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堅強?什麼是軟弱?


所謂軟弱,就是容易被情緒波動影響


現在經常會聽到人說「我希望自己的心態,能變得更堅強」,代表心理、精神狀態的「心態(mental)」這個名詞,已經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而且經常被掛在嘴邊。

最近,就連小學生也想知道:「請告訴我,該怎麼讓心態變堅強?」

不是父母幫小孩問,而是小學生自己想知道的。

煩惱或壓力會讓身心失去平衡,因而無法上學或上班的人也與日俱增,該怎麼照顧「心靈健康(mental health)」已經變成重大的社會問題。

我認為,現在是個非常考驗如何調整心態、獲得強大精神力的時代。

在討論「堅強的心」之前,請先思考什麼是軟弱。

「心靈軟弱」,是指心的哪裡軟弱呢?

你認為自己什麼時候會心靈脆弱、意志軟弱呢?

舉例來說:

• 選班長或學生會長的時候,其實想自告奮勇「我想當」,卻又在意周圍的眼光,不敢舉手報名……。

• 被老師罵、被朋友批評的時候,很容易受傷,而且一直耿耿於懷,始終無法振作起來……。

• 明明打定主意「今天一定要好好準備考試」卻完全無法集中精神,拿起手機想「稍微轉換一下心情」,結果不是看影片就是玩遊戲到忘了時間,根本沒有念書……。

• 認真練習運動或音樂,雖然變得很厲害,可是一到了比賽或真正要上場的時候,就因為緊張而犯錯,關鍵時刻無法展現實力……。

懦弱沒勇氣、太敏感脆弱、意志力薄弱、抗壓性很差……以上確實都是會讓人感覺到心靈不夠堅強的情況。

除此之外,「沒有毅力,只有三分鐘熱度,一下子就放棄」、「很容易受到周圍的意見或想法影響,沒有自我」、「腦海中只有消極的(負面的)念頭」、「很容易生氣……」等等,或許也是讓人感到脆弱的地方。

剛才所舉的例子雖然本質上稍有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那就是「被當時的心情所影響了」。

被那一瞬間湧現心頭的情緒波動給吞沒,心也被擾亂,無法往「希望自己能變成這樣」的方向前進。

內心軟弱,代表控制情緒波動的能力不太好。

不要感情用事


情緒本來就會有動搖,有高低起伏的時候,這是每個人都一樣的。情緒並不是自己刻意創造出來的東西,而是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大腦產生的反應,並不是會主動出現在心裡、而是「被挑起」的東西。

大家早上起床,洗臉的時候會看著鏡子吧?如果髮型很好看,光是這樣就能有好心情吧!反之,如果頂著一頭睡得亂七八糟的頭髮,心情就會悶悶不樂。並不是你故意要把頭髮睡得亂七八糟,而是因為睡著的姿勢不知不覺形成,所以亂翹的頭髮也是「來自外界,出乎預料的刺激」。

不過,亂翹的頭髮並不會造成太大的打擊,頂多就是「有點憂鬱」。只要把頭髮梳整齊,聽著喜歡的音樂去上學,心情就能漸漸變好。因為喜歡的音樂能帶來舒服的刺激,讓心情變好。

就在這個時候,手機收到訊息。「什麼事?」仔細一看,心情又產生變化了。如果是好事、開心的事,心情就會變好;如果是不好的事,則會生氣、傷心、苦惱。

感情來自於發生的事件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自己刻意「想這樣」的結果。

根據腦神經專科醫生的說法,感情就像「飼養著不理會飼主的話、自顧自地行動的動物」。受到我行我素的動物影響,無法控制、為此惶惶不可終日,就是被感情牽制的狀態。一旦被感情牽制住,「自己想這樣」的態度就會動搖,因為受到心情或感情的刺激變來變去,沒有所謂的一貫性或連續性。

自己的存在將受到威脅,內心失去平靜,這麼一來就會陷入煩惱及矛盾,感到疲憊。

有些人的情緒波動很劇烈,說的話、做的事皆隨當時的心情變來變去,經常發生「你上次明明不是這麼說的,為什麼改變心意了?」的情況。因為行動全憑心情,沒有一貫性或連續性。這種人很難相處,和他們在一起會疲於奔命,這就像是被感情牽制的狀態。

