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間兩種生活滋味的咖啡館

河堤小廢墟 咖啡的苦味讓靈魂流動/在公館水源市場 為1:12莊園咖啡停留/走訪老公寓 預約消解疑難雜症的鬼咖啡/舊城宮廟裡充滿濃情味的閱啡書坊

○○ 四間大隱於市的個性咖啡空間

河堤小廢墟 咖啡的苦味讓靈魂流動/在公館水源市場 為1:12莊園咖啡停留/走訪老公寓 預約消解疑難雜症的鬼咖啡/舊城宮廟裡充滿濃情味的閱啡書坊
ⓈⓅ陪伴咖啡館主人的音樂專輯

黑鳶咖啡
地址 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 107巷23弄十號 電話( 02)2703-6393 營業時間 11:00-21:00 FB:黑鳶
①
漫天枝葉繁花
溫柔陪伴一杯咖啡的時間
文 楊芷菡 攝 簡子鑫
李濟章 在城市裡曾以遊牧型態做過很多類型的工作,發現唯有花草能療癒自身。期望能藉植物與花去貼近人的生活,滋養源源不絕的能量,現為「花疫室」、「黑鳶」負責人。
試著想像,在銅牆鐵壁的水泥叢林裡長滿了植物與花,會是什麼模樣?原本萎靡不振的生活狀態,因與大自然共生而獲得能量,彷彿一個棲身之所,容納了每個在城市裡流浪、徘徊的生命,對我而言,「黑鳶」就是這樣的所在。
我從小就不愛念書,也因為好動,無法專注在同一件事上太久,學習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但也因此對每件事總抱持著三分鐘熱度。就學期間做過很多類型的兼職工作,人生的第一份正職便是到花店上班。單純地僅是喜歡花,卻因與花草朝夕相處,讓我重新認識它們的姿態。
從事花藝和在餐廳做事一樣,必須先學會蹲點,才有可能慢慢接近理想的位置。跟在設計師身旁學習,做了很多雜活,每當設計師休假,我就加緊時間練習。待了約莫兩、三年的時間,些許倦怠之際我轉而跑去做了酒吧、咖啡廳的工作。

本不缺乏咖啡的生活,卻因待在咖啡館工作滲入了細微變化。每天在吧檯沖煮咖啡,嘩啦嘩啦的豆子聲響,將咖啡豆細細磨碎後以義式咖啡機沖入高溫熱水,嘶嘶地用蒸氣打出綿密奶泡,倒進咖啡杯後聞香,親自品嘗咖啡,確認有無走味。日復一日,從過程中慢慢理解產地和烘豆品質與一杯好咖啡的直接關係。


在咖啡館老闆的引介下,我找到「花疫室」的位址。一個人打理店面,結合咖啡館型態,在一樓手沖咖啡,餐點則送上二樓,到了授課時間,就在三樓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隨著愈趨緊湊的課程和接踵而至的人潮,坪數有限的地方容納不了用餐與上課的人數,希望能提供更舒適的空間,也為擺放更多花草,便有了第二間店「黑鳶」。

不同於花疫室俯瞰街區的行人與熱鬧,從大馬路走進巷口,拐幾個彎才能看見位處住宅區的黑鳶,屋宅門口一棵大樹守護著街廓寧靜,裝修時刻意不動太多的格局,只改變少許陳設,老房子裡釘上倒掛乾燥花束的棚架,牆面漆上偏藍的水泥色,燈光調得不致昏暗,帶出我喜愛的慵懶,壁面一角則以樹皮或花卉點綴,屋內隨處可見花草圖鑑。

店裡的餐點沒有包裝過後的精緻,外型上看起來有點「粗勇」,嘗起來卻都是實在的滋味。樸實濃郁的番茄牛腩飯有著道地的港式風味,從小在香港生長的外婆,堅持每日細心慢火燉煮。僅管使用小山園抹茶粉去製作蛋糕成本略高,在比例拿捏上卻能表露沒有多餘添加的那份款待心意。

