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真亮眼 台股跌得慌
主計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台股卻重摔1616點,市值蒸發3兆,所幸仍有逆勢創高的個股,相信8月是壓低進貨格局,目的就是為了9月季底法人作帳。
◎洪寶山
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中國單季G D P分別是6.4%、6.2%、6%、5.8%,也就是說,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在高關稅與科技制裁,中國的經濟局勢是逐漸嚴峻,當時市場大多認為2020年中國GDP應該會落在5.5%-5%,而且可能是常態性。
但疫情打亂了一切,因大規模的封城,2020年中國第一季GDP跌到-6.8%,讓北京政府有了強力救市的正當積極理由,於是在疫情清零、一兆人民幣減稅與報復性消費的刺激,2020年全年的GDP挽回到2.3%,意思是自第二季起GDP分別為3.2%、5.7%、7.1%,等於2020年下半年回到2015年的水準,甚至2021年第一季GDP達18.3%,幾乎是2007年以前的大基建時代水準。
中國不愛通膨 強力穩定物價
從那開始,便傳出缺芯、缺櫃的供不應求訊息,甚至是通膨超預期上升,但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最不喜歡通膨,於是從第二季開始打壓鐵礦砂,甚至中國發改委把銅、鋁、鋅等國家儲備投放拍賣,並表示後續繼續投放儲備,維持物價穩定的心態明顯。
換言之,北京政府發現救經濟的力度過猛,於是開始踩煞車,七月過後,一連串的政策改革出台,然後人行意外全面降準,七月二十八日上證指數跌破年線支撐,來到3312年度低點,反映第二季GDP 7.9%,略低於市場預期。由於今年下半年的基期較高,不排除第三、四季GDP遞減,估計上證指數的修正還沒結束。
習近平要打破連任二屆就交接的慣例,為了要順利連任,在政策上再次祭出反貪腐,局勢類似2013-2014年的背景,當時在經濟上也正好遇上供給側改革。
疫情衝擊美國 經濟迅速復甦
美國的疫情晚了中國一季才爆發,GDP的低點落在2020年第二季的-31.2%,隨後第三季大反彈到33.8%,第四季4.5%,全年GDP為0.5%。從這個角度來看,COVID-19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可以說是史上最短的週期,僅一年不到的時間,經濟就回到復甦的軌道。
但所有人的心裡都清楚,這個復甦完全是各國政策強力救援所支撐的,儘管疫情還沒結束,各國政策也不會輕易放手,但關鍵是供應鏈與物流的不順暢,造成通膨壓力超乎預期,以至於已經有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等國已經進入到升息循環,其中巴西與俄羅斯已經升息三次,匈牙利、捷克、墨西哥也已升息一次。
雖然聯準會安撫市場情緒,認為通膨超預期只是暫時的,但是Delta變異病毒兇猛,就連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出席市政廳會議活動時都表示:「尚不確定Delta變異病毒是否會嚴重影響經濟復甦」。儘管美國六百至八百萬人失業,聯準會也極力維持2023年才考慮升息的立場,但不可否認的是,聯準會如何拿捏暴走的通膨與眾多失業人口之間的貨幣政策平衡,並且得到市場的認同,這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市場恐慌的情緒,壓垮股市。
減債縮表危機 美股潛在壓力
事實上,華爾街投行已經趕在八月二十六∼二十八日的全球央行年會之前,針對美股紛紛提出警語,說穿了就是擔心2013-2014年的縮表危機在今年下半年重演。例如美國銀行在十七日一份報告中表示,標普500指數夏季漲勢延續至八月中旬後,該指數正面臨巨大風險。
無獨有偶,摩根士丹利認為在2021年剩下的時間裡,標普500指數不會有太多上漲空間,理由是明年的企業盈利低於市場預期、企業所得稅上調的風險、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的措施,都將對標普500構成壓力。
對於縮表,明尼亞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卡什卡利表示,聯準會在今年底開始縮減購債計畫可能是「合理的」,不過聯準會也承諾過在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之前不會加息。上次,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就是在八月的全球央行年會釋出縮表訊息,這也是為什麼外資在八月份始終保持台指期約三萬口的淨空單。
八月壓低進貨 季底法人作帳
對台股的股民來說, 最近應該很悶,明明景氣很好,出口及投資熱絡,抵銷掉防疫管制的影響,主計總處七月三十日公布第二季GDP成長概估7.47%,不僅較六月預測上修0.54%,且高於疫情前預測的7.16%,但是第三季台股硬生生的跌了1616點,外資在七月份賣超上市1220.99億元,八月又因MSCI季度調降權重的因素,截至十八日為止僅買超12.97億元,造成電子與航運的旺季效應失靈。不過,好消息是,在逆境中已經有領先股突破新高,相信八月是壓低進貨格局,目的就是為了九月季底法人作帳。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