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只是有錢人的遊戲,是人人的必修課題

股神也需要做功課


整理.撰文|李岱君 編輯|邵蓓宣

「大戶都進場了,要跟上」、「ETF00940真的很夯,連我阿姨都在買」、「買高股息ETF可以賺被動收入」⋯⋯這些對話是不是很耳熟?2024年4月,00940這檔ETF主打月配息、10元的低發行價,掀起軒然大波,在上市首日創下ETF發行史上第一大單日成交量,達到134萬張,募集規模突破新台幣1700億元,成為第四大高股息ETF。到了8月,00940跌破9元。投資市場總是周期性地上演相同戲碼:投資新手懷抱致富美夢,最後被現實的市場敲醒。

在「套牢」(投資者認為股價會上漲,但買進後股價卻一直下跌,跌破買入價)冰山底下,潛藏大家對於財富自由的渴望和對金錢的焦慮。從前長輩耳提面命「要存錢,不要亂花」,但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光是存錢已經不夠。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2023年通膨率達2.5%,意思是把10萬元現金放在銀行一年,實際購買力就少了2500元。

台灣人老早就意識到了投資的重要性。截至2024年6月,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總開戶人數達到1289.6萬,創歷史新高,單月增加6萬4572萬戶,其中,以30歲以下居多數:3萬6843戶,占比達57%,顯示更多年輕人投入股海,投資幾乎已成為全民運動。

當投資成為顯學,投資人應該跟誰學?理財新手最常面臨的痛點是,人人都是投資專家,諸如「AI、電動車概念股要飆漲了」、「某某老師說這支股票將來至少漲3倍」、「美債、基金風險小不容易賠錢」等言論,面對大量文章和建議,無法判斷哪些可靠,反而更加迷茫。

從歷史上各種金融危機,
了解市場運作邏輯


「想成為最優秀的人,就要向最優秀的人學習。」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一席話為投資人指點迷津。投資是一門學問,需要經過學習、演練、復盤,已逝世的巴菲特前副手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認為「當你學會如何學習,即使進入完全陌生的領域,也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達成看似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此次專題,我們淬鍊了9位大師的投資觀念,像是彼得 .林區(Peter Lynch)呼籲大家投資自己了解的產業、要從生活中選股;約翰. 柏格(John Bogle)推出的指數型基金顛覆了華爾街的選股策略,促成ETF的出現;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提出的「安全邊際」、「價值投資」,強調尋找被低估股票的重要性;霍華 .馬克斯(Howard Marks)的「第二層思考」進一步挑戰我們的思維模式,鼓勵投資者深入市場背後的邏輯;安德烈. 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將市場波動與投資者的心理狀態連結,幫助投資者理解市場情緒如何影響股市走勢。

我們也精選了經典的理財書籍,介紹一些務實且歷久彌新的財務觀念。例如,《富爸爸,窮爸爸》探討了財務自由與現金流的重要性,教導讀者如何更好地管理個人資產;《漫步華爾街》讓投資者了解股市的隨機性與不可預測性,分析各種投資工具的局限;《投資金律》回顧了歷史上著名的市場泡沫與危機,強調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投資大師們之所以成為大師,不是靠運氣,而是透過系統化的方法和嚴謹的投資紀律,經歷市場的千錘百鍊砌出成就。細看大師們的成績單:巴菲特在過去57年平均年報酬率20%;林區13年的平均報酬率是29%;柏格創立的先鋒500指數基金,40年來戰勝80%的主動型基金,在投資路上走得又穩又遠。

這些大師出生年分橫跨1894∼ 1949年,至少有50年以上的金融從業經驗,可能經歷過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石油危機、黑色星期一、亞洲金融風暴、次級房貸風暴、歐債危機等,捱過了市場多次波動和經濟周期,卻能長期保持卓越的投資績效,說明他們的策略和理念通過了時間的考驗。

觀念懂了但本金不夠?
別小看時間跟複利的力量


此時有些投資者或許會想到「道理我都懂,問題是本金規模不足」。《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指出,這種觀念反而可能錯失寶貴的時間的複利效益。愛因斯坦曾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複利其實很簡單,假設年利率為10%,100美元第一年變成110美元,第二年變成121美元,第三年變成133美元。當投資期限延長到20年時,原本的100美元可以成長到673美元;若持續投資30年,更可能達到1745美元,總報酬率達1645%。不僅本金在賺錢,連帶產生的利息也在持續產生新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及早開始投資能培養正確的理財習慣和投資紀律。《持續買進》提及,透過小額投資累積經驗,了解自己對市場波動的承受度,在未來擁有較大投資金額時,更能冷靜面對市場起伏。同時,定期投資也能降低擇時風險,透過長期分批買進的方式,有效分散市場波動的影響。相較於等待一筆大額資金,反而更容易堅持長期投資策略。

與其糾結每天漲跌幅,
不如學習穩健的投資心態


但即使學會了投資,如果對財富的累積缺乏正確的觀念,賺進再多的錢,最終也會敗給自己的賭徒心態,從哪裡來就從哪裡流出去。《致富心態》提醒,在投資前,你必須先釐清財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定義金錢的實質價值是「賦予掌控時間的能力」,讓你在想要的時候退休、給予你自由、做選擇時不會被經濟影響。

跳脫「錢不夠花」的恐懼,我們不妨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金錢超思考》指出,很多人認為理財就是要打敗股市大盤,以為只要足夠聰明就會成功,但身為一般的投資者,應該「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存錢,謹慎舉債、控管主要金融市場風險、投資時不要太過自作聰明」,是大道至簡的守則。許多人往往敗在過度自信,在牛市時跟著賺錢,認為自己有當股神的潛力,或是以為自己發現了一套「聖杯」的獲利模式(理想化的、能夠穩定獲利的投資策略或系統),書中提醒過度自信是投資最大的敵人。


換言之,投資的最重要的,是你拿什麼心態面對財富。歷代投資大師們用畢生的真知灼見,告訴我們投資成功的要素,遠遠超越了技術層面,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踐履。例如他們都是長期主義者,不論是長期持有股票、還是長期維持做功課的心態。又或者被大力倡導的「價值投資」,就如同在市場中我們追求被低估的優質企業,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同樣應該以這樣的智慧來選擇、經營和珍惜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當我們深入理解價值投資的本質,便會發現它教導我們在浮躁的時代中保持冷靜與理性,而投資市場始終證明,真正的財富積累,往往不在於追逐稍縱即逝的市場時機,而在於以恆久的耐心,讓時間成為我們最有力的盟友。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4/11月第240期

本文摘錄自‎

投資不只是有錢人的遊戲,是人人的必修課題

經理人月刊

2024/11月第2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