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際新視野:試著向「壞朋友」學習
如果你曾因職場人際議題而困擾,請試著向「壞朋友」學習,因為「立場不同的朋友」帶來的刺激與砥礪,會逼著我們去改變,而能成為更好、更棒的人。
對現代人而言,職場是經濟的主要來源,也常賦予個人社會身份的標籤,例如趙老師、錢醫師或陳經理、林主任等稱謂,也與職業或職位息息相關,是形成個人自我認同的關鍵要素。除了專業工作能力之外,人際關係也常影響著職涯的成敗,遭遇職場人際挫折,可能造成懷才不遇的「失意」,職位升貶的「失勢」、與同事糾紛爭鬥的「失和」,甚至收入中斷、生計困頓的「失業」,對個人及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因此,職場人際關係,不僅是個人志趣品味的選擇,也是影響職涯成敗的重大議題。
忽視關係的複雜性,常是掉進職場人際陷阱的原因。例如「我一直秉持著在公司不交朋友的原則,結果,當我被霸淩時,竟沒有人站出來挺我」、「為了保住工作,我在上班時總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卻被當成軟柿子,不只被主管和同事欺負,連新來的同事都看不起我」、「我都認命的接受各種苦差事,只因為和同事處不好,這一波裁員大概逃不掉了⋯⋯」,或是「我的主管告訴我,雖然我的工作表現不差,但是因為說話太直,得罪了大老闆,今年的考績不僅獎金沒指望,連加薪或升級都有問題了,唉⋯⋯會做事還不如會做人⋯⋯」,不僅如此,即使身為主管,也可能出現「我升職後,因為指揮不動原來的同事,被大家當成無牙老虎,工作只好自己扛著做,還被主管嫌我沒有領導能力」或是「我總是秉持專業就事論事,不屑涉足人際活動,結果,不僅同期同事一個個爬得比我快,連直屬主管退休,機會也被長袖善舞的年輕同事超車搶走了⋯⋯」甚至「我總是績效優先、治軍嚴謹,卻被投訴是霸淩,還被公司調查!現在的新人,如果不耐操,乾脆回家當媽寶,何必來上班?」,上述的狀況都是職場人際議題中,屢見不鮮的困境。
職場人際2層面
職場人際關係,依個人的自主選擇程度,可以分為2個層面,職場的「非正式」人際關係,就是指自己可以自由決定和「同事」或「夥伴」是否也成為「朋友」的「私交」關係,另一個層面,則是被規範、指派的職場正式人際關係。
職場正式人際關係中,包含「經濟交換關係」及「階層關係」二種架構,「經濟交換關係」是指組織成員能不能做好「值得一份薪水」的職務角色,時時對組織目標做出有價值的貢獻,是在組織人際網絡中找到立足之地的根本。此外,由於團隊合作是影響組織績效的關鍵要素,故職場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也是「專業能力」的一環。如果缺乏必要的人際溝通與連結能力,就可能「專業成功但人際失敗」,危害職涯的發展。
職場正式人際的「階層關係」,是指職位從屬及職務分工的職場顯性權力結構,例如主管在工作上的指揮及獎懲權力,或是不同職務之間的合作與制衡關係。除此之外,職場中也存在著資歷、私交、人脈親疏等隱性的社會影響力,在檯面下推動著職場人際關係的運作。依據職場正式人際關係的顯規則而受到獎懲升降,較易檢討改進。但若誤踩潛規則地雷,常讓人陷在「不知因何而死」的困惑之中,難覓出路,也是職場人際中最幽微難解的眉角。
人際關係=專業能力
就企業領導者的立場來看,職場人際互動不僅是「人際關係」,更是一種「專業能力」,可以建構團隊、折衝協調甚至化敵為友者是屬高手,能做到安份守己、團隊合作、進退合宜的同仁可算普通,最起碼也要做到可以管理情緒、不成為團隊麻煩的最低水準。
最糟的是,如果在職場上始終無法建立適當的人際連結,甚至無法與不喜歡的同事共事,而影響團隊合作,即使工作能力再好,也可能被當成「棄之可惜」的「職場雞肋」,難獲重用。例如,有一些專業能力不差卻缺乏人際應對能力的人,因為「不喜歡」職場權力或社會影響力的政治行為,採取「不沾鍋」策略,天真的認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可以在組織中安身,到頭來卻因無法融入團隊,成為孤鳥,甚至淪為專業表現不被看見的職場隱形人,也是職場中常見的失誤。
