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對勁就吃藥的時代過去了!《劉博仁不藏私的功能醫學新王道》

劉博仁不藏私的功能醫學新王道

一不對勁就吃藥的時代過去了!

從功能醫學的營養攝取、護腸顧本、做好排毒、多活動、增強免疫力做起,

人人都可以成功逆轉小病痛、身體功能自癒。

腸道是第二個大腦


不要懷疑,你的腸道就等於你的第二個大腦,它是會思考的,而且是獨立的。

有位音樂系學生,主修薩克斯風,每當要面臨考試或是表演時,他就腹痛如絞,苦不堪言,可是一表演完畢或是考完試6到8小時後,這個症狀就逐漸緩解。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這其實就是腸子神經感受到壓力,因而產生的腸道壓力症候群。

當你吃進食物時,消化液從胃、膽囊、胰臟紛紛注入胃腸腔內幫助消化吸收,而胃及腸子的平滑肌開始收縮,以幫助食物前進,這叫做「蠕動」,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這些腸道活動並不受大腦或是脊髓的控制,而是由數十億個分佈在食道到大腸的神經元所獨立掌控,這神經系統被稱為「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研究這生理活動的著名美國腸胃專家麥可・格爾森(Michael D. Gershon)還因此出版了暢銷作品《第二大腦》(The Second Brain)來描述這些腸神經特質。


當壓力來臨時,腸子內的神經系統會因此停擺所有消化工作,當這罷工持續時,你就會感到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一定受到影響,更麻煩的是,胃以及腸子的蠕動轉變成痙攣性收縮,你就會感到胃痛,有時還會痛到想嘔吐。相反的,「心寬體胖」則是因為身處太平盛世,幾乎沒有壓力,甚至是相當快樂,所以腸神經系統運作相當順暢,消化吸收非常順利,自然身體就比較豐腴。

有意思的是,腸神經元也會分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最有名的就是血清素,腸神經元會透過不同方法與大腦相互溝通,像是迷走神經、多巴胺、腦內啡、催產素、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等,因此「腸—腦連結」(gut-brain connection)就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簡單說,情緒會影響腸胃功能,腸胃神經功能失調也會影響情緒,無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我若是用「唇亡齒寒」來比喻腸和腦的關聯一點也不為過。因此,如果長期腸胃不適,當排除腫瘤、感染等因素之後,不要只是猛吃胃藥,而是要恢復身心平衡狀態,透過靜坐、冥想、氣功、太極拳、瑜珈、補充益生菌、修補腸漏等等,來達到腸腦平衡。

腸漏症


我記得2011年演講時提到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幾乎沒有人聽過這名詞,現在只要是看看暢銷排行榜上許多暢銷書都在談論腸漏症,代表這已經是顯學了!

腸黏膜可以算是體內的皮膚,具有屏障功能,如果將整條消化道黏膜展開可以達到300平方公尺的面積,這比一座單打主場網球場面積(260平方公尺)還大。在正常情況下,腸細胞之間必須是緊密接合(tight junction),不容許任何消化不全的大分子或是毒素穿越雷池一步。

大多數的營養物質及水份是通過並進入上皮細胞內,然後再由溶酶體分解成更小的胜肽,最後進入血液及淋巴液當中,這是跨細胞途徑(transcellular pathway)。問題是如果這腸黏膜屏障因為某些因素,刺激細胞上的解連蛋白(zonulin),此時好比一聲「芝麻開門」,造成細胞之間粘連鬆開,發生漏隙,使得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質類)、毒素、病菌直搗黃龍,竄入血液或是淋巴液中,那腸漏症就產生了。

這些原本不該出現在血液當中的分子或是病菌,會誘導身體的免疫系統展開反擊,結果可能是急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神經血管水腫、氣喘),或是其他慢性免疫反應,例如慢性疲勞症候群、皮膚濕疹、頭痛、關節痠痛、肌膜炎、腸躁症、一型或是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乳糜瀉、發炎性大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多發性硬化症、自閉症等。

造成腸漏症的原因有許多可能,大致如下:

  • 腸內菌相失衡:當腸內壞菌過多時,會產生許多內毒素,改變了腸黏膜通透性,透過肝腸循環增加肝臟負擔。
  • 過敏食物:例如小麥麥麩、牛奶、蛋白、蝦子、芒果、奇異果等,都有可能造成腸漏症。
  • 消化酵素不足:吃東西過快、暴飲暴食、胰臟功能不足、胃切除後、膽囊切除手術後,都有可能引起腸漏。
  • 藥物:西藥如抗生素、消炎藥、類固醇、化療藥物或是不明中草藥,也會破壞腸黏膜屏障,導致腸漏。
  • 精製加工低纖維飲食:精製、高油脂、高糖、高鹽以及食品添加物,都是破壞腸道菌相的殺手,引起腸漏。
  • 壓力:壓力會增加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RH釋放,刺激解連蛋白,造成腸漏。
  • 感染:包括寄生蟲、念珠菌慢性感染,也會引起腸漏症。
  • 酗酒:過多酒精,也會破壞腸黏膜完整性,引起腸漏。

 

