點出莫迪「以市場換技術」的企圖心。

外國手機廠牌的確陸續拓展「在印度製造」的布局。三星、OPPO與vivo皆在印度設廠。小米與諾基亞等多個手機品牌已交由鴻海富士康集團在印度代工,緯創也有五年擴大印度製造的計畫,傳出也將代工蘋果其他機種。

基礎建設極缺的印度,正在全國大興土木、打造國際化的交通網絡。連全印航運量最大機場「孟買機場」,都將在附近興建第二座機場(圖為孟買機場)。

台商機會〉長線布局、組隊前進 跟著印度成長

除了富士康與緯創,台灣科技代工大廠「和碩」可能成為赴印度的第三家蘋果代工廠。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有一個「印度夢」。今年5月,他曾對媒體表示將赴印度做小規模試驗性計畫,不必然會做智慧手機,而是計畫生產電信設備,「主要考量印度經濟成長的在地需求」。

但台灣人對印度的興趣,才剛剛在加溫中。「台灣人做生意,好像還是比較喜歡到拿筷子的國家!」印度德里地區台灣商會會長、勝利體育印度總經理柯喬然指出,在印度的台商長年都破不了百家,近一年才正式破百,而在新德里首都圈的台灣人不到100人,但日本人卻超過8000人,韓國人更號稱有1萬人。

在這個有29個州、官方語言22種,鈔票上印著17種文字的神祕國度,讓台灣人遲疑不前。

不過,最近風頭變了。柯喬然近半年就接待不下五團台灣參訪團,而黃志芳去年元月接任貿協董事長後,將印度定位為「重中之重」,並在今年4月於新德里設立貿協印度第四個辦事處。5月17∼19日,黃志芳率領貿協首度在新德里舉辦「印度台灣形象展Taiwan Expo」,召集130家台灣廠商,估計可帶進5000萬美元商機。

形象展上,台灣的電動車業者「其昜電動車」與印度電動機車市占率七成的Hero Electric簽合作備忘錄,布局印度2030年禁售汽柴油車。

「晚來不如早來,單來不如雙來!」田中光表示,印度亟需借重台灣科技、智慧方案、製造與服務等產業專長,台灣應該可以成群結隊,比照日、韓模式,來印度打造產業生態圈,「雖然印度市場很難,但難,才能保護你!」…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特刊:莫迪經濟學 搶賺印度紅利

本文摘錄自‎

莫迪經濟學 搶賺印度紅利

遠見特刊:莫迪經濟學 搶賺印度紅利

2018/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