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世代共存,如何行銷?
α世代來了!
不同世代差異,要用不同手法行銷。如今,社會上有5種世代共存,多世代的來臨,也代表著多元化與個人化的時代,以前一種可樂,或是一個黑人牙膏品牌就可以橫掃市場的情況,將愈來愈難發生。
這5個世代分別是嬰兒潮世代、X、Y、Z與α世代,嬰兒潮世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生的人,即1946 ∼1964年出生;X世代泛指1965 ∼1980年出生者;Y世代則是1980 ∼1990年代出生者,又稱千禧世代;Z世代是1990年代末到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從小和網路一起長大,是數位原生世代;α世代則是2010年後出生,父母多為千禧世代。
因為歷史、文化、教育等的不同,會讓各世代的行為與習性有所差異,但最大的差異,就是數位的影響。我自己有另一種解讀,就是α世代也是智慧手機的原生世代,雖然它源自於數位浪潮,但智慧手機對Z、α 世代而言,影響更為巨大。
資訊破碎、社群無所不在,讓消費者更難吸引與滿足
首先,它讓資訊傳遞破碎化。過去主要的新聞來源是報紙、電視新聞,電視新聞的特色是定時播報,使用者得在固定時間觀看,但手機新聞是隨時推播或是使用者能隨時收看。廣告也是如此,當資訊、內容隨手可得,想要感動消費者就愈來愈難,因為手機的使用習慣,影片播放幾秒就可以跳過。
再來是太多內容與數位廣告採用行為導向的邏輯。舉例來說,使用者愛看娛樂新聞,演算法就會一直推播娛樂新聞;你搜尋或逛了幾次手錶,就會一直推播手錶廣告。看似精準行銷,但實際上是把用戶的視野變窄,不只廣告要有效投遞愈來愈難,廠商也會被投資報酬率影響投放廣度。
另一個影響則是讓社群無所不在。我們都知道網紅的影響力,帶動穿搭、美食、餐廳推薦等各種流行議題,但除了網紅本身的力量,智慧手機與社群App更是發揮推波助瀾的效用。
面對這些從小滑手機和平板長大的Z世代與α世代,品牌如果還用10年、20年前的行銷方式,能有說服力嗎?這群人再過10年,將成為消費者主流,如果企業因為服務與產品無法滿足不同世代的需求,只會讓市場受眾愈來愈小。
觀察不同世代的行為差異,讓行銷內容、情境符合需求
當品牌面臨多世代共存的情況,該如何投入數位行銷與經營?
第一件事,就是要觀察不同世代的數位行為差異,譬如找餐廳,X、Y世代可能會透過Google搜尋或參考痞客邦的美食內容;Y、Z世代的人可能會用Instagram、TikTok,甚至是小紅書作為資訊來源。這時,就看你餐廳的定位,再選擇適合溝通的管道,搭配適合溝通對象世代的內容。
愈年輕的世代,手機就愈是他們蒐集資訊的主要管道,因此手機的使用行為與不同類型的App趨勢,都值得行銷人員的關注。
不只是社群App,行銷人員可以觀察不同世代使用遊戲、交友、直播等App的時間、方式與觀看內容。舉例來說,過往免費遊戲的App廣告幾乎都是其他手機遊戲的廣告,但現在愈來愈多非遊戲的廣告。甚至,現在的遊戲也可以進行置入行銷,像是《魔獸世界》就與霹靂布袋戲聯合推出企畫案。
再來是,行銷內容要符合手機使用行為。由於資訊傳遞破碎化,影音廣告要在3秒內吸引人,這時就得考驗內容製作的功力;甚至,品牌網站或App,也要考慮使用者介面和體驗是否遵循主流意見,因為當目標受眾使用不上手時,就會提高離開的機率。
最後則是運用聯名接觸跨世代族群。UNIQLO大多販售非常基本款的品項,讓重視CP值的X、Y世代認同,更透過與不同IP的聯名,讓Z世代也能買單,持續開拓新的目標群眾。
如果想要突破多世代,品牌應該花更多時間去理解各世代使用數位的情境與文化。理解與認同,才是爭取這些世代的第一步。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