若要抗衰老,腸道先不老


這已經是我在診間衛教的口號了:「若要抗衰老,腸道先不老!」因為腸道功能的正常與全身細胞功能的平衡有相當大的關聯。腸道的不適包括腹脹、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胃酸逆流、排便習慣改變等等,此處先不談急性腸胃毛病,但是慢性腸胃不適久了,身體及心理肯定會出事的。

腸道要不衰老,腸道菌相一定要好,有腸漏症一定要改善。要如何判斷有無腸漏症呢?最準確的方法就是進行小腸內視鏡,然後取黏膜做切片檢查,這當然是侵入性且比較不可行的,而功能醫學醫師可以提供小腸滲透壓的尿液檢測法,或是檢驗糞便的解連蛋白,或是檢測尿液中的有機酸代謝物也是一種方法,因為腸道菌相失衡加上肝臟負擔增加,會造成一些有機酸的代謝失衡,這些有機酸包括苯甲酸(benzoate)、馬尿酸(hippurate)、苯乙酸(phenylacetate)、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ate)、吲哚乙酸(3-indoleacetate)、丙三羧酸(tricarballylate)、阿拉伯糖醇(D-arabinitol)、檸檬酸(Citramate)、酒石酸(Tartarate)等。如果患者願意配合,甚至可以直接檢測糞便內的細菌分佈,來判斷腸道菌相是否平衡。

除此之外,「別人的美食可能是你的毒藥」,此話怎講?你知道,有人吃到蝦子馬上起疹子,或是更嚴重的是吃到花生,呼吸道立即痙攣,臉色發黑,這是由一種免疫球蛋白IgE暴增導致的立即性過敏反應。但是有更多的是慢性過敏反應,這是由另一種免疫球蛋白IgG失衡暴衝所導致的,例如有人對牛奶、麥麩慢性過敏,這也會導致腸漏加劇,腸道菌相失衡,這時除了自己做詳細的飲食日記之外,醫師也可以檢驗患者的慢性食物不耐檢驗,IgG 當中尤其是第四型,也就是IgG4,更能反應食物慢性不耐的結果。讀者如果在檢驗慢性反應時,不妨和醫師討論。

護腸固本大訣竅


功能醫學醫師不會一直要你吃胃藥,因為那不是治本之法,我建議讀者要以「5R」來保護腸胃,其重點如下:

  • 移除(Remove): 就是要去除掉過敏及加工食物,其他如腸道細菌、真菌、念珠菌感染也應該找出,以避免繼續毒害腸道。
  • 補充(Replace):補充包括植物酵素或是不足的胃酸,酵素可以消化食物,進而分解至最小單位,像是胺基酸、小胜肽、脂肪酸、單醣、雙醣,尤其是許多食物過敏原或是蛋白質,酵素可以將它分解成較無過敏的小胜肽或是胺基酸,降低過敏發炎機會。其中胃酸不足可以用少量檸檬溶液來改善。
  • 種植(Re-inoculate):補充大量益生菌,以增加腸道益菌,減少腸道害菌,並藉此調整腸道淋巴組織免疫功能,平衡腸道菌相。益生菌中應添加菊糖(inulin)或果寡糖這類「益菌原」或是「益菌生」(prebiotics),如此可以幫助益生菌的生長,提供更全方位的腸道保健,我建議每日應攝取20~25公克纖維質。
  • 修復(Repair):補充甘草蘆薈麩醯胺酸粉、抗發炎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鋅、維生素B群、硒等以幫助修復腸道破損區域。
  • 保持(Retain):持續以低刺激、高纖維、低糖、適量蛋白質、健康油脂的飲食來幫助修復後的腸道黏膜保健,並保持心情放鬆,以利腸漏的修復。


除此之外,我建議晨起一杯300 到400 cc溫開水,養成每日上大號的習慣,排便後以溫水沖洗肛門處。每天一杯黑咖啡可以,但是白開水要到達 2000 cc以上,每天兩份水果(約兩個拳頭大小,以蘋果、奇異果、火龍果、橘子、木瓜、鳳梨等這類水果為優),煮熟蔬菜五至七份(約二碗半至三半碗的量),吃飯盡量挑糙米飯或是五穀米。

喝水尤其重要,即使沒有口渴感覺,也要養成喝水習慣,小朋友也必須注意,讀者還記得我之前提到的兒童喝水「100、50、20」法則,也就是10公斤內每公斤100 cc,第二個10公斤每公斤50 cc,超過20公斤以上每公斤20 cc。如果有胃酸食道逆流或是消化不良,請掌握「飯水分離」原則,也就是在吃飯前半小時以及吃飯後一小時內不要喝水,以利足夠胃酸及消化液消化食物。

每日睡前靜坐10分鐘,練習腹式呼吸,幫助平衡腸道自律神經,還記得我說過「腸道是第二個腦」,放鬆之後,腸道自然不易老。

最後要記得,細嚼慢嚥相當重要,用心咀嚼食物,吃飯八分飽,足夠的咀嚼可以減輕胃腸的負擔,吃飯不要趕,不說太多話,不滑手機,用心感受食物原味,感恩食物帶給我們力量,相信如此腸胃功能恢復之後會帶給你一身輕盈。

劉博仁不藏私的功能醫學新王道
劉博仁不藏私的功能醫學新王道

本文摘錄自‎

劉博仁不藏私的功能醫學新王道

劉博仁

由 天下生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