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iPhone到組電動車,電池、半導體一手包辦
文●王貞懿 攝影●郭涵羚
當台灣市場展開一場中國神車與本土神車的割喉戰之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世界各地奔走兩年多,先是與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先進、成立MIH平台,再號召全台業者打群架,這場台灣的造車夢要如何贏?
▲鴻海的造車大計是郭台銘(左)交棒給董事長劉揚偉(右)的關鍵任務。鴻海集結電動車生態系,就是要告訴世界,台灣是造電動車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用手機思維造車!「想玩」就得出海
合作泰國、沙國,面向東協、中東
台灣供應鏈沒有出海口就沒有未來,電動車齒輪變速箱業者本土公司董事長林森說,若台灣汽車業的目標市場是台灣,「不是討論怎麼玩,那是沒得玩!」全台一年銷售量頂多就四、五十萬輛,五成國產、五成進口。
但,中國已經展現給世界看,當汽車告別引擎車後,燃油車時代的挫折與失敗可以被翻轉,甚至開始對外出口,把中國車賣到全世界,像是比亞迪駛進歐洲、被引進台灣。
台灣造車夢要成真,光靠n7預售二萬五千輛還不夠,必須往外出口,但不一定是要整車出口。一位鴻海高層轉述鴻海總舵手劉揚偉的策略邏輯,鴻海認為過去台灣汽車產業的問題,就在於市場小,規模不夠大,若要打破傳統限制,台灣車就一定要出海找市場,但規模化不一定要靠單一品牌,就像中國紅色供應鏈雖然很難搶到蘋果手機訂單,但靠著眾多白牌手機代工單,一樣能做大。
簡單來說,鴻海就是要用手機代工思維來造車,因此,對內,要透過MIH平台完成汽車供應鏈的生產標準化、模組化,之後像積木一樣,用最少的部件管理成本,組裝出最多元的產品輸出,滿足最大比率的消費者需求。
十一月, 印有Foxtron字樣的Model T電動大巴現身峇里島街頭,負責接駁G20峰會貴賓往返機場與會場,同時,也入境隨俗改為右駕、替其穿上印有阿貢火山的紅色新裝,做了最好的國際宣傳,而這事能發生,鴻海印尼當地合資夥伴Indika能源功不可沒。
同月的另一件大事是,鴻海宣布與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 合資成立電動車品牌Ceer,和印度、印尼不同的是,沙國人口數雖僅有三千多萬人,卻毫無疑問是該區域大國、石油大國,不僅可以瞄準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內市場」,還能面向中東與北非。
一位與MIH聯盟有深度互動的人士透露,Ceer規畫一年量產規模約十一萬輛,依照汽車產業習慣,一旦進入量產就要連續生產數年來算,總量將會有百萬輛。
這就是鴻海「率眾出海」的白牌模式,攤開其合作夥伴,不論是印尼Indika能源、泰國國家石油集團或沙國的PIF,都是當地大型集團,甚至代表國家,一有知名度、二是經營的產業別眾多,有土地能建設充電樁、有實體通路能做體驗中心、售後服務的據點,都是搶攻當地電動車銷售市場的一大利器。
在電動車新戰場上,每個國家都想要重新定位自己,「大型投資,有時候很講究門當戶對。」台經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說。這類的夥伴,更能協助鴻海在當地打通關,實現「鴻海速度」,推進建廠時程。
靠組車賺錢還不夠!零組件商機更甜
鴻海奔走找客戶、納智捷重塑品牌
台灣聯軍要成功第三個關鍵,掌握關鍵零組件,劉揚偉找來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就是強化車用半導體能力。此外,影響續航力的固碳電池、攸關通訊穩定的低軌衛星等關鍵技術,鴻海全都在積極布局,「鴻海不是要靠組車賺錢,而是要靠投資零組件生產來賺錢。」該名鴻海高層說。