大家是不是認為,心情是以感情的波動為主?這個誤會可大了,千萬不能感情用事。

從「知、情、意」的平衡來思考


那麼,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這裡有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只要從「知、情、意」的平衡,也就是從「知性、情感、意志」這三點來思考就行了。

知(知性、理性) =思考的心

面對某種刺激,最先產生反應、湧上心頭的莫過於情緒,但是以知識及理性為基礎,思考「該怎麼做才好」的心,就是「知」。

試圖了解事物,循序漸進地思考、判斷正不正確等思考的心,就是「知」扮演的角色;控制感情的冷靜判斷力,則是「知」的任務。

情(情感、情緒) =感受的心

讓自己有所發現,迅速地感覺到變化及差異等等。如果是性格容易失控,一下子就激動起來的人,必須學會控制;不夠敏感的話很傷腦筋,但太敏感的話很辛苦,不過,若是感知力太遲鈍,也是造成風險或麻煩的原因。

意(意志、意欲) =改變現實的心

整理、統合「情」與「知」後,進行判斷、發起行動的基礎是「意」,也就是意志及意欲、勇氣。即使冷靜地做出正確的決定,決定「要這麼做」,但如果不去實踐,「意」也不算正確地執行到底;「意」,是改變現實的心理機制。

將「思考的心、感受的心、改變現實的心」合在一起,加以調和,就能因應各種狀況並且維持住「自我」。

當「知、情、意」三位一體,保持絕佳的平衡,就能讓心安定下來。

失去平衡的心,會發生什麼事?


舉例來說,原本打算專心念書,但一開始玩手機就完全忘了這件事的話,腦子裡會發生什麼事呢?

腦中掌管感性的是邊緣系統、掌管理性的是大腦新皮質,兩者構成「額葉」。感性的腦基於本能,會比用來思考、掌管理性的腦更快做出反應。感性的腦比起痛苦,更想感受到輕鬆、快樂的事。

受到這種感性的誘惑驅使,就會拿起手機,心裡想著「只玩一下下」。因為看影片、上社群網站、玩遊戲比讀書快樂得多,即使內心產生「該停止了……」的心情,也會因為更能感受到快樂而無法停止。

明明只打算休息一下,回過神來已經過了兩個小時,就是因為感性的腦完全占上風,陷入「現在應該要讀書」的理智心聲及認為「今天一定要準備考試」的意志力都無法運作的狀態。

失控的「情」,會讓「知、意」也失去控制。

「知、情、意」的平衡,通常會是情感占優勢,但有時候也會發生「知」占上風而導致「情」不足的情況。「那個人說的話很有條理、也很有道理,但似乎不太懂別人的心情。」這種人的「情」比較軟弱,感受性比較遲鈍,不是那麼敏銳。

關於「別人這時候會怎麼想呢?」的想像力不足,因此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或狀況來思考;而且自己不會感情用事,永遠都很冷靜,所以很想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我的判斷很正確,才不會錯」。雖然很優秀,但缺乏領導才能的人就是如此。

也有人雖然能從知性或理性的角度來想事情,感情很豐沛,也很體貼入微,偏偏少了點行動力。為了實踐內心的想法,必須具備不畏懼挑戰的心情、面對困難也能勇敢克服的心情。如果沒有這種意欲或勇氣,就表示「意」太軟弱,這也是心靈失去平衡的狀態。

如果想調整心態,重點在於意識到「知、情、意」的平衡。了解現在的自己缺少什麼,改變思考的偏好和每天的習慣、行動,進行調整。

相機的腳架、作畫時的畫架、演奏音樂的譜架……等,需要穩定的東西幾乎都以三隻腳來取得平衡,三點支撐是讓物品保持穩定的基礎。

為了讓心靈保持穩定,最好讓這三大支柱取得平衡。

身體對應心靈的檢查重點


為了意識到知、情、意,有個最容易理解的檢查重點。

「知、情、意」是西方的思維模式,但東方思想也有與其對應的思維模式「智、仁、勇」。東西方的思考模式差很多,但是在「以人類的心為主軸」這點上,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我在研究身體文化2時,接觸到奠基於瑜伽之上的「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思考模式,發現丹田的三個重點與「智、仁、勇」相連,也與「知、情、意」相通。

