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爆發 你家就是辦公室

武漢肺炎爆發,打破三個管理迷思

一場疫情,打亂傳統辦公室的工作節奏;就連推特(Twitter)也宣布,強烈鼓勵全球五千名員工在家工作。當企業不得不讓員工在家工作,職場關係會起什麼根本性的改變?

全球最大自由工作者媒合平台Upwork發布《二○一九年未來勞動力報告》(Future Workforce Report)指出,到了二○二八年,全球企業有七三%員工都是在家工作者(remote workers,泛指遠距與在家工作者);其中,三三%的在家工作者是全職,意即每天都在家工作,而非一週幾天在家工作。

文●楊倩蓉 攝影●陳宗怡



遠距工作社群所辦的遠距工作座談會雖然在室內舉辦,卻仿照戶外野餐形式,讓在家工作者有走出戶外的感覺。

彭博(Bloomberg)更指出,疫情爆發後,全球企業正處在世界上大規模的遠程工作實驗,「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不再是特權,而是必要。」

艾媒諮詢(iiMedia Research)指出,原本在家工作普及率低的中國,目前在家工作者已經超過三億人,採用遠距辦公的企業也超過一千八百萬家。

這不只是短期變化,而是一場根本性的改變。首先,這改變了亞洲老闆的「不習慣」。

沒進公司就是偷懶?

疫情、勞動法讓企業加速數位化

「遠距工作在歐美已經很普及,但是亞洲企業老闆比較不習慣,他們習慣看到員工在辦公室,沒有待在辦公室就覺得員工是不是在偷懶?但是疫情卻翻轉這些企業主的想法。」專注亞洲市場、幫助企業媒合遠距工作人才平台Slasify的CEO王祥宇指出。

「現在企業對遠距工作者的需求量大增,以我們來說,企業遠距需求接案量因此成長百分之百以上。」王祥宇預估,亞洲企業經過這次疫情,開始適應遠距溝通並讓員工在家工作,未來將朝聘雇更多遠距工作人才邁進。

他說明,在家工作者分兩種:一種是受雇於企業的正職員工,只是工作形態改為在家工作;另一種是自由工作者,但是以承攬不同企業的案子為主,不受雇於任何一家企業。「我們預期大中華區在家工作者(包含自由工作者),未來會大幅度增加,至少成長三倍到四倍以上,」他說。

新加坡求職平台Glints香港及台灣社群經理楊絜茹也指出,香港企業經過反送中事件,開啟對遠距工作者的需求;而疫情又更加速企業朝辦公室雲端化前進。她以自己為例:「因為疫情,我沒辦法返回香港工作,現在待在台灣,其實也變成遠距工作了。」

「這一波疫情打下來,企業與人才,有很多事情都值得省思,」一○四獵才招聘暨人才經營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語重心長說。經過這次疫情,會更加速企業數位轉型腳步,「空汙、傳染病,讓大家越來越不敢出門,而這次因疫情吃了大虧的產業,未來也會積極從線下走到線上,盡量減少實體店鋪面對面的風險。」

「這已經不再是疫情風險的問題,而是管理風險。」晉麗明指出,去年美中貿易戰對企業雖然有影響,但疫情讓企業領悟到真正的管理危機是體制不透明的風險。

他認為,過去台商的全球化是往中國走,現在才是布局全球的開始,加上大家也擔心流行病成為常態,企業會開始產生以下避險效應:

其一,無論是台商或是本土企業,都會加速自動化腳步,朝人工智慧(AI)與自動化邁進,取代第一線人力,「現在的人多難管,《勞動事件法》也在今年上路,投資在機器上就好,機器不必戴口罩也不會感染。」

其二,實體店鋪減少,電子商務與線上學習需求量大增,帶動線上人才需求量大增。


專業人才更吃香?

