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攜手工研院 自駕技術落地台灣
MIH電動車大計完全解鎖
鴻海科技日展示其未來電動車布局,但少了最關鍵的先進駕駛能力的解說,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揭密未來鴻海電動車的駕駛系統如何構成。
文/林宗輝
鴻海科技日展示了鴻海MIH在電動車方面的布局,從百萬元以下的平價電動車、高階電動轎車到電動大巴,同時也揭露了消費者關心的汽車性能與續航力資料。
電動車產業之所以備受關注,並不只是從汽油引擎轉移到電動馬達而已,其關鍵還是在於更先進的駕駛安全系統,以及未來自動駕駛能力的滿足。
這點也是包含特斯拉、進攻電動車產業的傳統車廠,以及中國一票電動車業者都在努力的方向;在此次科技日活動中,也可看出鴻海在MIH電動車控制系統方面的布局。
VCU系統 工研院設計
工研院機械所數位長王傑智解釋,要讓車子能夠因應不同駕駛狀況而自動作出反應,必須要有兩層控制系統同時動作,上層主要是在感知的部分,不論是用看的攝影機、用感應的雷達、光達,重點是要讓車子能夠掌握外部的交通情況。
比如說前方有行人或其他阻礙擋在路中間,攝影機看到了,上層的駕駛感知系統就會進行判斷,核心決策系統就會做出決策,然後交給下層的控制系統來進行反應。
下層系統則包含了馬達、煞車以及行車姿態等控制系統,當接到上方系統來的指令,下方系統就必須要在維持車子本身安全的前提下作出反應,要快速動作避免撞上阻礙物,同時又不能造成駕駛或車子本身的傷害。
工研院在MIH電動車聯盟中,提供的就是屬於下層的系統,這套叫作VCU的控制系統是工研院設計,由英業達製造,所採用的晶片包含了恩智浦與輝達的產品。
王傑智表示,VCU效能相當強大,在一個小小的系統下就可以解決電動車所需要的動力、方向、姿態控制等功能需求,甚至也可以在增加一部分獨立感知系統後,具備一定程度的駕駛輔助功能。
而談到工研院在MIH電動車聯盟扮演的角色,王傑智強調,工研院VCU的採用,對MIH代表兩層意義,一個是關鍵技術自主化,另一個則是增加汽車元件國產比率,以符合國家補貼的標準。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正在路測的自動駕駛技術交通工具都有工研院的影子存在,工研院同時也是推動台灣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重要關鍵。
王傑智坦承,為了符合國家補助的標準,未來國產電動車都需要有一定比率的元件國產化,目的還是在於扶持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他也提到,工研院的VCU 方案目前已經是正式量產化的產品,其可靠性已經經過驗證,國內多家電動大巴採用的控制系統就是採用工研院的方案。
電動大巴 可能最早上市
王傑智透露, 目前鴻海展出的三輛原型車,其中Model C 與Model E 兩輛電動小客車目前還沒進入A R T C(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但是電動巴士Model T 已經與多家客運業者展開合作與測試,同時也完成車測中心的測試,將會配備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可能會是最早上市的MIH電動車產品。
另一方面,王傑智也表示,目前工研院的方案在MIH電動車中主要擔任下層控制系統,上層控制系統可能要看最終品牌汽車或鴻海方面的選擇。
舉例來說, 過去納智捷習慣採用Mobileye 的方案,同時鴻海也與中國電動車業者小鵬駕駛輔助系統供應商歐特明合作,提供Level 2 以上的駕駛輔助系統需要的視覺AI感知能力,以及Level 4 的自動泊車、取車系統,而鴻華先進也在發展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王傑智認為,雖然目前MIH展出電動車所配備的視覺感知方案都是來自歐特明公司,但將來仍可能視合作車廠的選擇而定,目前市面上可見的方案都有可能,甚至也有可能直接使用工研院的方案。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