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羽棠 攝影/郭涵羚
少子化加上健康意識抬頭,休閒食品業首當其衝。台灣卻有一家上市食品業者,十年來營收幾乎翻倍,達百億元,淨利成長三.三倍,一年賺進九億七千萬元——它就是聯華食品,旗下有萬歲牌堅果、元本山海苔與可樂果等品牌,還為統一超商代工鮮食,皆是各領域市占第一。
這讓它受資本市場看好,股價三級跳,從二○一四年的三十一.一元,五月七日收盤價達九十八.二元。
精兵戰術,聚焦利基市場
不同產品滿足不同通路客群
台北迪化街起家、營運逾七十年的它,不顯老態,反而在商品汰換速度很快的台灣,靠著一批老品牌,持續推升自身含金量。
聯華食品休閒事業部總經理江志強解析,他們採用的,是精兵策略,投入的領域不多,但很聚焦,「專心做好很niche(利基)的市場,人們講到這產品,就想到我們。」
他以該公司營收占比最高的品牌萬歲牌舉例。他們不只是靠琅琅上口的廣告詞行銷,並且以堅果為核心,持續推出符合消費潮流的產品,「充飢、零食、保健用途],不斷橫向展開新品項,產品夠多元,只要有關於堅果的需求,都能帶給消費者利益點(編按:意指產品能帶來的意義)。」
萬歲牌市占率約七成,依市場規模推估,該品牌年營收逾十五億元。它能穩坐龍頭,在於對分眾需求也能細緻滿足。面對不同通路對產品區隔的盼望,它不像多數品牌,只是換包裝、調整規格,而是能識別不同客群需求,主動提案,在各類型通路都端出具特色的新品。
例如,針對電視購物、超市的中高齡客群,推出機能性堅果飲,解決食量小、營養補充不易的痛點;年輕客群為主的超商,則開賣椒鹽味的起司堅果零嘴,豐富調味滿足口慾,卻比洋芋片更健康;官網電商販售包裝精美、獨門製程的伯爵奶茶堅果,口味新奇,適合送禮︙︙,如同前述,持續有新品帶動之下,近五年萬歲牌營收年均成長達一成。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周信輝認同,企業持續成長、獲利的關鍵在於洞悉「需求」。持續被需要,就有機會從中成長,保有競爭力,「聯華就是有做到這點。」
「因為大部分產品在零售通路銷售,要營運與通路的B2B業務,但我們花很大力氣在經營B2C關係,直接溝通需求,」聯華食品行銷處公關汪姵吟點出關鍵。
台灣最大電商平台momo一年銷售二萬五千個品牌、四百二十萬種商品,超市龍頭全聯則常備八千到一萬二千個個品項,「只把商品丟上貨架,會石沉大海,」一手打造桂格熱銷燕麥飲、智複利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暨顧問陳民選指出,產品要持續熱銷,事前調查、事後服務都要做,「持續暢銷靠的是消費者溝通。」
他回憶,過去許多品牌會做顧客研究,無論焦點座談或是問卷調查,每次動輒五、六十萬,長期下來,成本吃不消。如何有效理解消費者就成了業者的一大難題。
江志強解釋,聯華食品自有一套消費者溝通,乃至於開發新品的流程。
除了常見的市調報告、內部研發,它還以客服電話及通路回饋,蒐集消費趨勢。汪姵吟舉例,每次消費者打電話提出產品使用疑問,或給予產品建議時,客服都會詢問購買品項、購入通路,以此理解各通路客群的痛點。開發新品後,在官網電商銷售,測試買氣。一旦受歡迎,就沿用產品概念,以它對各通路客群的理解,微調後上架,以成效來看,「比做幾百萬元的調查還有用。」
「大家都知道健康是趨勢,最難的是,哪些東西符合健康需求,又是消費者會喜歡吃的?」江志強笑說,即使消費者常許願無加糖產品,實際推出後發現,多數人嚷著想減重,走到貨架前,還是想找好吃、但不一定最健康的食物。
正因為消費行為不見得理性,「如果能有試運行(pilotrun),可信度會比較高。」做了一甲子製造業的大廠會發展出這套B2C溝通流程,剛開始,也是被市場逼的。
十五年前跨攻生醫碰壁
反練出「向客戶提案」本事
十五年前,聯華食品看準健康商機,成立聯華生醫研究室,研發、製造保健食品。它原以為,沿襲休閒食品的做法,鋪貨進藥妝通路就能賣,「過了幾個月都賣不動,才發現高單價商品不是這樣就能work(運作)的,」江志強回憶。
當時,聯華在生醫領域品牌知名度不高,又因為事業規模小,很難像其他保健品牌砸大筆行銷預算。眼見產品效期一天一天過去,「當時就決定把通路上的產品都回收,自己想辦法在網路賣。」
「倉庫一下子堆了五、六千盒庫存,還真的不知道去哪找幾千個消費者,壓力很大,」江志強苦笑。
但,這讓聯華因而從頭開始磨練直接面對消費者銷售的能力,學著向顧客提案。
以它最熱銷的蛋白飲為例,它找小編做內容行銷,充實販售頁面,不只寫出成分,也科普營養價值,比豆漿、雞胸肉更優,攤開數據說服;另外,找來研發團隊拍影片,詳述產品特色,突出使用體驗。
