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業獲利逆勢揚 半導體老廠翻身三部曲

台灣光罩找出海口、投資先進技術、 聚焦晶圓廠生意


二○一五年起,台灣光罩陷入連續虧損,股價一度跌破票面價;這家成立三十四年的公司,究竟如何從業績谷底,翻轉到去年獲利創高,今年更無畏景氣反轉?

撰文‧譚偉晟

一九八八年成立的台灣光罩,是與台積電同樣系出工研院的公司,去年獲利一舉突破半個股本,改寫新猷;今年儘管半導體景氣放緩,但該公司前三季營收、營業利益,依舊雙雙創歷史同期新高。曾經從二○一五年陷入連三年虧損的它,是怎麼「變身」到目前無畏景氣的體質?
金融海嘯後 競爭力不及對手

台灣光罩的核心產品「光罩」,可說是一塊描繪著晶片電路的「底片」。上個世紀的一九八○年代末,台灣為了發展半導體,先在八七年透過工研院技轉成立台積電,隔年再以同樣方式,成立台灣光罩。

後來,隨著台灣半導體聚落成形,產值與產業地位來到全球之霸,台灣光罩也迎來連續超過二十年獲利的好光景。然而,到了二○○八年金融海嘯,光罩需求轉為供過於求,台灣光罩開始對投資縮手,連帶獲利也逐步衰退。

從那年起到一四年,它的EPS(每股稅後純益),沒有一年超過一元,一五年起更步入連續三年虧損;更糟糕的是,它的競爭力已然跟不上對手,「當時我們只能做到○.一三微米(製程的光罩),但同業都做到二十八奈米。」台灣光罩處長林良桔說。

一六年某日,時任台灣光罩董事長陳碧灣在竹科靜心湖散步,遇到時任波若威董事長,也是公司股東的吳國精,雙方就聊起光罩經營的困境。原本認為台灣光罩體質不差的吳國精,思考一段時間後,在隔年答應扛下公司轉型重任。

當年,雖然台灣光罩仍有資金可以投資設備,但由於不知道客戶在哪裡,導致許多投資始終懸而未決,最後錯失商機。吳國精轉型的第一步——就是確保投資產線後,有客戶買單。

一七年九月,吳國精拍板以二・五億元,收購當時凌陽轉投資的晶圓代工服務商美祿科技。他認為,這家協助晶片設計廠,向晶圓廠談產能的公司,由於還有協助安排光罩製造的業務,因此只要掌握這家公司,就能掌握出海口,尤其美祿還同時手握韓國東部半導體、世界先進等晶圓廠客戶。

有了客戶的基礎,台灣光罩轉型的第二步——就是技術升級,展開研發更先進製程、進入奈米等級的光罩。

只是,愈先進的製程,對於光罩要求也更嚴苛,「不是只要做到符合規格,是要做到超越規格。」台灣光罩總經理陳立惇透露,公司過去兩年良率從九五%提升到九八%,雖然僅僅三個百分點,卻是花了超過二十億元的投資,除了買關鍵設備,會影響光罩製造品質、與水質相關的廠務系統,也成為產線升級重點之一。

截至今年,台灣光罩已經跨入六十五奈米製程用光罩,預計明年將進一步生產四十奈米製程的產品。

技術升級的同時,也要改變做生意的方式。於是,過去兩年在出身台積電的陳立惇帶領下,台灣光罩展開轉型的第三步——做晶圓廠的生意。

「過去公司偏向跟晶片設計廠接訂單,這是比較容易的。」但陳立惇分析,這種商業模式的缺點,是各家設計廠需求相差甚大,從一年近百片到三、四片都有,導致過去台灣光罩的產能利用率也上上下下。眼前的路很清楚,就是要把客戶轉為需求穩定的晶圓廠。

「我們一家一家去談,看晶圓廠需要的產能多少?要用哪些規格?」陳立惇透露,不僅如此,台灣光罩還有額外的加值服務,也就是,「晶圓廠有客戶需要線寬誤差縮小、快速取得的光罩,我就優先給。」

此外,當晶圓廠客戶開始把內部光罩部門的資源,轉向十二吋晶圓光罩。「我跟客戶說,你不用加碼(八吋晶圓用光罩)機台,我來買,我幫你做資本支出。」陳立惇指出這個策略,讓該公司終於拿下台灣前三大晶圓廠的訂單。
轉型有成 營收、獲利創新高

轉型至今, 台灣光罩的產能利用率逐漸上升,從一七年的五成,到了二一年站上滿載至今。這連帶的幫助,是業績從一八年轉虧為盈,並且在去年雙雙刷新營收與獲利的歷史紀錄,EPS亦衝破五元,也就是賺了超過半個股本。

以賽亞調研副總經理陳逸萍指出,目前晶圓廠產能鬆動,空出的產能反而讓新增的晶片開案增加,帶動光罩需求上升,並進入供不應求的狀態,「像中國晶片設計廠,很多都在排隊等光罩,才能進晶圓廠投片。」

而有關今年上半年拖累獲利的聯電持股,台灣光罩也趁著近期台股上漲,於十月起陸續處分部分持股。

儘管前景樂觀,但台灣光罩未來風險是,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中國,也同步在扶植當地光罩產業,甚至對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也在打造自有光罩廠。

對此,陳立惇老神在在地指出,光罩不是靠低價競爭的產業,尤其產品良率一旦出問題,就算低價也賣不出去。現在台灣光罩手握台灣四大晶圓廠的訂單,已然站上產業的關鍵位置,有底氣面對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12月 第1355期

本文摘錄自‎

本業獲利逆勢揚 半導體老廠翻身三部曲

今周刊

2022/12月 第13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