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大戰開打
2022年,台灣雲端市場正式進入「三國鼎立」的時代。
市占龍頭亞馬遜AWS在美國以外的首批本地區域選擇落腳台灣,為企業支援超低延遲應用;微軟Azure在台建起資料中心、投資數百億元衝刺研發;Google坐擁3座資料中心,積極推出解決方案,力求大敵登陸時守住地端應用市場。
三巨頭「領域展開」,加上大環境的變化,如一艘黑船撞開企業維新的大門,也為雲端市場帶來無限商機。
採訪‧撰文/隋昱嬋 攝影 /蔡仁譯
「我曾在硬體圈待了10幾年,從沒看過像雲端市場這麼誇張的成長數字。」AWS香港暨台灣總經理王定愷在採訪中直言。
根據Gartner今年4月的預測,2022年全球公有雲終端用戶市場規模超過4,900億美元,從2018至今複合成長率達22%,其中又以亞太地區最快速,過去5年超過50%,預期到2024年仍有29%的複合成長。 若和王定愷口中的硬體市場相比,智慧型手機到2026年,複合成長僅1.9%,PC甚至是負數,未來5年以負2%速度衰退,相比之下,確實能理解其「誇張」所在。
所謂的公有雲市場,主要玩家有亞馬遜、微軟、Google等科技巨擘,在世界各地布建超大型資料中心(Hyperscale Data Center),承載大量伺服器、網路設備和儲存裝置,並串連高速光纖網路,帶來低延遲的效能,使用者只需租用其中所需的服務,不用自行購置大量的設備。對草創公司來說,這降低了許多前期基礎建設的門檻,同時能使用這朵雲上各種應用服務,例如建造專屬的存貨管理平台、遠端工作系統等,當使用上遇到困難時,公有雲的在地代理商,也能夠提供技術支援,以及24小時維運監控的「安全感」。
這樣的服務也不只對新創有吸引力,許多大企業也意識到,傳統IT系統的擴張速度,已跟不上新興科技對儲存空間及運算能力的要求,這凸顯雲服務彈性擴張的優勢,逐漸取代自有機房,成為企業新主流。
根據研調機構Synergy Resaearch Group 的報告,今年Q2全球雲端基礎建設支出高達547億美元,其中有65%都流向「三巨頭」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龐大的市場需求也帶動3家業者對資料中心的投資力道,全球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到今年底預計將增加到818座,其中有50%,都是3大龍頭布建的「領地」。
2022年,台灣這個小島嶼,開始承載科技巨人龐大的資料量和運算力。
閱讀完整內容
科技大咖「雲」湧投資! 龍頭亞馬遜緊追Google落地
三大公有雲正式在台灣集結,最早插旗台灣、也是市占龍頭的亞馬遜AWS,結束長久觀望,今年6月宣布在台建置「本地區域」(Local Zone),10月火速在台北正式啟用,搶在微軟之前、繼Google之後,成為第2家落地的公有雲巨頭。
所謂的「本地區域」是將運算、存儲等服務建置在大城市周圍,利用高頻寬和東京資料中心連結,提供客戶毫秒級延遲的應用。博弘雲端解決方案處副總宋青雲指出,本地區域的規模不比資料中心,能使用的公有雲服務有限,但已經跨出AWS在台灣布局地端資料應用的第一步,已在評估建立資料中心的可能性。
市占第二的微軟,目前正在台灣蓋起全球第66座資料中心區域,預計今年底逐步啟用,落地的是旗下四朵雲當中的主力Azure,將成為亞洲重要的營運中心。設立地點雖未證實,但在去年傳出曾以台灣微軟營運有限公司的名義,斥資24億元於桃園南崁購置7,000坪土地,是目前可能性最高的地點。同時微軟也打造龐大的「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團隊」,投資高達13億美元,是在台灣歷年最大手筆。
至於Google,很早就將台灣納入網中,2013年於彰濱工業區建立亞太首座資料中心,2019年在台南蓋起第2座,2020年宣布第3座將落腳雲林。IDC台灣資深分析師葉振男表示,彰濱資料中心最早是作為亞太地區Gmail、YouTube等業務資料的應用,Google投入公有雲市場後,預期將成為亞太區主力的資料中心。
隨著業者陸續落腳台灣,三國鼎立的時代正式來臨,Google在本地雲市場的領先優勢將受到強力挑戰。在AWS本地區域啟用當天,一名雲端工程師向《數位時代》表示,公司的測試結果顯示,擁有資料中心的Google延遲最低約5毫秒,AWS在台北的延遲不到2毫秒,雖然消費者感受不到差距,但可能影響到對超低延遲有需求的高科技產業,「台灣雲端市場版圖可能因此有些變動。」
當鞏固的地位動搖,三巨頭都更積極加大投資力道、拓展代理服務商陣容。一名台灣知名服務商的高層就透露,各家公有雲檯面下競爭激烈,「他們知道我們跟其中一家合作很久,我們也不可能把客戶搬過去,但還是想來合作,要的就是人力和技術。」
葉振男形容,一波波投資彷彿激起鯰魚效應,具有強大能力的新成員進入池中,大家害怕自己被超越,因而燃起鬥志。地小人少的台灣,是什麼吸引了雲端巨頭的目光?