在鴻海的生態系與平台藍圖中,鴻海除了找代工客戶,還要負責其最擅長的製造、組車,以及解決所有供應鏈垂直整合問題,從半導體到電池,台灣缺少的、投資金額大的關鍵零組件,它來做。與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主要團隊來自裕隆原研發子公司華創車電,負責產品企畫、工程設計與原型車試作與測試驗證;MIH則是打造具開放、中立色彩,標準化、模組化的軟硬體零件平台,觀念就是做積木,假設座椅有三種、動力三種、控制系統三種,就能打造出二十七種不同的組合,只要管理九種零件,就能服務很多客戶的需求。
打群架,才有速度。「錢分給大家賺,最後會少賺嗎?沒有,因為量大。」一位身兼鴻海與MIH的核心幕僚說。何況商場無情,也不會等你跟上。
開放平台、標準化的好處是能「積少成多」,在鴻海與MIH的商業模式裡,大客戶是「Nice to have」而不是必須,會募資、有點子的新創車廠;共享車輛、快遞物流的商用車隊、租賃車公司;甚至是製造優勢不再的傳統車廠、想切入未來車的科技巨擘,不論下單數量多寡,反正共用電動車平台,就能降低開發成本。
▲MIH聯盟成員、歐特明執行長吳錫慶說,他們是視覺AI技術專家,該核心養成得靠與車廠「打交道」,下一步,要從安全要求最嚴苛的車走入更多應用場景。
自主品牌不能丟!有它產業才能升級
新商模考驗多,納智捷是最佳驗證平台
鴻海不做品牌,更能海納百川。「像做iPhone手機一樣,當品牌客戶的最強後盾,」這句話沒說錯,但在電動車這局,劉揚偉想的不止代工、單純當個「打工仔」,而是要打破過去。品牌廠蘋果緊抓在手的零件供應商主導權,鴻家軍會端出本事,搶下更好的價值鏈位置,助力集團實現二○二五年,毛利率一○%的目標。
造車夢中的出海任務,由鴻海去努力,納智捷則負責在純電時代做Rebranding(品牌再定位),繼續壯大自有品牌。
擁有一個汽車自主品牌到底有多重要?它就像是火車頭、大哥,負責拋出各式各樣需求、想法,促進整個產業升級。
「所有產業要發展,都必須要『Start with something.(從某些地方開始)』」身為MIH成員、納智捷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產品供應商的歐特明執行長吳錫慶說,現在台灣擁有如此強盛的半導體與國際級筆電品牌,如果沒有IBM桌上型電腦累積的經驗,又怎麼會存在?
汽車是非常講究「經驗」的產業,要攻車用電子,客戶一定問,你的產品有無上過車?量產幾年、出貨總量、上路後三個月、一年的故障率分別是多少?
過去,台灣零組件強,卻少有系統廠,客戶開一個規格,可以達標的供應商一起比價,永遠在回答有標準答案的題目;但做系統完全不一樣,品牌車廠要創造個性,說服消費者買車,車廠給的是一個申論題,供應商也能自己提案、貢獻點子。
自主品牌車廠,不光能替更多台廠創造首個「實績」,取得揮軍車用市場的門票,二能提供驗證場域,三可讓產業擺脫零組件思維往系統走,替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鴻海的平台與生態系新商模,能否殺出重圍,前方險阻不少,例如宣布破產重整的前鴻海合作夥伴拜騰,可能是眾多新創車廠的縮影。但所有創新都有風險,關鍵是能不能承擔?明年要量產交車的n7,就是鴻海造車大計的最佳驗證平台。
前述幕僚說,量少,問題容易解決,若n7交了兩萬輛,最終有什麼狀況,也只要解決兩萬輛,而不是兩百萬輛,「這失敗不會傷筋動骨,但贏了,回報很值得期待。」
一場台灣本土的神車割喉戰、一場率眾出海的出海之爭,台灣都不能輸,因為電動車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這一次,台灣要拚品牌、製造通吃。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劉揚偉推白牌模式率眾出海 鴻海、裕隆聯軍要賺什麼?
商業周刊
2022/12月 第183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