請伸出自己的慣用手,用掌心碰一下額頭,這就是「知」,也就是額葉。邊說出「知」這個字,邊把手貼在額頭上:「自己現在能運用知識及判斷力,冷靜地思考嗎?」其次,說出「情」這個字,把手放在胸口、心臟的地方:「自己現在能做出有情有意的舉止嗎?充滿真心嗎?」

然後再說出「意」這個字,把手貼在肚臍下方、小腹的位置:「自己現在能基於勇氣行動嗎?」肚臍下方是東方所指「臍下丹田(下丹田)」的位置。日本人從以前就認為,正確地對這裡用力的話,就能產生勇氣、意志力。

一邊說出「知情意」,一邊碰、碰、碰地拍打這些地方,讓意識集中。把手放上去的同時,還能讓心情冷靜下來。像這樣回頭檢視自己,就能精準地區分「知、情、意」三者之間的差別,更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欠缺什麼。

非常簡單,請一定要試試看。


「經驗」會使心靈成長


人類剛出生時,大腦只會處理本能的、生理上的問題,因此,小嬰兒肚子餓了會哭、尿布濕了也會哭。還不會說話,也沒有思考能力的小嬰兒,若感覺到恐懼或不愉快的事,只會以哭泣的方式表達。

掌管心情快樂與否的腦,是我們從小嬰兒時期就開始發揮作用的本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類以外的動物也有的本能。

另外,額葉的前額葉皮質是用來控制產生於邊緣系統的感情,這裡也是人類特別發達的部位。每個人都有這個功能,但這個功能可以發揮到什麼程度,則依個人在成長階段有過什麼樣的經驗、學習到多少而有所差異。

大家還記得吧?從小,大人就教我們各式各樣要忍耐的事:

「即使想要,也不能拿其他小朋友的東西。」

「不能自己一個人獨享,要跟其他人輪流玩。」

「要做完功能才能玩遊戲。」

「不可以在公車/捷運上跑來跑去、要讓座給老人家/有需要的人。」……諸如此類。教我們不能單方面只考慮到自己的情緒,也要抑制衝動。

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之間會頻繁地交換訊息,藉此活化調節感情的迴路。然而,這不只是嚴格的要求,當我們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就能得到好的結果,從中得到快感,這麼一來就能活化上述的迴路。

能否控制感情,是判斷一個人成熟的標準。

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各式各樣的經驗,進而強化「控制感情的迴路」。


「情」是大腦屬於本能的部分,而「知、意」是必須靠後天的學習才能讓這三者在運作上取得平衡。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在「知、情、意」上取得平衡,就像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擁有堅強的心或堅強的意志。

心態,是由「經驗」累積、培養而成。

《綠野仙蹤》這本書,故事內容是描寫主角桃樂絲與旅途中認識的伙伴一起冒險的故事。

一開始,與桃樂絲成為伙伴的人都有各自想追求的目標。稻草人想得到可以靠自己思考的頭腦,希望得到「想知道什麼、思考什麼的聰明才智」,也就是「知」和「思考的心」;錫樵夫想得到能對事物有所感的心,他追求的是「情」與「感受的心」。

最後遇到獅子。大家稱獅子是百獸之王,非常害怕牠,但這隻獅子非常膽小,希望能得到勇氣和強大,所以他追求的是「意」的力量和「改變現實的心」。

如果能找到奧茲魔法師,就能給予他們各自想要得到的東西。然而,最後並不是魔法師給了他們那些東西,而是在冒險的旅途中互助合作,透過克服種種磨難的經驗,不知不覺就得到了。原本靠不住的伙伴,也不知不覺變成值得信賴的隊友。

「經驗」會使心靈成長。透過各式各樣的經驗,學習思考「這時該怎麼辦才好」,學會如何應對,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智慧,為自己帶來勇氣。這也是生存在現實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閱讀完整內容
什麼是真正的堅強?:具備受挫的勇氣,學會重來的能力

本文摘錄自‎

什麼是真正的堅強?:具備受挫的勇氣,學會重來的能力

齋藤孝

由 幸福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