即使認真看待職場人際關係議題,但是經營職場人際也務必謹守公私有別的紅線。不能因為私交而影響團隊的分工合作,平時是朋友,在公事上更要尊重職場倫理,即使平日相處不睦,在公事上也需克盡職份角色,以免陷入黨同伐異的惡鬥,就犯了職場人際的大忌。除此之外,職場人際也需視職務位階,「扮演」好被領導或領導的角色,就如同專業演員的表演一般,顯示職場人際角色必須是有意識的覺察、理解及刻意的學習,才能有專業的表現。
即使真心誠意地在職場上交朋友,也需注意職場人際權力議題的暗黑層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是職場人際的必備戒心。在職場中,雖懷君子之心,也不能排除對有心人使壞的警覺,才可免於事後悔恨。尤其是不幸捲入爭功諉過、栽贓抹黑甚至出賣背叛的情境時,冷靜面對,捍衛個人的專業角色,不僅是情緒管理能力的考驗時刻,更是職場危機管理能力的展現機會,因此,事前思考及演練因應之道,也是職場人際風險管理的一環。
另外,所謂行有行規,職場人際互動規則,也非一成不變,如同跨文化交流的國際禮儀一樣,職場人際也需「入境隨俗」的依據組織文化的差異來調整、適應。例如在美歐企業中,直呼同事或長官姓名的人際行為,就不一定適用於本土或東方企業;有話直說的會議動力,也可能在重視權力階級的組織中,被視為是挑戰領導權威的行為,因此敏察組織文化的差異來調整人際互動行為,才是職場人際關係的不敗法則。
向打敗你的敵人學習
職場霸淩常與職務角色的權勢濫用有關,反擊權勢霸淩也常因害怕失業而有投鼠忌器的為難。長期而言,雖然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提高「可被利用的價值」被視為是有效反擊的策略;但就短期而言,如何適當求助,透過改變與同事或主管的互動模式,來釐清工作角色及學習因應對策,才是有效的改善策略。
與學校霸淩場景相似的,職場霸淩的受害者經常也是人際關係的孤立者,因此,在職場中尋求人際連結,不僅可以在精神上提供相互支援,也可以減少被孤立霸淩的風險,或是在霸淩事件發生時,提供人際網絡的保護或協助從旁搜證。無論如何,面對職場霸淩,如果抱持著忍一忍就過去的鄉願想法,常會陷入台語俗話「軟土深掘」的困境中,反而招來更多霸淩。因此,積極求助、建立連結才是從「軟柿子」轉變為「硬栗子」的自保策略。
如果我們將「朋友」定義為「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更棒的他人」,那麼請試著參考孫子兵法「因糧於敵」的觀念,來面對職場的敵人。所謂「因糧於敵」,原意是指在作戰時,設法從敵軍的土地上取得資源,來補充我軍的糧草,在職場人際關係上的應用,則是「向打敗你的敵人學習」。因為,在職場上經常出招來為難你、打敗你的「敵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最能找出個人弱點的良師,如果從「敵人只是立場不同的朋友」的視角,來向敵人學習,那麼,在每一次交手的失敗之中,除了痛苦之外,還能學到教訓,讓你變得更好。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職場人際關係還不錯,那麼,除了感謝朋友之外,也請認真盤點您的「人際資本」,多和「好朋友」連結,讓正向人際關係相互滋養、提攜,讓職涯更精彩、人生更美好。相對的,如果你曾因職場人際議題而困擾,也請試著向「壞朋友」學習,因為「立場不同的朋友」帶來的刺激與砥礪,會逼著我們去改變,而能成為更好、更棒的人。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