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中企》24年來最大改造 讓組織更簡單、更敏捷
在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產業的監管進入尾聲之際,阿里巴巴宣布了史上規模最大的重組計畫。阿里的盤算是什麼?重組之後,又將與過去有何不同?
撰文‧黃煒軒
「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說話的,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三月二十八日晚間,張勇發布了一封致所有員工的信函,在這封信函中,他宣布,阿里巴巴集團將啟動創立二十四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
談到阿里巴巴, 不少人的直覺聯想,是創辦人馬雲從英語老師到亞洲首富的傳奇、是知名電商平台淘寶天貓,更是中國互聯網曾經不可一世的霸主,之所以強調「曾經」,是因為在過去幾年間,面臨政府監管的重擊及市場轉趨競爭的壓力下,這位龍頭老大的光彩已遜色不少。
▲3月27日,近年幾乎從公眾視野消失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右2),被證實已回到中國,並在當日赴杭州雲谷學校參訪。取自杭州雲谷學校微信
時間,回到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港股上市的那一天,當日收盤,阿里市值突破四兆港幣(約十五.七兆新台幣),一舉超越騰訊,成為港股的新股王;一年後的八月,阿里市值首次超過六兆港幣(約二十三.五兆新台幣)。
但,好景不長,同年十一月二日,馬雲因為在一場演講中批評了中國監管機構,被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等官方單位約談;隔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共同宣布,阿里巴巴旗下螞蟻科技集團暫緩上市。同年十二月,阿里巴巴被中國市場監管總局以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的行為,立案調查,股價自此一路崩跌。
雖然,在《今周刊》二○二三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市值排行」中,阿里巴巴的排名仍高居第四,僅次於騰訊、台積電與貴州茅台,但截至今年四月二十日,阿里的市值只剩七.五兆新台幣,不到歷史高點的三分之一。
不過,風向似乎正在轉變。三月二十七日,一度被「放逐」海外的馬雲,被證實回到中國,不少分析認為,這代表中國政府近年對國內科技巨頭的整頓,正式邁入尾聲。
回到張勇的「宣言」。二十八日當天,張勇指出,阿里巴巴將拆分成六大業務集團,根據名為「1+6+N」的重組方案,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將設立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各業務集團將擁有自己的CEO和董事會,CEO將對各自的董事會負責,無須再對張勇匯報。
組織改革!
控股模式 「成熟一個,就上市一個」
這也意味著, 阿里巴巴集團的運作,將從過去對旗下事業人、財、事全方位管理的統管模式,轉向控股模式。
對於此番重組的目的,張勇解釋,主要是為了提升阿里巴巴的「組織效率」。他表示,分拆這些業務,將使阿里各部門變得更加「敏捷」,從而增強公司競爭力。此外,張勇補充,分拆也將讓阿里旗下的多個業務公司,保留了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對於分拆上市,張勇在回應公司內部員工提問的影片中是這麼說的:「多樣性的業務,與其放在一個鍋裡、一個上市載體裡端出去,還不如到了市場接受的條件(成熟時),就果斷地讓他們單獨面對資本市場。」他十分具體地宣告:「成熟一個,就上市一個。」
值得留意的是,不同於此前幾次的組織調整,這回阿里重組消息一出,市場反應普遍正面,三月二十九日港股開盤,阿里巴巴大漲十四.九六%,創二二年四月底以來盤中最大單日漲幅。
市場對阿里的重組反應如此熱烈,初步分析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分拆有望讓阿里的「價值」得到充分釋放。
二○年,阿里巴巴集團財務長武衛曾在一場面對投資人的會議中指出,市場對阿里的諸多業務板塊,並未給予應有的價值,「無論是核心商業中的新業務,還是雲計算,以及在被投資公司中的股份價值,這些並沒有計入阿里當前應有的市值內。」
事實上,在阿里巴巴分拆後,有中國分析師幫「新阿里」做了初步的價值試算,結論是,假設六大業務都獨立掛牌,阿里集團市值有望從當前的約兩千億美元,大幅上升至近四千億美元(約十二兆新台幣),足足翻了一倍。
市場按讚!
從馬雲「大中台」轉向張勇「強前台」
市場對張勇的重組表態反應積極,另一原因,是這代表了阿里的「戰略轉向」再度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什麼樣的戰略轉向?這得從馬雲提出的「中台戰略」談起。
時間回到一五年,當時,馬雲參觀了一家芬蘭的遊戲公司,訝異於這家公司員工僅不到兩百人,卻能創造一年十五億美元的利潤,還開發出多款聞名全球的知名遊戲。馬雲進一步細問,了解到原來關鍵在於,這家公司把遊戲開發過程中許多通用的遊戲素材和演算法整理出來,把這些作為「工具包」,提供給所有的開發團隊使用。
這種用同一套工具,支持不同團隊的開發與管理方式,馬雲稱之為「中台」。
受到啟發的馬雲回國後,即提出了「大中台、小前台」的戰略,在他的構想下,阿里將原本分散到各個業務的後勤支援單位,例如技術、數據等部門,集中到一起。馬雲認為,有一個強大的「中台」,就可以進行更快速的服務,更高效地支援各個業務前線。
不少分析認為,這套策略在一五到一九年間,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期間,阿里迅速建構起了淘寶、天貓、閒魚、優酷、菜鳥,以及盒馬等業務都能共享的技術、人力與客服系統,許多被市場津津樂道的阿里明星產品,也在「大中台」的架構下誕生。
然而,隨著各項業務的規模擴大,阿里不同業務之間的「共性」愈來愈小,跨部門溝通成本愈來愈高,大一統的中台,也因此顯得愈來愈「不合時宜」。
事實上,自一九年從馬雲手中接下阿里之後,張勇即不斷思考如何解決阿里的「 中台問題」。二一年七月,張勇透過公開信,表示阿里急需盡快進化為一個「敏捷型組織」;同年底,張勇發布內部信,宣布升級阿里「多元化治理體系」,新整合設立中國數字商業、海外數字商業兩大位居「前線」的業務板塊,分析認為,這標誌著阿里戰略開始從「大中台」轉向「強前台」的訊號。
有趣的是, 在八年前那個時間點,馬雲的「大中台、小前台」戰略,核心目的是為了提升阿里的敏捷性,而今天,張勇透過重組轉向的「快中台、強前台」戰略,一樣是為了組織的敏捷性。「讓組織變得更簡單、更敏捷……,孩子大了還是要走出去,要獨立面對市場,我們來給他們做好支撐。」張勇在宣告重組後如此表示。
走出監管風暴的阿里巴巴,能否在張勇的組織改造之下浴火重生?資本市場將耐心等待答案。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走出監管風暴、搞分拆上市 「阿里巴巴2.0 」新價值浮現
今周刊
2023/5月 第137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