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連水電工也在種 鳳梨釋迦出口碰壁啟示

農產困境 最會賺外匯的水果,敗給政治角力


熱銷時「只要不是石頭都能出口」,卻突然一整個貨櫃被退回來,鳳梨釋迦從外銷中國夯品變滯銷品,遭禁六三八天後開放,但不全面。卡關原因除了一隻蟲,還有撕不掉的政治標籤。它的未來在哪裡?

文/蔡立勳 攝影/王建棟

六月二十日,挑在台東縣長饒慶鈴到廈門參與海峽論壇的日子,中國大陸國台辦宣布,重啟台灣鳳梨釋迦進口。

雖然僅限三家包裝場、二十五座果園以及十四位農民,卻是近三年中國發布一波波對台農產品禁令後,唯一可望重返對岸的水果。

消息一出,時任農委會主委(現為農業部長)陳吉仲旋即在臉書貼文,指饒慶鈴「配合中國起舞。」陸委會也回應,這是中方利用經濟利益對台進行分化及統戰。

饒慶鈴也不客氣回擊,稱陳吉仲穿著國王的新衣,是不適任官員。一顆鳳梨釋迦,儼然成為台灣內政與兩岸鬥爭的政治角力場。但對果農而言,最在意的是鳳梨釋迦可否重回出口榮光?

大紅大紫十多年的鳳梨釋迦,註定是顆撕不下政治標籤的水果。

二○○五年,中國通過「反國家分裂法」,反手就打開台灣農產品登陸的大門。當時中國商務部開放的對象中,鳳梨釋迦是十五種零關稅水果之一。

鳳梨釋迦果肉香甜、口感軟Q,加上在冬季盛產,正是中國北方水果淡季,很快就在市場打開知名度,一箱接著一箱賣。


▲梨釋迦出口總產值從16億減至2億,農民盼中央補助在地加工,維持水果新鮮,並減少運到西部的運費。圖為利吉產銷班合作果園。

成在零關稅待遇,敗在病蟲害

也因為鳳梨釋迦太過搶手,貿易商不僅連品質不到外銷等級的B果都搶著買,甚至常打破農民與其他貿易商談好的價格,多加一元收購,讓農民轉手出售,當地出現許多「一元朋友」、收購價不斷加碼的「一日三市」亂象。

那段輝煌時期,「做裝潢、水電的都放下本業,來種鳳梨釋迦,」返鄉九年的青農林沛縈回想,當時在地人都說,「只要不是石頭,都可以出口。」

短短十年間,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鳳梨釋迦出口國,出口總產值扶搖直上,超越芒果、蓮霧等「前輩」,僅次於鳳梨。鳳梨釋迦也成了台東在稻米之外的最重要農產。二一年,鳳梨釋迦輸中產值達到最高峰近十五億,突然間,中國就以多次驗出「有害生物」大洋臀紋粉蚧(俗稱介殼蟲)為由,下達禁令。鳳梨釋迦、蓮霧成了繼鳳梨之後,第二波禁止輸中的水果。

早有隱憂,卻等遇到再說

說突然並不公允,其實病蟲害早已是台東縣政府與農民心中的隱憂。「一整個貨櫃退回來,台東市場不可能不知道,」饒慶鈴一八年底就任縣長,隔年便時有所聞台東鳳梨釋迦遭對岸退貨。

知道問題,改善腳步卻沒跟上。「一個是跟他們賭,一個是等遇到再說,」銓益農業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林志忠不諱言。

或許是對政治現實的敏感度,當傳聞滿城風雨,饒慶鈴擔憂外銷通路可能說斷就斷,於是開發內需市場,包括,從六公斤外銷大紙箱包裝,以縣府預算設計一顆、兩顆的小包裝;再找青農合作,跑遍藍營執政縣市政府、企業福委會等單位推銷。

出口中國之路果然中斷,饒慶鈴派台東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到國內各大通路推銷。於是鳳梨釋迦的身影不僅出現在新北耶誕城,金門家戶在過年收到縣府配送的高粱酒時,一旁也附上兩顆鳳梨釋迦,甚至東森幼幼台的大哥哥、大姊姊還唱了首鳳梨釋迦主題曲。


▲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俊霖(左圖)是改善鳳梨釋迦包裝流程的推手。用電商開拓鳳梨釋迦內銷市場的謝謹鴻、林沛縈夫婦(右圖),養出一批忠誠顧客。

