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蛋、剩蛋交替上演 對業界、消費者都沒好處 這回蛋價跌破成本價,是主管機關面對問題時,只顧著解決眼前困境,用小利弭平紛爭,卻沒有解決制度沉痾,才讓缺蛋、剩蛋交替重演,至今未能平衡。 蛋價暴起暴落,對誰都沒有好處。對業界,這門難以持續獲利的生意,恐引發退場潮,供貨更不穩定;對消費者,雞蛋是最平價的蛋白質,蛋價更可能牽動其他物價,影響廣泛。 除了產業前景,身為消費者的你,可能也想知道,為什麼產地蛋價直直落,掏錢包時,卻感受不到折價力道? 先看餐飲業,許多大型連鎖餐飲集團為了能穩定控制成本,是固定價採購,意指報價是依原物料價格調整,不受蛋價浮動影響。 另一方面,中小型餐飲業者則把蛋價當作風險控管的一環。一名供應餐飲業客戶的雞蛋大廠高層分析,近年電價、人力成本持續上漲,「業者很難每次都反映成本,蛋價的漲跌空間就是截長補短的機會。」 在超商、超市等零售通路,雞蛋分成冷藏跟常溫,大部分常溫蛋價格都跟著市場,因此,近期常溫蛋價已回落到常態,約四十到四十五元,甚至出現買兩盒更便宜、加購優惠。 「低蛋價不會是短期現象」 老治標不治本,產業韌性差 另一種是冷藏蛋,由於冷鏈成本高,原本就是固定價合約,不隨蛋價調整。 難得一遇、夢回十年前的低蛋價,會持續到何時? 「這些雞都是新的,一隻雞可以養兩年,(低蛋價)不會是短期現象,」前述大廠高層認為,治本之道是減少新雞投入,才能有感減產。 陳志維則盼望,低蛋價促使雞農權衡,進而調整,「現在農民是賣一顆賠一顆,如果大家都開始降,整體量就能符合消費需求。」 但,農業部何不趁這時大刀闊斧改革?例如,過去受到部分反彈而卡關的洗選制,能建立資訊透明的產銷制度。如果總是只想解決眼前狀況,治標不治本,缺蛋、塞蛋循環就不可能結束。 這次的過剩風波,始於農業部擔心缺蛋,在源頭把關失當,放行過量種雞。但人禍背後,也凸顯台灣蛋雞產業韌性不足,許多雞農的防疫能力還停留在上個世代,而蛋量過多時,產業也缺乏加工等去化能力。若有人能正視警訊、升級競爭力,就可能成為新贏家。
賣一顆賠一顆,竟盼禽流感解套 揭雞蛋供需失衡荒謬真相
文/游羽棠 攝影/陳宗怡
時序入秋,一波波東北季風吹進台灣,氣溫陡降、眾人攏緊外套,迎來全台數千名蛋農等待已久的時刻——候鳥即將帶著禽流感病毒抵台。
明明最該擔心禽流感的蛋農們,為什麼反而期待它出現?這背後,是台灣病態的雞蛋產銷制度。
你可能還記憶猶新, 二○二二、二三年的農曆年前後,台灣兩度因為嚴重禽流感導致缺蛋,供不應求下,每斤雞蛋零售價飆破百元。但如今卻急轉直下,台灣每天產出一百萬顆過剩雞蛋, 導致產地價跌到四年來最低點, 每斤只剩二十一.五元,約去年同期的一半。
農業部畜牧司家禽科科長陳志維直言,「農民在這價格沒辦法賺錢,生產成本都超過(售價)了。」
賣一顆、賠一顆,是整個雞蛋產業的難題。雞農投入人力與飼料,盤商派車收蛋,賣不掉的蛋還得負擔冷藏成本冰存。這些投入,在供過於求下,都是有去無回。
然而,明知價格崩盤,蛋農與蛋商卻不想主動減產,反而盼著「靠天吃飯」。
「禽流感是調節(蛋價)手段,」一名擁有多座牧場的資深蛋農著急的說,「現在超養,如果再沒有禽流感,一斤可能會跌到十五塊,大家賠死了!」
依往例,禽流感一來,蛋量會減少一到三成,不只能立即紓解壓力,還能獲得超額利潤。蛋商寧可任由冰庫裡的雞蛋越堆越多,鮮度漸失,也不願提早丟棄,就是想賭一把——假如發生天災,同業減產,手頭有庫存就能大賺一筆。
政府拉高進口種雞抑制蛋價
雞農又捨不得淘汰釀失衡
為什麼短短一年,雞蛋就從供不應求轉為供過於求?
