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員工喜歡「被分手」,至少做到讓人有尊嚴地離開

裁員風暴下的管理難題


全球科技業掀起大規模裁員潮,受影響的員工不斷攀升。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統計,2023年前5個月,就有698家科技公司裁員,共計超過19萬7000人被解僱,超過去年的16萬4000人。

裁員主要的原因包含通貨膨脹、過度招聘、疫情後的工作模式調整等。像是亞馬遜(Amazon)裁掉2萬7000人,臉書母公司Meta解聘超過2萬人,Google母公司Alphabet解僱超過1萬2000人。

台灣方面,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數據顯示,去年事業單位通報大量解僱件數是254件、2021年228件、2020年則是364件,整體大量解僱尚未看出暴增趨勢。不論是否增加通報,對於企業來說,只要牽涉到裁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81%的人表示,裁員打擊雇主品牌形象

人資顧問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副總經理安迪. 查林傑( A n d yChallenger)接受《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Post)採訪時指出,在混合辦公時期,如何宣布裁員消息,就引起許多高階主管頭痛,像是要視訊通知,還是面對面談,「叫員工進辦公室,彷彿就是要請他們離開公司,對團隊就是嚴重打擊,太難了。」

在Google擔任20年軟體工程師的傑里米.喬斯林(JeremyJoslin)接受《CBS News》採訪時就說,他和上千名員工一起被解僱,公司通知他的方式非常冷淡,「我只收到一封email,這一定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我甚至沒有辦法和其他人好好說再見。」

轉職媒合機構RiseSmart在〈照顧裁員後留下來的員告指出,43%的企業沒有對裁員做好完善規畫,不曉得如何降低生產力損失、提高員工滿意度。同時,70%的人認為裁員使招募工作受影響,81%的人坦言裁員會打擊雇主品牌形象。

美國領導管理培訓機構Leadership IQ在〈別指望裁員倖存者會心存感激〉(Don’tExpect Layoff Survivors To BeGrateful)調查4172名在企業裁員後留下來的員工,統計出來的結論是,大規模裁員之後,組織的成員非但不會感謝雇主,自己和同事的工作效率還會下滑。也就是說,如果企業沒有關心、檢視裁員的前、中、後應做好的細節,很可能使組織不穩定,影響公司長遠發展。

企業決定要調整組織結構,或提升營運績效,裁員應是最後的手段,解聘員工之前,還有很多方法,好比高管減薪、縮短工作時間、取消獎金制度等節省成本的方式。
體諒員工不滿情緒,盡可能維持好關係

《富比士》(Forbes)在〈不得已中的最佳裁員方法〉(The Best Of The Worst Ways ToManage Layoffs)指出,假設真的要走到裁員這一步,至少要坦白、明確告知員工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保持同理心。

美國房貸公司Better.com執行長維沙. 加格(Vishal Garg)曾在Zoom的視訊會議中解僱900人,「如果你正在聽這通視訊,你就是被解僱的一員」,他甚至指責部分員工懶惰,儘管他事後致歉,仍引發反彈聲浪,釀成公關危機。

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Horowitz合夥人大衛.烏列維奇(David Ulevitch)建議,裁員會造成員工在心理、財務上的困擾,產生痛苦情緒,領導者應盡可能保持資訊透明,給予資源,好比優於法規的資遣費,來彌補這一切。

畢竟,在後疫情的時代,除了混合辦公,企業也出現多元的工作情況,被裁員的人力,還是有機會被重新僱用,或以「外包」方式替前東家效力。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3/6月 第223期

本文摘錄自‎

沒有員工喜歡「被分手」,至少做到讓人有尊嚴地離開

經理人月刊

2023/6月 第2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