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智慧城市關鍵報告》資源失衡城鄉差距擴大

連續4年進行的「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結果出爐,調查發現,智慧應用不論在施政或民眾使用上,都有明顯進步,但原本期待智慧手法可以翻轉城鄉差距,卻出現差距擴大的警訊。政府需要重新檢視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與適用性,與企業攜手合作、借力使力,才能發揮智慧城市的真正成效與精神。

當國內六都政府已經用數據分析,打造符合轄內需要的長照與醫護規畫時,非六都(除嘉義市)卻只能仰賴衛福部核撥的慢性病遠距照護專案補助,在遠距照護與長期照護的智慧化服務建置,至今仍明顯缺席。令人焦慮的是,從今年「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民眾版中卻清楚地顯示,對於「遠距照護」與「長照醫護」需求率最高者,就是非六都民眾。

不僅如此,八二三水災讓整個南部縣市幾乎全面淪陷,出身嘉義縣海線的台灣大車隊總經理特助王景弘痛心之餘在臉書上留言:「淹水的地方是我從小長大的老家,我覺得海口人不怕淹水⋯⋯,怕的是不知道要淹多久,跟當

下沒有預警機制。」相較之下,六都已大致完成監控部分地區水位、推播告知與即時因應處理等相關智慧災防建設。

課題智慧建設落差,城鄉拉大中⋯⋯

更不用說,領先組的台北市還在推動大型智慧建設,近一年陸續完成智慧台北車站、公宅智慧電網實證專案、三座垃圾焚化廠轉為太陽能智慧電廠;新北在建築資訊模型(BIM)著力甚深,台南開始在沙崙展開的大規模智慧能源場域試煉等。但根據「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政府版回函中,非六都在智慧建築與智慧能源的建置與推廣上,卻經常是掛零。

「智慧城市的城鄉差距,正在愈拉愈大!」由《財訊》、非凡電視台、山水民調與台灣智慧發展協會、台北市電腦公會共同合作、進入第四年的「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顧問群針對調查結果,提出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中,今年最值得關注的議題||智慧發展下的城鄉差距。

從內政部一七年七月所公布最新的人口數字調查顯示,台灣六都聚集的人口數已經攀升到總人口數的七○.八%,城鄉人口差距相當懸殊;而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推估,一八年到一九年間就會出現人口負成長的現象,但人口外流到都會區的現象並未停歇,其中嘉義縣、台東縣與澎湖的外流比率竟接近三成,中央與地方顯然都還沒準備好,要如何因應此城鄉差距快速擴大的複雜課題。

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建元指出,建置智慧城市的目的,原先是希望透過科技的導入,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但現在卻因為資源配置的不足與失衡,反而拉大了城鄉差距,個中原因十分值得探究。

「從南部北上,我太了解非六都人事職等差一大截,預算經費也嚴重不足,造成智慧城市建設的城鄉失衡⋯⋯」這是行政院長賴清德去年在《財訊》雜誌舉辦的「二○一七智慧城市新經濟力論壇」的開場白,明確地點出了推動了近十年的「智慧(國土)城市」,城鄉差距的關鍵在缺錢也缺人,更缺對城鄉差距有深刻體會的智慧國土規畫與政策。

偏鄉老弱婦孺必須仰賴大眾運輸工具,地方政府改善行的服務責無旁貸。
偏鄉醫療和交通都不便,山區居民為了看診,往往要花數小時等車。
缺錢非六都拚建設,銀彈不足停擺

根據二○一八年「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中,從各縣市政府自評的結果來看,非六都縣市政府在智慧城市預算上的短缺似乎已是普遍現象。六都以外的縣市政府在各個類目(除中央大力主導的智慧交通較上軌道外)對中央政府的需求上,幾乎就是「需要預算補助」。

曾任嘉義縣智慧城市與青年就業辦公室主任的王景弘就坦率地指出:「縣市政府的預算大都是放在能表現政績亮點的工商補助與促進就業項目,嚴重排擠其他的建設,智慧化投資應該是敬陪末座。」當時想以IT方案,試圖處理當地的長期照護、新住民與毒品危害防制等問題,也因經費有限未能成案。

參與國內智慧城鄉建設甚深的中華電信公司數據分公司協理梁冠雄也感慨地指出,非六都的地方縣市政府常因預算分配與中央補助款短少,中長期延續性的政策常因後續預算不足而停擺,這也使得資通訊廠商在成本考量下,僅能從預算就充裕的六都政府進行相關的智慧化建設試驗與推廣,造成城鄉差距愈拉愈大。

「中央補助款可用於初期的智慧化應用服務的建置,但縣市政府必須編列經常性預算支應系統後續的維運,這才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能否成功的關鍵。」遠傳電信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副總經理郭憲誌更進一步點出,縣市政府預算問題在智慧化建設推動上的痛點。
沒錢的確萬萬不能,但非六都政府相關人員對於智慧城市的認知與素質不一,也是造成城鄉差距的關鍵之一。

