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延燒 哪個國家能守住快樂?

世界快樂報告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1

聯合國委託獨立研究者進行的2021年〈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1)近期發布,重點放在面對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的應對措施,與對人民快樂程度的影響。

文|胡立宗 插畫|ChO Illustration
此報告的結論指出,疫情帶來兩大長遠影響:❶工作方式的改變,包括在家上班等彈性工作方式成為新興趨勢;❷政府面對失業與不願求職的議題,都應思考是否有比現在更好的做法。

《Cheers》雜誌整理內容,歸納出以下摘要。

重點1
台灣快樂程度 全東亞排名最高


去年在149個納入排行的國家中,台灣為全球第19快樂的國家,較2017 ∼ 2019年的24名上升5名。快樂指數為6.751,高於之前的6.455(圖表1)。
台灣在快樂程度上,高居東亞第一的主因是,經過SARS風暴歷練後,2020年面對各波疫情都能穩定防治,確診與死亡率極低,因此對民眾的衝擊相對小很多,才能獲得報告的高度肯定。

但部署趕不上變化,就算衛生單位對社區感染高度戒備,5月之後,疫情仍然快速升溫,進入第三級警戒。台灣的工作人是否還能像2020年一樣信心滿滿,得靠全民努力了。

重點2
疫情衝擊市場 工時、收入驟減


此外,疫情對勞動市場的影響被低估。很多工作人雖然還有職位, 但卻被要求減少工時,連帶的也影響收入。

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調查,至2020年底,全球總計減少的工時是2009年金融風暴後的􀀗倍,相當於4億9500萬個工作小時。

全球勞工的總收入也因此減少8.3%,價值等同於3兆7000億美元,即全球GDP的4.4%。

新冠肺炎的衝擊,使貧富差距更為明顯,不僅是高收入與中低收入工作者,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差距也加大。

至於女性受到的影響又比男性更大,全球所有的女性工作人,約40%都面臨裁員危機。

整體而言,就職場快樂程度的分析,報告中提出6點發現:

①失業者更憂鬱,12%對人生失望

比起有工作的人,2020年的失業者快樂程度比前一年低了5 ∼ 15%。然而,對比2017年的〈世界快樂報告〉,當年失業者的快樂指數只比在職者少0.6分,顯示當時的失業者,失落程度沒那麼高。若看北大西洋兩岸的先進國家,2017年與2020年失業者心情的落差更大。

心理部分, 以英國數據顯示,疫情發生後,心理健康指數較疫前低了7.7%,心理疾病的發生數高了47%。

背後原因,多半因為只能待在家裡所帶來的孤獨感,以及來自社交圈的協助力量減少。

缺乏數位連結裝置, 也就是不能上網的人, 更容易感到孤單。女性、青少年、窮人⋯⋯,這些本來就是心理疾病的好發族群,在疫情爆發後更容易發病。

②年長者較樂觀,年輕女性失落感大

此報告指出,2020年2月∼7月間,全球整體平均就業率年減5.1%,但年輕族群的平均就業率大跌17.4%。

2019年第3季∼2020年第3季間,歐洲各國年輕人失業率遠高於平均值,這解釋了為何歐洲年輕人更感失落(圖表2)。
報告中,依照「坎特里爾階梯量表」(Cantril Ladder),要求受訪者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在最差0分與最佳10分之間選擇。評分的總平均仍然在職者為6.4分,失業者為5.2分。

另外,報告指出疫情對年輕人與低技術工人的傷害更大。15 ∼ 24歲的勞動人口約1億7800萬人,占全球總勞動人口25%,都身處於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產業。

尤其是年輕女性,占飲食與住宿的年輕就業人口一半以上。當中高達75%的年輕勞工都屬非正式聘任,在低收入國家的比例更高達90%以上。

③在家工作,確實更快樂

求職網站“Indeed.com”自2019年11月起,開放雇員對雇主的「評比」(review),單是美國的參與者就超過500萬人。

雖然某些變項控制的不如學術研究嚴謹,但仍因為參與者非常多, 而被〈世界快樂報告〉援引,作為疫情期間在職者快樂程度的評判標準。
此報告特別挑出在職員工對目前公司的評價,判定標準為他們「工作期間的多數時候是否快樂」,在0 ∼ 100的區間為快樂程度評分。疫情開始後,美國工作人的快樂程度一直下滑,直到聯邦與各州開始宣布居家令,大家不必冒著染病風險出門上班後才回升,在家工作的快樂程度一度高達80分。

但是,隨著在家工作的期間愈來愈長,疫情獲得控制的曙光又遲遲未現,工作人的耐心與韌性漸漸磨耗,快樂程度愈來愈低,甚至在10月1日的調查中低於70分。

以美國為例,還能保住飯碗的人,相對快樂很多。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工作原本就不見得要到現場才能完成,而且能夠在家工作的人,通常薪水比較高,不能到班對收入雖有影響,但不及必須到班才能領薪水的人來得嚴重。

④工時彈性、主管支持成快樂驅動力

不管是疫情發生之前或之後,工作快樂程度都與11種驅動力高度相關,分別是:成就感、目標明確、認可感、歸屬感、時間與空間的彈性、氛圍包容且尊重、職場學習、主管能拉他們一把、薪酬合理、同儕奧援和同儕可靠度。

根據“Indeed.com” 調查,疫情發生之前與之後, 歸屬感、氛圍包容且尊重、同儕可靠度等特性,重要程度相去不遠。但主管的支持(適時拉一把),與工作(時間與空間)的彈性,在疫情下的重要性大幅跳出。

⑤政府補助進修好過救濟

比較德國、英國、美國對勞動市場的介入方式,發現德國勞工的生活滿意度持平,但高於同樣持平的英國,美國卻一路下跌。新冠肺炎對職涯的負面衝擊,德國一直控制在較低的水準,英美卻一路攀高。

雖然此報告不願草率認定結論, 但還是指出, 相對於德國、英國的做法,美國的「直接給錢」最不利於勞工福祉(well-being)。

特別的是,領導人是否為女性,也對國民的快樂感產生影響。政府領導人為女性的共有23國,因為她們對群體健康更為重視,所以該國的快樂程度也高。儘管報告中並未直接點出是哪些女性領導人,但應該包括台灣的總統蔡英文,與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Kate Laurell Arden)。

⑥老而無憂才是終極目標

比起傳統衡量標準,〈世界快樂報告〉選擇以“WELLBY”指標作為衡量標準。WELLBY意指“Well-Being-Adjusted Life-Years”,這項指標的意義在於,除了人均壽命要增加,還要過得快樂,WELLBY得分才會高。

此報告援引許多研究指出,收入每增加1美元只會提高1 /100000點的WELLBY評價,但人民快樂地每多活􀀔年卻能增加7.5點的WELLBY評價。

報告中特別闡釋WELLBY的判定標準,並建議各國在決策過程中,不要再以延長國民壽命為單一目標,更要提升存活期間的生活品質。

換言之,讓國民能「老而無憂」,才是思考政策時的終極方向。

閱讀完整內容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34期

本文摘錄自‎

新冠疫情延燒 哪個國家能守住快樂?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2021/第2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