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動能受創劇烈
2019年底,當大家在跨年夜倒數迎接2020年到來時,想必不會預期到,即將面對的竟是一場蔓延全球且不知何時結束的疫情。隨著全球各國紛紛啟動防疫管制措施,導致全球消費、投資及貿易受阻,全球進出口貿易也受到劇烈衝擊。
◎撰文/陳玉鳳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經貿局勢陷入困頓,面對經濟受阻的情況,各國政府無不祭出振興、紓困二方緩解。
全球經濟受影響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呢?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逐漸釋出的各項預測數字令人心驚肉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環球透視(IHS)皆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至-3%,相對2019年11月多家機構公布的3%,這樣的數字反轉令人憂心。
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縮減13%∼32%,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的現象,更糟糕的是,這場疫情充滿不可預測性,經濟動能何時回來?沒有人知道答案。
台灣的貿易夥伴經貿受創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貿易本就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情況影響,疫情肆虐下更是如此。歐盟、美國、中國大陸、東協是台灣主要的出口市場,近期國際預測機構包括IMF、IHS,紛紛預估該等國家或地區今(2020)年經濟成長率均較去年大幅滑落,其經濟狀況勢必影響這些國家或地區對台灣產品的需求。
觀察台灣的3、4月出口,均微幅衰減(-0.6%及-1.3%),1至3月外銷接單亦較上年同期衰減3.5%。不過,我國疫情控制得宜,國內製造生產所受影響相對其他國家小,降低對產業的衝擊,加以台商回台投資增加國內產能,使得台灣2020年1至4月出口維持正成長,約為2.4%,仍優於亞洲各國。
不需停工的台灣撐得住
「台灣雖然在第一季的經濟成長率仍能維持1.54%的正成長率,在全球一片衰退聲中一枝獨秀,但是第二季的表現不容樂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陳正說。
台灣的第一季表現搶眼,主要是由於防疫措施得當,不需停工停產,因此可以承接中國大陸停工後的轉單。至於第二季表現,由於歐美地區多在2月左右啟動封鎖、停工等措施,且目前看來,何時「啟封」仍是不可確定,導致台灣業者普遍面臨客戶訂單遲遲不下來的情況,因此,台灣第二季表現預期將較第一季差。
台灣經濟研究院也預測,台灣今年景氣低谷應會落在第二季,雖然預計仍可維持正成長,但約僅有0.3%。不過,以目前台灣對於疫情的控制良好來看,台經院預測台灣第二季經濟將呈現V型與U型間復甦,若許多供應鏈移點到台灣,對台灣出口會有很大正面影響。
供應鏈變革啟動中
「疫情影響所及,產業會更積極地思考短鏈化,不追求供應鏈效益最大化,而是更注重供應鏈的韌性與可信任性。」陳正進一步說明,「所謂的『可信任性』,就是當我需要你時,你一定能夠幫忙。在後疫情時代,廠商需要的是可信賴的夥伴。」
1990年代美國推動全球化,美國跨國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建構全球產業供應鏈,以追求效率與低成本生產,在比較利益思維下,同一產品之生產不同階段,如設計、加工製造、組裝、測試檢驗等,分由多個不同國家生產及加工,供應鏈因此拉長,然而,美中貿易戰開打驅使業者做出改變,而此次疫情的發生更是加速業者全球重新布局。
隨著疫情擴散至全球,在各國紛紛祭出鎖國、封城、禁足令等措施下,影響當地人流、物流等經濟活動,導致生產線斷鏈,並進一步驅使跨國企業加速縮短供應鏈,將「全球化」翻轉成「在地化」或「區域化」,重建在地生產的供應鏈,或將產品不同階段交由少數可信賴的國家生產,透過將生產基地放在接近市場處,或是提高重要產品自主率,以確保產品的運輸和安全。
在如此的供應鏈調整趨勢下,台灣電子與資通訊產業由於具重要國際地位,且在歐美都有長期企業客戶,也與各國建立完成的產業供應鏈合作關係,因此預期未來我國產業將配合國際大廠進行供應鏈調整,並分散市場,能為經濟發展將帶來正面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使各國對影響國家安全相關產業採取更多管制措施,如擴大對製藥、醫療設備、糧食等出口限制,這也是前所未見的情形。也因此,政府也思考公衛產品自給率以及糧食安全庫存量,希望能建立起可信賴的供應鏈來源,以締造多方的合作與可能商機。整體而言,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台灣經貿地位預期將進一步提升。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陳正認為,疫情下產業須更積極思考短鏈化,更注重供應鏈的可信任性。
台灣是可信賴短鏈的好夥伴
在這波縮短供應鏈的風潮中,台灣的優點將更為凸顯。「台灣產業聚落完整,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相當靈活且韌性十足,在跨國企業建構信賴供應鏈的過程之中,台灣勢將扮演最佳夥伴。」陳正說。
為確保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政府持續協助台灣業者建立風險可控且穩定的供應鏈,作法包括:推動台商回台投資,重建高附加價值產業鏈;對有意願移轉生產基地至新南向國家的業者,也提供諮詢服務,協助業者調整布局等。
「台灣與歐美國家在高科技產業早已建立相互信任的穩定合作夥伴關係,近年來因美中貿易摩擦,歐美企業已陸續將中國大陸生產基地轉移至新南向國家,與台灣政策方向一致,COVID-19疫情則有望催化雙方將合作夥伴關係延伸至新南向市場。」陳正說。
未來的復甦會是彎勾型嗎?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前所未見且不可預測。根據《華爾街日報》及國外各大投資公司評估,認為疫情過後的全球經濟復甦路徑也莫衷一是,從強力反彈的V型、緩慢復甦的U型,到悲觀的W型、L型,以及彎勾型(swoosh)型,都有不同觀察。
考量春季緊縮嚴重、高失業率和長期保持社交距離到明年等情況,都會對經濟活動產生衝擊,因此認為經濟復甦呈現彎勾型(swoosh)的看法不在少數,此種復甦型態非常緩慢且痛苦,全球可能等到2021年年底或更久才能重回2019年的光景。
整體而言,經濟復甦仍存在不確定因素,各國因防疫而擴大財政支出與寬鬆貨幣、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走勢等因素,都將為後續全球及國內總體經濟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慶幸的是,目前台灣已推動各項紓困振興方案,貿易局也已規劃並實施相關協助廠商拓銷措施,「所以一旦全球疫情舒緩,我國出口動能應能較快回復。」陳正說。而因應疫情造成的全球經貿情勢轉變,除了政府正面迎擊,企業更應放眼國際進出口對台灣的影響,重新展開布局,方能創造出後疫情的全勝局面。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疫情蔓延 全球貿易前景如墜五里霧
貿易雜誌
2020/第34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