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被美逼下市、中概股本土化 中國、華爾街共榮時代崩解

電商巨頭恐離美赴港,京東、百度也將被鍘?


文●楊少強

「一個時代的結束。」彭博新聞網如此形容阿里巴巴。這家中國電商龍頭出現史上首次季營收零成長,還面臨從美股下市之災,它背後反映的是「華爾街—中國」共榮時代的結束。

八月四日阿里公布最新財報,今年第二季營收是人民幣二千零五十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一百億元),雖超出市場預期,不過卻是史上首次單季營收零成長。最近一年阿里在港股股價已腰斬,彭博新聞網分析,阿里的史詩級停滯提醒投資者:這些網路巨頭除了面對不確定的政策,還要應對防疫清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消費下滑危機,「他們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禍不單行的是:七月底阿里傳出可能從美股下市。阿里若不符合法律要求,將可能成為在美國下市的最大中資企業,其他中概股還有京東及百度可能等著被鍘。

美要求資訊共享,阿里兩難 香港上市代價是估值縮水

這背後反映的是美、中對訊息立場的差異。美國官方近年來力推更嚴格的會計揭露準則,要求中概股企業必須提供更多資訊以備審查。但像阿里巴巴這些中概股,大部分業務都在中國境內,北京認為這些企業的資訊數據,不能在國外共享。

這就造成了像阿里的兩難。在傳出可能從美股下市後,阿里宣布將主要上市地轉為香港,好處是可使阿里接觸到更廣泛的中國投資者。目前在香港「雙主上市」的企業,包括電動車廠小鵬和理想汽車。

不過代價是成交額將下滑。據香港《 信報》 數據, 七月二十九日阿里在美股成交額逾港幣四百二十億元, 遠高於同日在港股成交額的港幣九十六億元。阿里籌資管道從美股這個大賭場,縮減成港股的池塘,成交金額大減對其估值恐有負面影響。

如今中國電商市場「 內捲化」,在國內有京東、拼多多等對手,去年雙十一阿里主打海外市場,又要面臨亞馬遜競爭,這些都要燒錢。籌資金額縮水,恐怕也會打擊阿里未來的競爭力。

但阿里下市背後反映一個更大的趨勢,那就是「華爾街—中國」時代的結束。
美中貿易戰後 華爾街銀行家難幫中國遊說

像阿里這類中概股赴美上市,華爾街能在其中分到不少好處。根據《南華早報》引述統計,截至今年三月底,共有二百六十一家中資企業在美國主要證券交易所上市,總市值達一兆三千億美元。這些中資企業聘請銀行來管理股票上市等交易,為華爾街創造不少收入;而華爾街也因此成為他們的利益代言人。

《紐約時報》稱,曾有一段時間,華爾街的銀行家可以代表中國遊說華盛頓當局並取得成果。一九九○年代後期,中國試圖降低貿易壁壘,時任總理朱鎔基飛往紐約會見金融和商界領袖,包括高盛和美國國際集團(AIG) 負責人,後來和時任總統柯林頓達成協議,終於讓中國在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後來小布希和歐巴馬當美國總統時,考慮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華爾街也能夠進行遊說,鼓吹國會重新考慮。

然而隨著大環境變化,華爾街的中國說客影響力大不如前,美中貿易戰以來,華爾街對影響華盛頓當局決策幾乎起不了作用。從今年六月滴滴出行,到未來的阿里等可能從美股下市,都意味著華爾街—中國共榮時代已一去不返。「中國與華爾街數十年、數兆美元的戀情即將結束。」《紐約時報》如是說,「中國不再需要華爾街了。」

阿里若真從美股下市,也意味著中概股從業務到籌資「全面本土化」的時代來臨。

過去中概股業務雖立足中國,上市則透過美股等國際市場,這讓國際金主容易變現其投資,他們才有意願投資當地新創業者,這也造就了軟體銀行孫正義當年「慧眼識英雄」投資阿里的美談。

如今中概股從業務到籌資全面本土化,未來恐怕很難再有這種故事出現。


▲在美股上市的中資企業將大舉出走。」彭博新聞網如此解讀阿里可能從美股下市的意義,這也是美、中脫鉤浪潮下的一環。法新社

中國和亞洲其他市場投資人 有機會分享阿里的成長

然而正如阿里巴巴執行長張勇說,該公司「離美赴港」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能分享阿里的成長,「尤其是來自中國和亞洲其他市場的投資者。」

近年來北京監管當局打壓阿里等網路科技業,但由於近來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一些分析師認為北京監管鐵拳接下來可能會放鬆,這對阿里的未來或許是件好事。

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既擁有市場又擁有資金,未來更多新企業選擇上市地時,或許它也將是美股等國際市場的有力競爭對手。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2022/8月 第1813期

本文摘錄自‎

阿里被美逼下市、中概股本土化 中國、華爾街共榮時代崩解

商業周刊

2022/8月 第18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