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綠角
有投資朋友問:「退休後,如何讓投資組合帶來固定月配息,產生現金流呢?」我發現,他似乎把重點放在「每月配息」上,他認為唯有每月配息的投資工具,才符合退休所需。這個想法有些問題,請看以下的分析。
每月都需要有錢流入的概念,來自大多數人工作時的經驗:每月薪資所得,形成這個月的生活費。但退休之後,生活費不見得要每月取得。譬如投資人可以每年從投資組合中提領50萬元放在銀行,做為這一整年的生活費。
每月要有固定生活費不代表須買月配息商品強調每月都要配息,投資人會將自己的投資範圍限縮在每月會配息的基金跟ETF。然而,未必所有值得投資的工具都會每月配息,這麼做可能反而讓自己錯過好的投資機會與標的。每年提領一次,可以讓投資人在資產類別與標的選擇方面有更大的空間。
許多投資人會有以配息支應生活費的想法,認為這麼做,似乎永遠不會動用到本金,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但這個做法的最大問題,在於目前是低利率年代,除非投資人本金龐大,不然很難光靠配息就能支應生活費。
而在本金沒那麼多的狀況下,又想要靠配息支付生活費,結果只能挑選高配息標的,譬如高收益債,或是高現金配息率的股票。
但這些做法都有問題。譬如高收益債,這類債券會有比較高的配息,正是因為它們風險較高,而風險高,也就意味投資這類商品可能會帶來較嚴重的損失。
配息與資本利得都可當生活費
為何配息率已經5%或6%這麼高了,還會虧損?答案就是資本損失。高收益債可能給了投資人比較高的配息,卻在資本方面產生損失。
我們看實際的例子,譬如iShares 3-7 Year Treasury ETF(美股代號IEI), 與iShares iBoxx High Yield Bond ETF(美股代號HYG) 的對比。IEI 是一支美國公債ETF,HYG是高收益債ETF。前者的現金配息率只有1%到2%, 後者有5%到6%的配息。這兩檔ETF 在2008到2011的各年度績效如右表所示。
總計這4年,IEI的總報酬率是27.8%,HYG是27%。高配息率的HYG反而整體報酬較差,就是輸在資本利得。
高配息股票也有一樣的問題,它可能帶來較高的現金配息,卻會有較差的資本利得。譬如偏重高股息證券的台灣高股息ETF(0056),同期績效就落後沒有特別強調股息的台灣50 ETF(0050)。
投資應該看整體,也就是資本利得與配息,這才是投資的實際成果。譬如一位投資人,存了100萬元在銀行,每個月自行提出10萬元,10個月之後100萬元全部提領完畢。請問他的報酬率是多少?表面看來,他有每月10%的「配息率」,但實際上,投入100萬,拿回100萬,投資報酬是0%。
另外一位投資人,將100萬元投入某個股票市場,10個月期間都沒有配息,但市場上漲20%,原先的100萬成長為120萬元, 雖然配息率為0%,但他可是貨真價實的拿到20%的獲利。
看準投資人喜歡「月配息」的趨勢,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推出月配息基金。這些基金的共通點在於它們不僅每月配息,而且配息率特別高。投資人千萬不能看到年化8%、甚至9%的配息,就見獵心喜,以為買進後每年會有8%∼9%的獲利。但你知道這麼高的配息是哪裡來的嗎?
高配息的來源 可能是投資初始金額
除了前面提到,投資高風險證券外,許多基金使用「本金配息」的方法,將原始本金拿出來配息。一般合理的配息狀況,應是基金將獲利的部分配發給投資人。譬如來自基金持有證券的配息或是資本利得。但基金也可以將其「投資初始金額」的一部分配發出去,這就是來自於本金的配息。
在台灣金融法規的定義下,來自於本金的配息除了「投資初始金額」外,「資本利得」也納入其中。換句話說,未必全部來自於本金的配息都是來自投資初始金額。
但有人據此下出太快的結論,認為就算是來自本金的配息也不必擔心。這樣的想法不對,因為來自於本金的配息可能真的有部分(或全部)是來自於「投資初始金額」。
要判斷一檔基金是否有拿本金出來配息,除了在基金公司的網頁上查詢其「配息組成」,也可以觀察其基金淨值在數年間的變化。假如基金一直有高配息,但淨值卻是一路減損,很可能就是持續拿本金出來配息造成的。這種基金讓投資人賺到配息,卻虧了本金,實際上未必較好。
總結來說,特定要求投資組合要「每月產生高現金配息」不是合理的做法。生活費可以一年提領一次。而且同時利用配息與資本利得,會帶來更穩定的現金來源···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