為此,它也擴增客服,做好售後服務。汪姵吟解釋,過去品保部門接客服電話,是處理產品問題。它開始賣保健品後,找來六個人做售後服務,每週接數十通電話,「保健品有膠囊、沖泡,消費者常搞不清楚怎麼吃、吃幾次。」一盒保健品單價是零食的百倍以上,得為這群付得更多、期待更高的消費者,提供更細緻服務。
掌握社群、售後服務、金流
機能堅果飲貴近4成仍暢銷
它不只成功賣掉了那批保健品,也在過程中意識到電商是個可行通路,「社群操作、售後服務、金流系統,花時間逐漸布建起來,」江志強說,這讓它在社群世代,更懂得與消費者互動,探索、滿足分眾需求。
例如,今年二月推出的機能堅果飲系列,其中的好眠芝麻堅果飲,就是前述流程產物。即使售價比同品牌平價款高了近四成,依然一上市就登暢銷榜第一名。
事實上,一包五十八元高蛋白飲、十三元機能堅果飲與十元平價堅果飲的研發團隊都是同一批,他們只是找出含金量更高的新需求,並運用既有技術滿足它。
江志強說,生醫團隊早知現代人有睡得好的迫切需求,且芝麻有助眠效果,提出新品點子後,還會提點後端設計,「市面上睡眠類產品都是紫色外包裝,消費者很習慣這種聯想,」當萬歲牌推出助眠產品,就能沿用保健品know-how(知識)。
此外,它也把服務能耐擴展到萬歲牌,深知這群重視健康的消費者,很在乎自己吃進什麼、有沒有效果。所以它在旗下多數產品外包裝都放上QRCode,一掃描就能連進安心履歷頁面,甚至取經保健品,提供食用量建議、食材知識,每週都有超過五千人掃碼瀏覽。
全員都要有「客服精神」
教育訓練連法務也得參加
要讓這流程運作順暢,也有付出與取捨。例如,每次接到客服對話都得認真聆聽、記錄,也要適時改進。汪姵吟說,一款紫米堅果飲為保留口感,刻意不磨碎,卻接獲多位消費者來電,誤以為漂浮的紫米粒是蟲卵,這促使它立刻開專案研討改善,「很感謝每一次反饋,他們(消費者)大可以算了,從此不買,所以一定要認真看待。」
汪姵吟說,聯華食品定期舉辦的客服教育訓練,除了該團隊要參與,與產品直接相關的品保、研發、業務,甚至是行銷、法務,全都是當然成員。「這是理解消費者很好的機會。」她以公關角度舉例,學習哪些用字能打動消費者情感、哪些詞彙可能帶來不良觀感,對外溝通時就更精準,為品牌形象加分。「期待每個單位都有客服精神,才能把握每次對外的機會,應對得好,也蒐集資料。」
並且,為了讓電商能發揮聚集人潮的試驗功能,即使產品再暢銷,都得維持獨賣,「一定要忍住,雖然直接複製到其他通路最快、最輕鬆。」江志強解釋,每個通路客群在乎的不同,只要確認有市場需求、是趨勢所在,就能因應調整。一款官網熱銷的零嘴,微調堅果種類,更符合超市的價位甜蜜點,兩邊客群都能顧。
陳民選坦言,食品很難以技術門檻為優勢,「大部分是優化改良,比的是能不能找出顧客痛點,改善競品做不到的事,」他也提醒,太小的創意、不夠痛的點都很難成功。
聯華食品投入生醫事業,因而建立B2C能耐,再反饋到它耕耘了數十年的休閒事業。正因為身在技術門檻相對不高的食品產業,唯有把握每次優化的機會,不斷升級自身能力,才能在時代變遷中,依舊保有競爭優勢,持續發掘下一個成長動能。
拚產品力卻忽略客戶需求?
小心中了「行銷短視」陷阱
企業面對品牌老化,如何為既有業務找出新路,賦予產品新意義,同時又不會過度延伸,稀釋品牌精神,失去消費者認同感?
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周信輝建議,企業應思考能滿足什麼樣的「需求」,並以此定義自身發展路徑,當今的熱銷產品只是與消費者溝通的媒介。倘若只聚焦「產品」,忙著提升既有產品力,很可能落後時代需求。
他指出,這就是行銷短視的概念,過度迷戀產品性能,而非關注市場變化,將帶來危機。例如,不少製造光碟的業者,消逝在時代洪流裡。「企業應定義自己是『滿足儲存需求』的產業,」想辦法拆解既有技術,盤點時代需求,找出可應用、發揮的方向。
以聯華食品為例,歷經多年仍能持續成長,是它在安心、自然、美味的品牌精神上,為應對新時代健康需求,優化既有媒介,開發出機能訴求的堅果飲、鹹口味的椒鹽起司堅果等,符合不同客群喜好。
面對新需求,它選擇強化既有價值主張,主打的依然是消費者熟悉的品牌精神,且能運用既有設備與行銷資源,投入成本相對小,風險較低。
曾任職桂格食品行銷主管、智複利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暨顧問陳民選建議,前述做法要成功,關鍵在能識別自家品牌顧客願意持續支持的原因,才能端出精準新品,互相幫襯。「給出對的東西,品牌力就越好,時間久了,你的品牌也會回頭保護(新品)銷量。」(文●游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