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下找出路 精緻戰略布局全球市場

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助力

少子化下找出路 精緻戰略布局全球市場


面對少子化挑戰以及年輕世代價值觀轉變,母嬰市場須因應環境變化調整策略,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助力臺灣業者共同謀尋生路,透過提升價值與品質策略,布局海內外市場。

文■湯欣曄 圖■陳素芳

當我們將目光放在近年的母嬰用品市場,或是與親子相關的產品時,「少子化」向來是一個很難繞過的議題,各國也紛紛制定政策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曾使產業近況雪上加霜,儘管疫情趨緩,但少子化仍未能看到盡頭,這是母嬰產業持續已久的生存之戰。然而,市場仍呈現樂觀趨勢,根據GlobeNewswire 2023 年3 月報告預測,全球母嬰用品市值已達2兆美元,預計2028 年將達2 兆3,700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約2.36%。

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持續改變市場,嬰幼兒產品市場將因需求增長。全球經濟擴張、城市化、中產階級增加、購買力提升等經濟因素仍將促使行業成長。回望臺灣,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臺灣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曲線於2020 年交叉,粗死亡率已高於粗出生率;2022 年出生數為13萬9,000 人、死亡數為20 萬7,000 人,自然減少6 萬8,000 人。這樣的趨勢,對母嬰用品產業而言,早已受到衝擊且停滯多年,但臺灣業者仍努力求生。

新任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戴朝榮,是早期進入越南市場的業者,公司主力生產販售嬰兒紙尿布等用品。2023 年5 月,戴朝榮受邀參加協會並當選理事長,希望以20 多年的國際經驗,與臺灣業者共同找出生路。從他的角度觀察臺灣的母嬰產業趨勢,暫時還未見樂觀,但仍能見到一點曙光,「少子化目前是無可逆轉,年輕世代價值觀轉變,除了大家常談的經濟因素,還有友好環境的缺乏。另外是現在新世代生得少,但相對重視更高的產品品質,更好的服務。」


▲臺灣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曲線於2020 年交叉,粗死亡率已高於粗出生率;2022 年出生數為13 萬9,000 人、死亡數為20 萬7,000 人, 自然減少6 萬8,000 人。圖 國家發展委員會

提升品質和價值 拓展產業發展

因此現在市面上的母嬰產品,雖成本提高,但更加重視品質,像是嬰兒食品的安全衛生和健康管控,用品設計的美學外觀兼具實用,重視國際認證和使用者體驗,並能持續升級。協會的使命是全面提升母嬰產業品質和價值,實現「雙值/質提升」,促使產業成長。「從事這個行業,沒有悲觀的權利。」戴朝榮表示,面對出生數可能降至10 萬以下的嚴重性,攻守兼備是須進一步思考的方向。於是展現人口紅利的東南亞地區,成為產業拓展的必然所在。例如越南的人口紅利,指的是每年170多萬新生兒,相當於臺灣10 倍的出生數,使人口年輕化,可謂母嬰產業的超級大藍海。

協會首要關注與華人文化相近、熟悉的選擇,比如說坐月子,在華人文化中,是大家相當熟悉的習俗文化,協會從這樣的基礎出發,再考慮到各國的差異,做出轉換調整,以「接地氣」符合當地的需求,就能將臺灣坐月子服務的模式推展出去。協會已在馬來西亞建立分會,主要聚焦當地30%的華人人口。以分會為據點,促進臺灣與有意拓展海外的廠商及當地業者的緊密合作。

越南華人雖然不多,但儒家文化影響深厚,因此有很多共通性,對於臺灣有高接受度。戴朝榮在當地經營多年,對市場深具信心,「你要去推展,可以在坐月子上調整飲食,或是漢方中藥的材料等。我覺得這裡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很多事情就是這樣,這個地方沒有開始,不代表沒有市場。」協會認為透過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並善用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工具如臉書和YouTube,便能快速讓當地人接受。

需求改變 科技與醫療成產業發展潛力

在時代變遷中,無論是臺灣因為生得少,或是東南亞因為人口與經濟皆成長的因素,新世代的父母傾向追求精緻化的坐月子服務及母嬰用品,比以前更看重安全和品質的穩定度。全球科技進步,臺灣母嬰產業從AI和雲端科技出發,推出可愛逗趣的攝影監測設備,兼有部分娛樂教育功能,又能儲存資料與設有警示提醒,可謂育兒好幫手;在網路上蒐集育兒資訊並非新鮮事,但能夠整合從母親備孕到產後坐月子的完整情報,以大數據做分析和整理的平臺,提供新世代父母輕鬆解答育兒問題、擺脫焦慮。