優勢1〉公有雲需求爆發,企業燒錢DIY不如外包
首要原因,是龐大的未開發需求。葉振男指出,三家業者都非常看好台灣未來5到10年的市場前景,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台灣公有雲整體市場規模成長至12.17億美元,年成長率為33.6%,「過去一直都以30%至40%的速度在成長,現在更不可能衰退。」
而近年最大的加速動能,來自於大企業和傳統產業。過去雲端用戶多以中小企業、網路原生公司為主,如遊戲、電商、媒體等產業,大企業則多數有能力建構自己的資料中心,可把數據放在「家裡」,確保不被任何外部單位接觸。
隨著AI、IoT等技術對演算力的需求變大,對硬體的擴張形成負擔,「企業自己弄一個資料中心成本愈來愈高,加上後續的人力、維運成本,很多人會發現,我不如使用公有雲服務。」VMware全球副總裁陳學智表示,帶動這塊需求在這幾年快速成長。
而金融業、醫療業、政府機關等產業,因牽涉到高度敏感的資料,受到法規嚴格管控,無法彈性傳輸到境外,公有雲業者藉由建立本地資料中心,也能攻進這片未開發的藍海,看好將來法規逐步鬆綁,進而導入更多應用。
優勢2〉位居亞洲心臟,開放市場擠下香港
對資料傳輸速度來說,資料中心和終端的「距離」是關鍵因素之一,而台灣有著「亞洲心臟」的稱號,位於亞太中心,往北連結日本、韓國,往南也能前進東南亞地區。葉振男表示,過去台灣因為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不夠高,科技巨頭大多選擇香港作為中心點,但近年當地政治局勢的動盪,讓台灣取而代之成為新寵兒。
2020 年美國提出「乾淨網路」計畫,從電信、雲端系統,到海底電纜,都必須確保數據不受中共監控。
計畫公布幾周後,矽谷巨頭 Google、Meta 都宣布放棄連結美國和香港的海底電纜建設,選擇台灣作為節點,如今已有14條海底電纜通過台灣。
大加分〉擁高CP值即戰力, 囊括9成硬體供應鏈
除了兩大優勢讓公有雲選擇落地,另一個加分項目,就是台灣作為硬體製造供應鏈的關鍵角色。
「資料中心相關的硬體,9成以上都是台灣的強項。」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林俊秀表示,從伺服器、路由器、防火牆到冷卻裝置,台廠都占有一席之地,對國際大廠來說,供應鏈協作環境、採購的便利性、成本考量上,立足台灣無疑都是最佳選擇。
另外,根據英特爾(Intel)的資料中心場址選擇流程報告書,「本地大量資通訊專業人才」被列入資料中心營運的重要考量。而台灣身為供應鏈聚落,也帶來硬體人才和研發能量。
微軟Azure雲端硬體與基礎建設副總裁Rani Borkar就指出,之所以選擇將硬體研發團隊放在台灣,就是因為台灣製造研發頗負盛名,「未來也將陸續設立設計、測試、量產等部門,期待和更多台灣人才合作,替微軟設計最好的硬體基礎設施。」
三巨頭在台灣集結,帶來商機,打開全新戰局。科技巨人們挾帶各自的資源和優勢搶灘登陸,預期也將帶動更多企業打破傳統框架,為雲端市場的升溫加油添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