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農世代翻轉農科技 搶救消失的肉、蛋、魚

氣候變遷、缺工漲價,掀糧作危機


氣候變遷和疫病,導致恆春洋蔥質量下降、銷售額砍半,同樣困境也發生在各地,許多農林漁牧產品面臨減產,加上缺工、原物料成本上漲,讓問題更嚴峻。不再看天吃飯的青農世代,怎麼搶救台灣農村危機?

文—蔡立勳

每到春季前往恆春,可見一輛輛發財車停駐路邊,一旁招牌寫著斗大的「洋蔥」二字。

恆春一帶是台灣最著名的洋蔥產地,因落山風強勁,養分鎖在地下球莖,當地洋蔥香甜、耐儲存且含水量低,冷藏後不易消水,仍能維持飽滿球體。

但恆春向來引以為傲的洋蔥產業,正逐漸消失。

受氣候變遷影響,恆春冬雨頻率增加,每當洋蔥春季成熟前,總會迎來大雨,使得炭疽病、細菌性軟腐病等病害益發頻仍,一顆洋蔥得病,整區都遭殃。

感染炭疽病的洋蔥,表皮像炭火烤過,呈現不規則焦黑區塊。
農林漁牧業,都遭殃減產

近五年來,洋蔥田面積從五百公頃減為三百二十公頃,單位面積產量與品質都下降。「差很多,今年收不到十萬袋,」恆春地區洋蔥主要收購商之一、大和蔬果生產合作社負責人謝永仁說,這個數量只有六年前的四分之一。

車城地區農會供銷部主任陳釗福算了算,恆春洋蔥以往年銷售額約一.二億,去年近乎砍半。缺工、原物料成本上漲讓問題更嚴重,現在聘用臨時工協助農事,「要找十個只來兩、三個,效率也只有以前的一半,」加上種子、肥料全漲,七年來,一分地的種植成本增加一萬元。

為了挽救洋蔥產業,農民與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合作,推廣在洋蔥收成後種植水稻,期望透過水旱輪作,降低土壤病菌密度,並定期監控土壤品質。

事實上,恆春面臨多重因素的困境,正在台灣各地農林漁牧業發生。與其坐困愁城,愈來愈多青農試圖導入科技,解決問題。

擁抱新科技,撐起下世代農業

「農業科技就是不斷跟大自然做挑戰,」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王仕賢強調,不僅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烏俄戰爭也示警全球,國際局勢導致各國糧食安全產生連鎖反應,農業透過科技來穩定產量供需,就很重要。

好比今年農曆年發生蛋荒,民眾有錢也買不到蛋。在台南學甲,和洋生技總經理呂政達開發新穎冷凍技術,克服以往雞蛋難以冷凍的問題,缺蛋時可望派上用場。

除了新技術開發,因應各項疫病研究新品種的育種速度,也因「分子標記」技術提升不少。「以往育種像在買彩券,現在可以很精準做育種,」王仕賢比喻,一般雜交育種要八、九年才能完成,現行方式只需耗時一半。

但更急迫的問題,還有少子化、農村勞動力老化。

台灣大學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指出,二○五○至六○年,台灣人口預計減少三百至五百萬,屆時將空出更多可利用土地。

「我們的孩子有沒有能力有效經營更大面積,運用環境親和、數位化的新科技,更有效率的生產,是未來十年(糧食生產)的關鍵,」盧虎生直言。

他以水稻為例,南部是將來面臨熱浪的高風險區域,若能種植新品種,約略調整耕種季節,以降低氣候風險;同時結合節水灌溉、精準施肥,提升效率,推出品牌,就是一套好的模式。
在嘉義鹿草,御正食品總經理黃勝裕接班後,在雞舍導入科技,處處都是感應器。如今他只要透過手機,在國外也能一人照養五萬隻雞的生活。

國境之南屏東,峰漁公司創辦人郭建伸,將傳統養殖金目鱸的流程標準化、養殖環境模組化,讓想加入養殖漁業的年輕人能快速上手。他也與水產試驗所合作,技轉多項技術,憑藉穩定的國外訂單,已是全台前三大金目鱸養殖業者。

對新技術抱持開放心態,積極與外部合作,在傳統中創新,正是這群青農的最大共同點之一。

他們更追求共好。如黃勝裕期望改變白肉雞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號召同輩加入友善飼養,提高肉品價值。

當農漁牧業正因氣候變遷、國際局勢,以及國內少子化、缺工與勞動力老化等因素交錯影響,仍有一群人默默奮鬥,他們要撐起台灣下個世代的新農業。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2/8月 第754期

本文摘錄自‎

青農世代翻轉農科技 搶救消失的肉、蛋、魚

天下雜誌

2022/8月 第7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