企業求才眼光放遠,不再被地域局限

線上人才需求也推動在家工作者增加。台灣規模最大的「遠距工作社群」(Remote Taiwan)召集人葉濬慈指出,企業會採用更多不同的人力資源模式,而在家工作者正是數位化之下的新物種;更何況,隨著年輕世代相繼進入職場,他們是更容易接受這類模式的一群。

他表示,二○一七年成立這個社群時,主要是在家工作在歐美已經行之有年,但是在台灣卻少有人討論。社群成立後,越來越多人對在家工作感興趣而加入,本來緩慢成長,約每週二十人到三十人,疫情開始後,申請入社人數激增,每週有超過一百人入社,目前有超過三千位會員;其中很多是三十歲到四十歲的工作者,因較多具備在家工作經驗,所以對這一塊更感興趣。

「疫情發生後,很多新創公司也開始主動詢問我們如何讓員工在家工作,因為他們打算朝這個方向去做。」葉濬慈指出,未來當在家工作成為趨勢時,工作不再受場域限制,可以自主選擇企業、客戶與想工作的地方,對於專業而優秀的工作者是一件好事。

王祥宇也認為,經過這次疫情,當亞洲企業主開始習慣數位化溝通後,會更加速對遠距人才需求:「企業眼光會放得更遠,不再局限地域性;過去,我們介紹東南亞國家的當地人才給台灣老闆,他們都有障礙,現在已經開始接受,不再局限台灣人才。」

事實上,據全球職場研究機構(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指出,企業聘雇的遠距工作者(不含自由工作者)從二○○五年以來,至今成長一四○%: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報告,二○一九年,全球有六九%的機構允許員工在家辦公,是二十年前允許遠距辦公公司的三倍。

更何況,即將到來的5G革命帶來更快的傳輸速度,讓遠距成為工作新常態,國際職場組織(International Workplace Group)調查也指出,遠程工作是二○二○年及未來,最值得關注的工作趨勢之一。

當企業開放更多在家工作機會時,個人的選擇自然更多,不必受限地域限制。也因此,晉麗明提醒職場工作者:「未來,人與人之間會更加疏離,以後就真的都是獨立工作者了,人與企業之間就是合約關係。」

獨立工作讓人際關係疏離?

辦公室文化減弱,能力比做人重要

不過,「遠距工作看的是專業,未來人才會朝兩極化邁進,越專業的人才越吃香。遠距讓台灣人才有更多機會面向世界,但沒有專業的人會逐漸被淘汰,」王祥宇說。

他更表示:「隨著工作模式改變,當工作場域不限制在辦公室時,傳統職場雇主與員工的強關係,以後會越來越弱化。」

換言之,過去傳統職場強調「先懂得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大家對職場人際關係頭疼不已;讓想做事的人做不了事,偏偏不做事卻懂得做人的人,卻能往上爬,破壞辦公室氣氛。未來以成果導向的虛擬職場,專搞人際關係者恐難勝出,而自律與專業者,將是職場的贏家。

在家辦公先驅IBM:1週1天在家,比5天效果好


當全球朝在家工作潮流邁進時,卻有企業反其道而行。2017年,IBM宣布終止在家工作制度,發起了另一工作形態轉型,讓員工到公司上班。

美國IBM從1995年就開始實行在家工作方案,到了2009年,全球38萬6千名員工中,已經有高達40%的員工是在家工作,公司更因此將辦公室面積減少,不但節省約1億美元,甚至出售部分辦公室,為公司賺入19億美元。

但是2017年IBM的白皮書指出,1週開放1天在家工作,比一週5天都在家工作效率更好,因此召喚員工回到公司上班,以便及時回應客戶問題,團隊也更快同步彼此資訊與達到共識。

讓「員工一起辦公」取代「員工各自在家辦公」,IBM的這項變革多少反映了在家工作存在的管理問題。《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分析IBM的變革指出,團隊協作需要溝通,目前能提供最快、最便宜及最敏捷的溝通方式,仍然是辦公室。

該分析指出,數位溝通工具看起來便宜又快速,但是花費工時是緩慢而昂貴的,人們辦公桌距離越遠,交流的可能性就越小;甚至,當面臨可能發生的問題時,同一辦公室的員工平均會交換38條訊息,在不同地點工作的員工,只會交流8條訊息。

IBM的反思,提醒企業要更多元採取不同人力運用模式,在家工作雖然可以取代部分傳統職場功能,但辦公室面對面的功能,仍然有其必要性。 (文●楊倩蓉)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第1686期

本文摘錄自‎

武漢肺炎爆發 你家就是辦公室

商業周刊

2020/第16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