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星鏈計畫
全球富豪競逐太空商機,不過目前為止依然是馬斯克的星鏈計畫搶占了最大的先行者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從天上的衛星到地面的接收裝置,這些硬體產值早已超過兆元規模,在台灣的科技業中,誰能搶到太空財?
文 ● 吳旻蓁
隨著為期約一年的公測(Beta test)結束,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衛星星系Starlink(星鏈計畫)也即將邁向正式營運。Starlink為二○一五年由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正式推出的衛星網路服務,目標在低軌道部署超過一.二萬顆衛星群,組成一個高品質、低成本,能充分覆蓋全球的寬頻網路,預期建置完成後每年可創造超過三○○億美元的收入;馬斯克更透露未來有機會將Starlink獨立出來進行IPO(首次公開發行)。
進一步來看,根據Starlink的規劃,SpaceX初期將一.二萬顆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計畫部署一五八四顆衛星在五五○公里的軌道上,而自一八年二月的兩顆原型測試衛星進入太空以來,截至今年九月,Starlink已完成一七九一顆衛星發射,順利達成第一階段部署目標,也完成了連續不中斷的「全球覆蓋」。
Starlink遙遙領先同業
第二階段原定預計在一一五○公里部署二八二四顆Ku波段和Ka波段衛星,但今年四月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允許了SpaceX要求,同意其以提高訊號連接速度、擴大高速衛星網路服務,把發射高度調降到五四○至五七○公里,此舉雖引起ViaSat、Amazon等業者不滿,Viasat更一狀告上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但美國聯邦法院最終駁回Viasat訴訟,無疑象徵著SpaceX的再一次勝利。
至於最後第三階段則規劃於二○二七年前、於三四○公里的超低軌道(VLEO)上,要完成七五一八顆V波段衛星部署,至此為Starlink一.二萬顆衛星部署的時程。不僅如此,一九年十月SpaceX已獲准再部署多達三萬顆的衛星,根據外媒報導,此計畫為星鏈二代系統,旨在補充第一代衛星群,以因應市場對於寬頻需求、用戶連接需求的持續增長,預計未來Starlink將共有四.二萬顆的衛星在太空中航行。
馬斯克之所以著眼低軌道衛星,主要在於其商業價值。低軌道衛星(LEO)顧名思義,就是軌道高度距離地球約一六○至二○○○公里之間的衛星,因距離地面近、傳輸時間短,延遲時間僅大約「二○毫秒」,可滿足人工智慧(AI)、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所要求的低延遲特性。且重點在於,過去一般傳統地面相關的通訊系統,不論是DSL、光纖等有線網路,或是WiFi無線網路,甚至是4G、5G行動網路,在傳輸範圍、布建位置、服務模式皆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且容易受天氣、設備等狀況干擾,導致偏遠地區或在飛機、船舶及跨國、跨區域的移動中,無法使用網路服務,而低軌道衛星即可補足這些應用場域的需求。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