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希臘大翻身啟示

低頭做「下水道」改革,股市飆漲


文●楊少強

有兩個國家,過去曾出現倒債危機,經濟衰退讓人民苦不堪言;另外兩個國家,一個受惠於全球供應鏈轉移、跨國企業前往設廠,一個有世界最著名的精品品牌,是人人嚮往的富裕之地。

問題: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會選哪一組?

一般人或許都會選後者。可是,資本市場跟你想的不一樣:他們把錢從那組人人看好的國家裡撤出,投入在那兩個曾出現債務危機與衰退的國家。

這正是二○二四年發生的事。第一組國家是阿根廷與希臘,這兩個曾被輿論唱衰的「爛蘋果」,一個股市年漲幅居全球冠軍、另一個也繳出兩位數漲幅。

第二組國家是墨西哥與法國,這兩個不少人看好的明星,前者全球股市表現第二糟、後者當地企業正裁員,資金也撤出。

為什麼一般人不看好的國家,受到資本追捧;人人認為有前途,資本卻棄之而去?


▲「華爾街熱門新交易不是電動車或AI,而是投資阿根廷。」《華爾街日報》表示。這要歸因於該國新總統米萊(圖)的改革。法新社

首先,來看阿根廷。

如果有哪個國際組織要頒二○二四年「東山再起獎」,那麼阿根廷將是當之無愧的得獎者。

「阿根廷川普」裁三萬公務員拚改革
一年內從陷倒債危機到終結赤字


一年前的二○二三年底,這個南美洲第二大經濟體,還經歷高通膨、經濟負成長的困境。僅僅一年後,阿根廷卻已幾乎平息了通膨壓力,股市漲幅逼近兩倍。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估,二○二五年阿根廷經濟成長率達三.六%,「阿根廷正顯示谷底反彈的跡象。」彭博如是說。


▲圖片敘述

這要歸功於阿根廷總統米萊(Javier Milei)。五十四歲的他是經濟學家,頂著一頭狂野亂髮,被稱為「阿根廷川普」。二○二四年十一月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他見的第一個外國領袖,就是米萊。

人口數四千七百萬的阿根廷,長期奉行大政府主義,包括著名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角色原型裴隆夫人(Evita Perón)。這位前第一夫人的「裴隆主義」,奠定了往後數十年阿根廷大政府路線的基礎。

然而這為經濟帶來沉重代價:《華爾街日報》稱,在米萊上一屆政府期間,工人們失去了三分之一的購買力,政府大印鈔彌補赤字,以致通膨率高達三位數。二○二○年還出現無法還債的倒債危機。

主張「小政府大市場」的米萊,上任後一反過去大撒幣傳統,他削減人民的公用事業補貼、解雇超過三萬名公務員、關閉低效率的部會,並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

這種改革造成了部分民眾的痛苦,一些下崗的公務員被迫要賣二手衣維生;農民過去吃得起較貴的牛肉餅,後來只能吃便宜的雞肉堡。

但改革也發生了效果,二○二三年十二月,也就是米萊上任第一個月,當時通貨膨脹率逼近二六%;到二○二四年十一月,月通膨率降至二.四%。同時歷經數十年赤字後,阿根廷二○二四年前十一個月實現罕見的財政盈餘。

米萊的改革讓資本市場重新看好。阿根廷股市不僅是二○二四年全球表現最佳,加拿大皇家銀行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策略師斯托克(Graham Stock)表示,米萊削減支出和停止印鈔,「說服了投資者。」

投資機構駿利亨德森(Janus Henderson)經理豪加德(Thomas Haugaard)也表示,人們對米萊有信心,「如果阿根廷有一條走向正常化的道路,這可能是唯一能做到這一點的政府。」

米萊的挑戰在於:二○二五年十月,阿根廷將舉行國會選舉,這是對他的期中考。

《華爾街日報》分析,米萊的改革雖然暫時取得成果,但一些政治分析家質疑,政府能否在國會期中選舉前,維持財政紀律——按過去經驗,阿根廷的政客往往會增加支出以爭取選民支持。

豪加德表示,雖然市場看好阿根廷,「但並不是『我買了阿根廷(股票),然後就躺著賺』。」阿根廷的未來仍有一些變數。

不過,阿根廷最壞情況似乎已過去。「我看到了隧道盡頭的曙光。」經濟學家盧瑟(Claudio Loser)說道。


▲「希臘如今成為具投資吸引力的國家。」《金融時報》如是說。圖為希臘雅典衛城。法新社

希臘當局鬆綁外資、吸引人才
評等翻正,經濟成長率估德國3倍


和阿根廷一樣,一手爛牌打出好成績的,還有希臘。

十五年前,因為希臘引發的歐債危機,當時它還被稱為「歐豬國家」。

如今它卻大翻身,過去三年該國經濟成長率平均接近五%,遠勝整個歐元區的平均不到二%。OECD預估,二○二五年希臘經濟成長率將是德國的三倍;國際貨幣基金表示,希臘前景「顯著改善」。

資本市場也看好,二○二四年希臘股市漲近一三%, 而整個歐洲股票指數(STOXX Europe 600)才漲近六%。信評機構標普(S&P),過去曾將希臘主權債務評等降為垃圾級;二○二四年十月最新評等,希臘已被上修為「正向」。

希臘能翻身的原因,標普解釋,這是當局削減福利支出,實施「廣泛的結構性改革」,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下降。據歐盟統計局數據,希臘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從二○二○年二○九%,下降到二○二三年底的近一六一%。

同時,過去希臘對企業招聘和解雇限制重重,近年不斷鬆綁,還推出「黃金簽證」等吸引外國人才措施。《金融時報》引述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戴連(Guillaume Derrien):政治穩定和財政整頓,「使希臘成為比過去更具投資吸引力的國家。」

德國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經濟學家施米丁(Holger Schmieding)分析,希臘推動供給面改革,「現在它們對企業來說是更好的地方,並正在獲得回報。」

據希臘央行報告,二○二四年前十一個月,在私人消費和投資的推動下,希臘GDP成長了二.三%;通貨膨脹率也在下降,二○二四年平均在三%左右徘徊,報告稱「希臘近年來取得的成就,表明經濟正走在正確道路上。」

不過,希臘仍有挑戰。以實際價值計算,其GDP和人均GDP仍低於債務危機前,同時,希臘的出生率近來也降至九十年來最低水準,加劇該國老化和人口萎縮。

不過,希臘也和阿根廷一樣,脫離了黑暗期。這兩個曾被人們看衰的國家,從一手爛牌打到鹹魚翻生,它們的啟示在於:改革就像下水道工程,它看不見、也不討好,卻能讓國家長治久安,資本市場的內行人也看到了這點。

十九世紀經濟學家巴斯夏(Claude-Frédéric Bastiat)曾說,任何政策不只要注意看得見的後果,也要關心看不見的影響。

阿根廷和希臘的改革,讓公務員下崗、部分人民陷入貧困;但因為這些改革,企業與市場更有信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經營環境蒸蒸日上。如果決策者因為看得見的痛苦,而繼續大撒幣,固然解決部分痛苦,結果卻是整個環境更惡化。

阿根廷與希臘從市場棄兒變新寵,原因在於改革,不只做表面工夫,才能吸引資本市場,這正是所有有志改革者的借鏡。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2025/1月 第1938期

本文摘錄自‎

阿根廷、希臘大翻身啟示

商業周刊

2025/1月 第19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