學生們平日裡匆忙,週末則端著咖啡到三樓愜意地邊喝著上課,在大自然的色彩學裡尋求內心的平和。頻率上我每兩、三個月飛一趟東京採買花材,一週裡一至兩天到內湖花市挑選新鮮花束,日常與廠商洽談奔波整個上午之後,緊湊的步調在走進店裡後因為一杯咖啡趨緩。

②
在等候剪髮的放空時刻
坐窗邊喝咖啡看人生流轉


劉靖 朋友都叫他JJ。原為職業籃球員,2013年到澳洲打工換宿,開始學習咖啡相關知識與技術。在澳洲Milsons Point地鐵站與現為妻子的鄭琇如(Lulu)相遇。回臺後,兩人結合各自專長,於去年九月在永和開了間複合式理髮咖啡館。
Milsons Point Salon & Cafe 地址 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二段203號 電話( 02)2941-0026 營業時間 10:00-20:00(週一公休)
早上十點,穿過馬路上流動的車潮,我走進店裡。打開電視,將頻道調到轉播中的籃球賽事,銀幕傳來進球後的群眾喝采;走向吧檯,簡單地打理環境,調整磨豆機的細微刻度,為自己煮杯熱美式。伴隨空氣中溢出的咖啡香氣,手中一杯咖啡的溫熱,時間彷彿慢了下來。
接觸咖啡以前,我是個職業籃球員,習慣了在球場上衝刺,後來因為運動傷害,被迫停下來,而後到澳洲換宿,在咖啡館打工。澳洲人重視領域的專業性,我從外場送餐端盤子開始,一路過關斬將,慢慢碰觸咖啡機清掃,磨豆、聞香,起初不懂專業術語,吃了很多鱉,在前輩指導之下,自己不斷地做練習。

學得越多才知道,製作咖啡的每一個環節都習習相關,例如豆子的狀態會隨著每日天氣而變化,所以使用前都要先調整;在沖煮之前,會因使用不同重量、弧度的填壓器,影響咖啡粉填壓出來的密度;遇到需要調整咖啡濃度的時候,留意水量的拿捏……這些都關係整杯咖啡煮出來的味道。
奶泡要打到均勻細緻,才能浮在咖啡上層,過於粗糙容易下沉;時間掌控上若打得太久,就會把奶味打出來,咖啡喝起來便少了幾分風味。原本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在過程中一直學習品嘗,就像學語言一樣,慢慢知道什麼是酸、苦,還有回甘的滋味。



我心目中的咖啡館,便是打破既定的規範,不想要做的太制式,讓人一看就知道在賣咖啡,裝修過程中自己畫圖,和工班師傅討論,預留一個理髮工作間,砌上紅色磚瓦,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裝設整面的折疊窗。坪數也許不大,卻足以給予我們很大的空間去發揮。

美式風格卻有澳洲海岸的慵懶閒適,就是我們這間店的定調。不區隔座位,隨意擺放幾張木桌,一個人來可以坐一張大桌,不限制用餐時間,人數稍微增多把位子挪一挪,就會變得熱鬧。天氣好的時候,坐在窗邊,把折疊框窗整片拉開,想像眼前是大片沙灘,沐浴在和煦陽光底下,彷彿還能聽見浪花拍打聲浪。
可能也因為地域性的關係,這裡跟東區店家群聚的街區咖啡館不太一樣,人與人之間少了隔閡,多了份鄰家的親切感。店裡客群的年齡層很廣,年輕人相偕來到這裡理髮,喝喝下午茶,住在附近的爺爺奶奶齊聚暢談,和一起上課的同學用餐。隨時依據每一個人的飲用習慣調整咖啡因濃度,淋上砂糖用火稍微烤過表層的伯爵鮮奶,則是Lulu親製,招待熟客的隱藏版菜單。

歷經多年的磨練和見習,我和Lulu在各自的領域摸索前進,慢慢走到這一步,無論咖啡師或從事美髮工作,其中不乏耐心與毅力的考驗,因著這份努力,讓我們彼此相遇,還能走到今日的相知相惜。儘管經營一間店不容易,但能夠一起完成夢想,每天都感覺到充實、快樂…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