出身經濟部技術處的基隆市產發處處長林青海,也點出另一值得深思的問題,「縣市政府公務體系是與市民生活高度融合,大都嫻熟於工商登記等例行業務;中央卻是從大戰略大格局的角度在規畫地方建設的專案;撰寫專案計畫,申請嶄新的智慧化建設經費補助,中央要求的宏大論述、願景及理論,對他們而言,根本是天方夜譚。」

缺人例行工作忙翻,創新反成負擔

擔任《財訊》智慧城市大調查顧問的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直言,經常看到縣市政府的提案在大型審查會中,因為提案內容不周全,被中央級官員與學院老師們質疑;張善政曾建議他們對外求援來增加提案的通過率,但就連請人幫忙的錢,地方政府都出不起!

林青海談起剛從中央轉調地方時,「地方公務員大都埋首於縣內日常事務,編制員額也低,舉辦基隆地區特色產業的博覽會時,產發處下承辦的業務單位原有九人,在二個月內退休離職六人,只剩總務與會計等科目的人員,陷入瞬間空城無人可用的窘境。」他只好自己帶著新人扛起所有工作。

台東縣國際發展及計畫處處長余明勳也坦承,從企業進入公務機關工作,每推動一項創新的應用就好像傳道者,需向縣府各單位說明,甚至要做出原型讓大家看到實際的效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家也難過地提到:「 幾位企業家有意回饋家鄉捐贈資通訊設備,但得到回答卻是『不要找我麻煩』,讓人心都冷了;不過後來想想,整個縣府資訊科就二到三人的編制,且有例行工作要忙,創新反而成為負擔。」

部分較積極的縣市,想出「用人來連結中央」的辦法。例如基隆市長林右昌從中央政府徵調能手到基隆市政府,這群人比較能了解智慧化建設的規畫始末與理念,也懂得申請流程,「但中央、六都與非六都公務職級上的差異,讓許多人裹足不前。我自己是基隆人,實在是抱著回饋的心回來幫忙。」林青海坦言。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組長羅時麒則建議,地方政府應該轉個彎,可以善用當地的學校,例如當初金門縣政府若不會寫,就可以找當地的金門大學合作。
落差中央不懂地方,未能切中需求

除了沒錢、沒人,「就某種程度來說,智慧城市的應用是一個業者對政府(B2 G)的概念,政府出資主導業者參與的合作模式,但近年審查對於所謂的『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要求愈來愈高,這讓業者更為卻步,因為短中期內的建置與維運,營利機會很低;大家都必須先場域試煉,再求複製或輸出達到經濟規模,才有可能賺錢。」郭憲誌指出,這樣的制度對預算本就嚴重不足的非六都縣市政府而言,更為不利,也凸顯出中央對於地方運作生態的不了解。

梁冠雄也認為,「企業本就將本求利,非六都縣市經濟規模比較小,小型新創業者很難從B2 C業務獲得穩定的利潤,如果B2 G都不願意的話,不僅大家裹足不前,對於更需要時間與資源投資的前瞻性服務,恐怕是無法推展。」

張善政更認為,中央政府要有承擔的容許廠商在特定區域或特定應用擁有寡占的市場地位,且建立統一標準,讓廠商願意參與短中期無法營利的建設,這對智慧城市的城鄉應用發展非常重要,「讓業者有利可圖,大家都活得下去,偏鄉民眾的需求才能被滿足,這政府在設計標案時可以先規畫好,才能深入地方。」

機會調整資源配置,創造廠商商機

而對於身處人口外流最嚴重、也有離島需要關照的台東而言,中央以統一標準要求城鄉智慧化建設的自償率與獲利模式,更是不可承受之重。余明勳形容,台東的人口規模對廠商而言是不具經濟效益的,但每個專案的申請要求卻是一致的,廠商自然無意參與台東的智慧化建設,且即使有中央的補助,要達到專案設定的獲利目標或自償率都很難,「是不是可以對不同城鄉的標準是因狀況而異的呢?」

進入第四年的「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城鄉差距並沒有隨著政府推動智慧城市而縮小,反而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呈現出強者恆強的趨勢;從政府版的自評,再對照民眾版的調查,除了凸顯出六都與非六都政府的建置進度差距,也發現不同地區與跨世代民眾的需求各自不同,不僅值得政府單位作為優先配置資源的參考,其中也蘊藏著巨大商機,值得廠商開發投入。

彰化基督教醫院導入新科技,致力打造一座智慧醫院。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563期

本文摘錄自‎

資源失衡城鄉差距擴大

《財訊》

2018/9月號第5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