要回中國,從包裝場改革

同時間,農業部透過兩岸連繫機制,將台灣鳳梨釋迦輸往中國的檢疫檢驗管理規範送交對岸審查,一年多來已讀不回。

饒慶鈴只能透過各管道,跟北京打聽鳳梨釋迦被封殺主因,「確定是果品品質問題,」她說得堅定。問對了問題才能找出答案。去年九月,她找上有品管經驗、負責台東大學食品生技工廠的生命科學系教授李俊霖,組成改善鳳梨釋迦包裝流程的團隊。

李俊霖指出,介殼蟲的傳播地是在包裝場。他訪查全縣包裝場後發現,有的小場地只有屋頂,連圍牆都沒有,「這樣的包裝環境必須打掉重來。」

他與三家包裝場合作,將場內分區、改善動線,以清除殘存在果皮上的介殼蟲。

拿著改善數據,今年三月,包含產官學的十人團隊,赴北京向中國農業部、海關總署提交品管改善報告。雙方來回討論、補件,六月才拿到重返中國的入場券。

時隔六三八天,「重新開放,不管是(外銷)哪個國家,對生產者都是好事,」林沛縈說。

她早在一九年就為了分散市場,花上四個月,讓果園申請到全球優良農業規範標章(Global GAP),並跟著台灣大學的產學計劃,利用氣調式冷凍貨櫃將鳳梨釋迦賣到加拿大、杜拜。但她還是加入縣府的品管改善計劃,希望自家果園未來能進中方的註冊名單。

經過中國這一波禁令,台東利吉釋迦產銷班班長蔡鴻義觀察,愈來愈多農民體認到品質的重要性,不能再賺快錢,要從生產源頭逐步改善,「很多果農以前就是太過驕傲。」

七月二十七日,幾乎全台東的鳳梨釋迦包裝場都派了代表到台東大學受訓,他們想依循縣府的做法,爭取再次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但能不能恢復全盛榮景,饒慶鈴態度審慎。鳳梨釋迦產季是冬天,今年正好遇到總統大選,不知道會不會有變數;另外,目前只開放三家包裝場,出口量絕對有限。

果農仍積極希望重返中國市場,因為農業部祭出的內銷、外銷與加工三箭齊發,成績不甚理想。
爭取外銷vs.開放進口的兩難

陳吉仲不諱言,被禁止輸中的農漁產中,鳳梨釋迦的確是開拓新市場較為失敗的案例,迄今仍未找到替代的外銷市場。

關鍵在於鳳梨釋迦的品項特殊,就連不少台灣人都不知道食用方式,更何況是外國人。釋迦的英文Atemoya難以望文生義,再加上鳳梨二字更易混淆,知名度不足,需要時間教育市場。

雖然農改場技轉冷凍技術給業者,也曾想過將鳳梨釋迦以冰品形式賣到日本,但開發市場需要時間;再者是加工不易,鳳梨釋迦遇熱容易褐變、喪失香氣、產生苦味,如何拿捏口味、開發更多製品,仍需經驗累積。

目前希望較大的是越南市場,越南人愛吃鳳梨釋迦,許多台東的包裝場都遇過越南貿易商洽談,但台越之間並未談妥貿易規範,只能忍痛拒絕。有人冒著風險出了貨櫃,結果在越南的碼頭被整櫃銷毀。鳳梨釋迦的外銷之路,正是台灣農產品出口的未來縮影。

撇開政治目的,跨國間農產品貿易就是現實國家利益的攻防。台灣希望賣進他國市場,就必須對等開放對方農產品進入;台灣若想加入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開放農產品市場將是關鍵議題。

農業部國際事務司司長林家榮指出,鳳梨釋迦鮮果正與越南、韓國談判,還在等越南政府點頭;針對受到CPTPP衝擊的農業,農業部已盤點並預做調適,目前尚未開始談判。

鳳梨釋迦這一課,或許從政府到農民都該學到,品質沒做好,在中國市場,任何缺點都可能被掐住咽喉;在國際市場,無人讓利,唯有互惠,有競爭力才能走出去。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3/8月 第779期

本文摘錄自‎

曾經連水電工也在種 鳳梨釋迦出口碰壁啟示

天下雜誌

2023/8月 第7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