二○二一年中,本土疫情爆發,三級警戒下,餐飲業蕭條,各級學校數度停課,雞蛋連好幾個月銷售不佳;但同時間,飼料價揚,雞農們權衡下,淘汰雞隻,以免養越多、賠越多。
二二年初,台灣卻發生嚴重禽流感,雞隻死亡率比往年更高,每天缺一百二十萬顆蛋,即使新養雞隻,仍須六個月育成,供應不及,雞蛋價格開始上升。
民怨四起,政府當時開啟一連串政策抑制蛋價。面對缺蛋,農業部先要求雞農讓老母雞延役,但,過了黃金生育期的老母雞,產蛋率只有五成,遠低於平均的七到八成,生產成本高,產量卻沒明顯提升。接著設立專案,從泰國、巴西等地進口七百萬顆雞蛋,總算暫時滿足需求。
由於台灣有超過兩千個蛋雞農場,生產地點分散,就連同業公會、中華民國養雞協會都難掌握各戶飼養數量、產蛋率,農業部只能透過控制種雞數量,推估後端產量,衍生應變手段。囿於產銷失衡,蛋價陡升,批評輿論越演越烈,農業部為止血,一口氣把進口種雞量拉高約三成,雖確保供應,但,業界也預警,供過於求,蛋價會崩盤。
果然,僅治標的決策、加上雞農「捨不得」的心態,促成一連串產銷失衡結果。二○二三年十月起,老母雞與新母雞同步生蛋,產量開始過剩,蛋價總算回到往年均價,跌勢卻止不住。
「那時政府擔心冬天會有禽流感,還繼續進口巴西蛋,」一名資深業界人士回憶,卻沒想到年底禽流感不嚴重,母雞產蛋率高,因而每天多出百萬顆雞蛋。
二四年初,民間先開始淘汰老母雞,成效卻不彰。原來,淘汰蛋雞, 循例送往鹽水雞攤,但那時候淘汰量太大, 收購價創新低, 部分雞農不願淘汰, 剩蛋越來越多。
直到七月農業部撥預算獎勵,一個月就淘汰一百八十萬隻雞,小有成效,幫助雞蛋產地價重新站上每斤三十一元。「老母雞去化的效果很不錯,」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蛋雞課課長王榮生分析, 台灣是淺碟市場,「產量差三%, 就會影響蛋價。」
但,之前過度引進的種雞緊接著投入市場,這批主力新母雞,正值黃金生育時期,即使政府呼籲自主減產,蛋農也很難放棄。九月蛋價連三降,跌至近四年低點。
「雞蛋價格的彈性係數非常低,不管價格高低,消費者買的量都差不多,」大武山牧場營運長魏毓恆解釋。
再加上,相比雞肉、豬肉能冷凍存放一年,雞蛋頂多冷藏十天,鮮度就會下滑。魏毓恆現在更擔心,「若有人乘機拋售(保存)不好的蛋,消費者踩雷一次,可能就一陣子不買,(塞蛋)狀況會越來越嚴重。」
缺蛋、剩蛋交替上演 對業界、消費者都沒好處 這回蛋價跌破成本價,是主管機關面對問題時,只顧著解決眼前困境,用小利弭平紛爭,卻沒有解決制度沉痾,才讓缺蛋、剩蛋交替重演,至今未能平衡。 蛋價暴起暴落,對誰都沒有好處。對業界,這門難以持續獲利的生意,恐引發退場潮,供貨更不穩定;對消費者,雞蛋是最平價的蛋白質,蛋價更可能牽動其他物價,影響廣泛。 除了產業前景,身為消費者的你,可能也想知道,為什麼產地蛋價直直落,掏錢包時,卻感受不到折價力道? 先看餐飲業,許多大型連鎖餐飲集團為了能穩定控制成本,是固定價採購,意指報價是依原物料價格調整,不受蛋價浮動影響。 另一方面,中小型餐飲業者則把蛋價當作風險控管的一環。一名供應餐飲業客戶的雞蛋大廠高層分析,近年電價、人力成本持續上漲,「業者很難每次都反映成本,蛋價的漲跌空間就是截長補短的機會。」 