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低碳轉型怎麼做?
企業積極減碳,將帶動1.3兆美元經濟成長
企業減碳4步驟,每年設定減碳4.2%
為減緩氣候變遷,在ESG(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3大面向中,環境面(Environment)的溫室氣體減量至關重要。至於企業如何展開減碳行動,落實低碳轉型的策略與目標,《數位時代》採訪彙整協助企業規畫永續發展策略及長期關注國際淨零排放趨勢的PwC、KPMG、勤業眾信、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等專家,歸納出4大步驟、拆解成6大行動。
企業要做到碳中和,會經歷4個步驟:碳盤查、設定減量目標、抵換,最後達成碳中和。
第一步是進行碳盤查。企業須先了解企業碳排放的情況,盤點溫室氣體排放源,搜集相關碳排放量的數據,由於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多個部門,因此需成立跨部門小組,如環安、廠務、人資、會計等部門,執行溫室氣體盤查流程。
第二步是設定減量目標。當了解公司整體碳排後,就需要設定減量目標。資誠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諮詢服務副總經理張嘉宏建議,可參考國際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SBTi)標準,或是跟隨SBTi每年減排4.2%的路徑來設定。
第三步是抵換。企業除了透過能源效率提升或設置再生能源,也可進一步實行碳抵銷(Carbon Offset),透過減少外部的碳排放,以抵銷本身的碳排放,如植樹造林、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等。
而當企業的「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減達到零的平衡時,就可宣布達成第四步的碳中和,並持續定期評估,檢討降低碳排的措施。
從6大行動切入,有效率減碳
就企業營運面來說,要如何把減碳落實在日常營運,甚至結合經營策略?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建議,「企業可思考從國際的法規,到台灣政府2050年淨零轉型路徑下,公司的整體策略方向。」包含自身營運減碳、產品研發、供應鏈減碳到未來的產品服務創新、財務決策都涉及公司的資源分配,並取得投資人與銀行端的資金支持。
首先是最容易推動的「能源管理」:從營運據點、產品製造過程所使用的能源,進行管理監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這也是企業透過內部自我管理,可以有立竿見影效果。
協助中小企業推動數位化碳盤查的舞雲智網建議,企業可先從國際標準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開始導入,找出廠區高耗能、低能源使用效率的設備,作為節能的優先目標。「對企業來說,從省錢、節省營運成本角度來推動減碳,接受度會比較高。」舞雲智網協理黃淑儀表示。
其次是「製程改造」:透過源頭減量與廢棄物再利用,投入低碳、再生材料的開發,或導入低碳製程技術,降低生產過程產生的碳排。陳來助表示,「改善能源端效率,通常可以減碳5∼10%;但投入創新可以減碳20∼30%,例如換材料、製程、設備,這也是一間公司升級的開始。」
第三是「綠能投資」:國際大廠要求供應鏈擴大使用再生能源,已成為大趨勢。企業可透過採購綠電或建置再生能源設施,降低碳排量;部分企業還會自行申請電業執照,擴大再生能源投資,延伸新能源事業。舉例來說,面板大廠友達和遠傳電信都跨足太陽能電廠開發,各自成立子公司星耀能源和旭天能源,把綠能列入新事業的重要布局。
第四是「供應鏈合作」:由於供應鏈的碳排放也會牽涉到企業本身的碳排表現,因此企業可透過要求上下游供應鏈制定減碳目標,並給予技術輔導或資金等協助。
台積電就建立「供應鏈永續學院」,協助供應鏈做碳盤查,還特別針對高碳排的供應商要求制定減量目標;甚至為改善製程機台耗電的問題,攜手前耗電量6大設備商,合作開發節能機台。
第五是「服務創新」:在企業持續減碳自我升級的過程,最挑戰的在於商業模式創新,改變公司既有獲利模式,並獲得客戶的認同。如科技大廠蘋果(Apple)提供消費者自助維修服務,讓顧客可以使用原廠的零件與工具維修手機。
第六是「氣候行動倡議」: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中,設定2040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2050年再生能源發電超過60%,對企業來說,投入低碳轉型的動機更明確。趙家緯認為,「加速減碳行動,不再只是政府的事,企業更要扮演氣候領導者,積極形塑這些政策,擴大影響力。」
邁向低碳轉型,跨產業合作打團體戰
企業在低碳轉型的過程裡,不只為了符合法規要求,更要布局第二成長曲線,「過去企業投資多以快速獲利為考量,但這個觀念需要改變。」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服務發展負責人陳盈州表示,企業若要永續經營,透過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來思考,所謂風險分兩大類:第一種是實體風險,例如極端氣候事件對於企業供應鏈的破壞;第二個是轉型風險,如仰賴化石燃料的企業,需要花更多成本來研發新的清潔能源,「若企業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很可能會被淘汰。」
至於企業要如何避免低碳轉型失敗,陳盈州指出,首先資源要集中,先釐清公司的核心業務發展,能否符合未來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的需求;政府的輔助資源與配套措施也很重要,若政策推動太躁進也可能衝擊中小企業的生存,例如過去政府推動燃油機車禁售令,就曾引發機車產業反彈而夭折,「跑太快或跑太慢都不行,時間點很重要。」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