戴朝榮則看到更大面向的發展,也就是臺灣醫療與ICT 產業的整合潛力,因為臺灣本地一流人才皆齊聚於這兩種產業,透過兩者的結合,能夠讓我們在經濟上有更多提升,國際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大。目前臺灣一些大規模的電子業也開始重視跨領域的合作,在實體診斷和遠端看診上,導入先進AI 儀器設備,有望創造全新的醫療模式,這也是臺灣未來醫療院所的建設方向。在婦產科方面,懷孕婦女的產檢將更加仔細,醫療儀器的進步也能減少誤判,可早期掌握胎兒狀態,或是可能病症的治療方案。同時建立智慧化保存病歷數據,以及醫師診斷和治療的經驗,能夠進一步精準分析並建立資料庫。

戴朝榮看到願景,計畫在東南亞興建「智慧醫院」,考慮選址在越南和柬埔寨,規模是中型的國際醫院,並首推婦產門診。此戰略布局能服務臺商和當地居民,將MIT 的醫療技術推廣至海外。臺灣母嬰業者過往多布局內銷,如今須因應環境變化,走向國際市場。協會成立一年多,不僅要凝聚產業力量,更致力將臺灣產業鏈與國際對接。具體的行動包括由戴朝榮理事長帶領業者走訪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機構和院所,以及舉辦金孕獎,這項活動的目的在表彰並激勵業界的卓越表現。


▲金孕獎頒獎典禮現場,相關業者共襄盛舉,齊聚盛會。圖 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

金孕獎 希冀成為亞洲母嬰盛會與交流平臺

金孕獎經由專業、嚴謹的評選標準,每年為消費者選出值得褒揚的優秀代表性機構,成為產業發展的指標。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執行長李國寧是金孕獎的推手之一,他強調,「金孕獎的主要亮點,第一是國際化視野,我們不單單只是看臺灣市場。第二是希望鼓勵醫療照顧人員,他們在第一線對於婦幼的醫療照護非常辛苦。」透過頒獎典禮,協會同時舉辦相關論壇,像是2023 年邀請包括馬來西亞、柬埔寨和越南的企業主,和臺灣業者、學者專家一同參與不同主題的分享與討論,這些來賓也對臺灣的產品和服務有高度興趣,是一次成功的交流。

金孕獎實質上就是協會推動產業國際化的方式,希望能夠立足亞洲,每年舉行具指標性的盛會,目的是要促進這個行業更加活絡。未來金孕獎並非只在臺灣舉辦,協會已經計劃明年到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不只是頒獎,還要舉辦相關活動,甚至可能有展會;馬來西亞是東協國家之一,地理位置重要,若在這裡做出成績,就有機會吸引更多周遭鄰近的國家業者報名參與,擴大金孕獎影響力並創造商機。

戴朝榮主張產業應該團結,爭取政府的支持,並從產業中挑出比較有意願,也有一定實力的業者,一起組成「母嬰產業國家隊」,共同拓展外銷市場。透過金孕獎致力於建立亞洲母嬰業者交流平臺,計畫以東協為起點開始耕耘並設立分會,輸出臺灣的技術與服務,並擴展到日本、韓國和澳洲。李國寧也提到2023 年金孕獎增設的「醫療奉獻獎」與「教育奉獻獎」,代表對臺灣產業更多的鼓勵,「『醫療奉獻獎』是希望讓相關醫療照顧人員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敬意,同時也感謝他們在婦幼醫療領域的突出表現。『教育奉獻獎』則是我們發現,其實當父母的難度非常高,如何提高生育、提前做家庭教育等都是很重要的,因此這次的得主都是在親子家庭教育方面琢磨非常深、長期耕耘的學者專家。」


提出未來解方 共創母嬰友善環境

因此,如何提升「家庭幸福感」,是協會對於少子化所試圖提出的解方。李國寧認為,民間與政府都應該共同努力,營造出對於母嬰友善的大環境;特別是在母親的懷孕期間,以及產後育兒的長期照護上,若開設提供父母們持續進修的課程,一方面能夠累積更多教養觀念,而且夫妻一同學習,能凝聚並維護感情,另一方面政府或許也能以鼓勵的角度,在財務面上提供擁有新生兒的家庭優惠和福利。如此,未來新世代會更有意願建立新家庭,因為大環境能讓他們無後顧之憂,並進一步增加生育意願,才能真正擁有「家庭幸福感」。

鞏固母嬰產業成長的「家庭幸福感」核心,重塑國際市場的成長型態,是協會的願景,也是仍在耕耘的業者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鞏固母嬰產業成長的「家庭幸福感」核心,重塑國際市場的成長型態,是國際母嬰產業發展協會的願景,也是業者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2024/3月 第638期

本文摘錄自‎

少子化下找出路 精緻戰略布局全球市場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4/3月 第6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