在超商、超市等零售通路,雞蛋分成冷藏跟常溫,大部分常溫蛋價格都跟著市場,因此,近期常溫蛋價已回落到常態,約四十到四十五元,甚至出現買兩盒更便宜、加購優惠。 「低蛋價不會是短期現象」 老治標不治本,產業韌性差 另一種是冷藏蛋,由於冷鏈成本高,原本就是固定價合約,不隨蛋價調整。 難得一遇、夢回十年前的低蛋價,會持續到何時? 「這些雞都是新的,一隻雞可以養兩年,(低蛋價)不會是短期現象,」前述大廠高層認為,治本之道是減少新雞投入,才能有感減產。 陳志維則盼望,低蛋價促使雞農權衡,進而調整,「現在農民是賣一顆賠一顆,如果大家都開始降,整體量就能符合消費需求。」 但,農業部何不趁這時大刀闊斧改革?例如,過去受到部分反彈而卡關的洗選制,能建立資訊透明的產銷制度。如果總是只想解決眼前狀況,治標不治本,缺蛋、塞蛋循環就不可能結束。 這次的過剩風波,始於農業部擔心缺蛋,在源頭把關失當,放行過量種雞。但人禍背後,也凸顯台灣蛋雞產業韌性不足,許多雞農的防疫能力還停留在上個世代,而蛋量過多時,產業也缺乏加工等去化能力。若有人能正視警訊、升級競爭力,就可能成為新贏家。
缺蛋、剩蛋交替上演 對業界、消費者都沒好處 這回蛋價跌破成本價,是主管機關面對問題時,只顧著解決眼前困境,用小利弭平紛爭,卻沒有解決制度沉痾,才讓缺蛋、剩蛋交替重演,至今未能平衡。 蛋價暴起暴落,對誰都沒有好處。對業界,這門難以持續獲利的生意,恐引發退場潮,供貨更不穩定;對消費者,雞蛋是最平價的蛋白質,蛋價更可能牽動其他物價,影響廣泛。 除了產業前景,身為消費者的你,可能也想知道,為什麼產地蛋價直直落,掏錢包時,卻感受不到折價力道? 先看餐飲業,許多大型連鎖餐飲集團為了能穩定控制成本,是固定價採購,意指報價是依原物料價格調整,不受蛋價浮動影響。 另一方面,中小型餐飲業者則把蛋價當作風險控管的一環。一名供應餐飲業客戶的雞蛋大廠高層分析,近年電價、人力成本持續上漲,「業者很難每次都反映成本,蛋價的漲跌空間就是截長補短的機會。」 在超商、超市等零售通路,雞蛋分成冷藏跟常溫,大部分常溫蛋價格都跟著市場,因此,近期常溫蛋價已回落到常態,約四十到四十五元,甚至出現買兩盒更便宜、加購優惠。 「低蛋價不會是短期現象」 老治標不治本,產業韌性差 另一種是冷藏蛋,由於冷鏈成本高,原本就是固定價合約,不隨蛋價調整。 難得一遇、夢回十年前的低蛋價,會持續到何時? 「這些雞都是新的,一隻雞可以養兩年,(低蛋價)不會是短期現象,」前述大廠高層認為,治本之道是減少新雞投入,才能有感減產。 陳志維則盼望,低蛋價促使雞農權衡,進而調整,「現在農民是賣一顆賠一顆,如果大家都開始降,整體量就能符合消費需求。」 但,農業部何不趁這時大刀闊斧改革?例如,過去受到部分反彈而卡關的洗選制,能建立資訊透明的產銷制度。如果總是只想解決眼前狀況,治標不治本,缺蛋、塞蛋循環就不可能結束。 這次的過剩風波,始於農業部擔心缺蛋,在源頭把關失當,放行過量種雞。但人禍背後,也凸顯台灣蛋雞產業韌性不足,許多雞農的防疫能力還停留在上個世代,而蛋量過多時,產業也缺乏加工等去化能力。若有人能正視警訊、升級競爭力,就可能成為新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