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扁平足穿足弓鞋墊能護關節?當心反而穿出大問題
我在門診中看見非常多患者,因為腳痛、腰痛、膝蓋痛或肩膀僵硬等不適症狀前來就醫。患者們經常抱怨,無論再怎麼努力放鬆和按摩,卻還是痠痛難耐、治不好,進一步檢查才發現這些症狀竟然都是由扁平足所引起,而許多患者在此之前從來不知道自己是扁平足。
根據統計發現,國內有15% 到30% 的人民眾都是扁平足,平均5 人就有1 人,比例相當高。扁平足就是俗稱的「鴨母蹄」(台語),因為腳掌像是鴨子腳上的蹼一樣,走路時完全平貼在地面上,才有了這項稱呼。
認識扁平足之前,我們先來談談腳掌的構造。大家可以觀察看看自己的腳,當我們的腳站立在地面上的時候,只有腳掌外側會緊貼著地板,但內側則是懸空的,這部位也就是俗稱的足弓。
人的腳掌是由「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3 種足弓所構成,其中內側縱弓的功能是避震和吸收地面衝擊力,一旦失去功能,容易將行走時的反作用力衝擊到小腿或骨盆;外側縱弓是在步行時負責支撐重心轉換,要是失去功能將使得步行不順暢;橫弓則是讓身體在行走時產生向前推進的力量,萬一失去功能容易導致足部疼痛,走路步伐也會變小並使小腿肚繃緊。
扁平足的腳掌之所以會平貼在地面,主要原因在於內側縱弓塌陷,因此當扁平足的人行走在路上,足部就彷彿一部沒有裝避震器的車,無法吸收身體重量踩踏到地面後,帶來的反作用力,尤其跑步、運動時帶來的衝擊力將傷害全身關節,增加關節退化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扁平足是會遺傳的,如果父母是扁平足,孩子也有較高比例為扁平足。
扁平足主要分為2 大類,多數人都是「柔性扁平族」,占比約9 成,這類扁平足的特色在於腳掌沒有承受重量時有足弓,但只要踩踏到地面後,足弓就會消失;另一種為「僵硬性扁平足」,約占1 成,這類扁平足與先天性跗骨黏合有關,簡單來說就是骨頭黏在一起,導致足弓永遠都不會出現。
近年許多業者推出專為扁平足量身打造的「足弓鞋墊」,宣稱穿上後就像替足部裝上避震器,可以降低行走時對關節帶來的衝擊,但這麼做真的有效嗎?
扁平足顧名思義就是距骨間腳底板的空隙較小,使得走路時腳底平貼地板,也讓足部無法形成天然的避震器,而扁平足一族穿上足弓鞋墊後,形同在站立時,於腳底凹出假的足弓,讓原本貼平地面的腳掌出現類似足弓的弧度。這樣一來,豈不是讓僅剩一點點的避震、緩衝空間,完全被鞋墊所填滿了嗎?非但沒辦法改變身體於行走時瞬間吸收、承受的重力,反而讓人更加不舒服,就像時時刻刻在腳底踩著一塊大石頭,很多患者因此出現腳痛、頭暈、血壓升高等症狀,扁平足使用足弓鞋墊絕對是錯誤迷思!
在我看來,扁平足可以視為一種生命多樣性的表徵,是不同人體構造的一環,就像有人遺傳了爸媽的雙眼皮,也有人遺傳到單眼皮,同理,扁平足也不必非得有足弓不可。特地開刀「做」出足弓或是花好幾萬塊做足弓墊,不但成效不彰,更可能造成反效果,實際上只要穿上氣墊鞋就能改善扁平足缺乏天然避震器的缺陷,減少運動或行走時的身體震盪。
相較於沒有足弓的扁平足,另一個極端則是足弓過高的「高弓足」,產生的問題也比扁平足多得多,高弓足因腳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太小,反而適合穿足弓鞋墊,而不適合穿氣墊鞋。有趣的是,若從不同角度來看,扁平足雖因足板較無弧度,故不適合跑步,但在水中的打水力道卻比一般人要好,相當適合游泳呢!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扁平足?不妨試試「濕足印測試法」,只要在地上鋪兩張白紙,接著將腳打濕後踩上去,就能根據足弓、足底拓印的形狀來判斷是否為扁平足。
02 別再亂做毛巾操!別搞錯,五十肩不是「沾黏」,很可能是「發炎」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在辦公室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肩頸、腰背痠痛早已成為家常便飯。不過,最近幾年我在門診中,發現愈來愈多病人因為肩膀關節疼痛前來求診,這些患者的共通點就是手臂無法高舉,只要舉過肩膀就疼痛不已,導致搭公車時拉不到把手,在家中也拿不到高處的物品,梳頭、曬衣服都疼痛難耐,造成生活中諸多不便,嚴重者甚至必須改變睡姿,影響到睡眠品質。
部分病人曾被其他醫師診斷為「五十肩」,要求患者開始做起毛巾操,目的是把五十肩造成的「沾黏」拉開,結果幾個月下來,症狀反而愈來愈嚴重,其中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五十肩是發炎,而不是沾黏」,實際上沾黏與發炎完全是不同的樣態,許多人因為錯誤認知,而使用了錯誤治療方式,自然是治也治不好!
所謂「人無骨不立,骨無節不活」,我們都知道「關節」就如同門片上的活葉,在骨與骨之間扮演軸心的角色。人體有多達146 個關節,絕大多數都只能做單向或小角度運動,唯有「肩關節」是可以讓我們做出拋球、游泳等大角度運動的關節。
為什麼肩關節這麼神奇呢?祕密就在於肩關節的運動機制有兩層,其一是負責肩關節水平移動,另一則負責垂直、上下移動。我們的肩峰下有一滑囊,肱骨上也有一滑囊,此二者雙聯併為融合滑囊,又稱之為「黏連囊」,這個雙併的滑囊就像置於肩峰鎖骨下的「類似泡麵內附的油包」,裡頭裝有潤滑油,外面有一層堅韌的外膜,為手臂做外展動作時支點軸心潤滑之用,當手臂平移外展時,會以此雙聯併的滑囊做為運動之支點,故肩關節能平移是以雙併滑囊為軸心。而當我們手臂上舉時,是以盂肱關節核心為支點,故肩關節能上舉是以盂肱關節為軸,而在肱骨與肩胛骨間則有一「肩盂唇軟骨」。上述的「黏連囊」與「肩盂唇軟骨」則以肱骨頭的中心點為同心圓,作為手臂上舉、外展時的支點軸心,也是肩關節可以全方位運動的原因。
罹患五十肩的病人之所以無法上舉抬起手,正是因為肩的肱骨關節障礙所引起,一旦被周圍的肌肉運動時拉扯到就會疼痛,無法完成上舉、也無法做外展和後伸的動作,當按壓肱骨外上側或肩胛骨外側時,是黏連囊發炎,也會有明顯的疼痛感。
五十肩無法外展後伸,正式全名為「肩關節黏連囊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一般來說,不論上舉或外展都無法做到正常的生理角度,我們都可以認為是肩關節的功能障礙,因其正式學名較長,又好發於50-60 歲民眾,因此簡稱為「五十肩」 ;不過,由於五十肩的英文名稱「Frozen Shoulder」,經常被翻譯成「冷凍肩」或「冷凝肩」,正是這字面上的意思,讓人誤以為五十肩是肩膀組織沾黏,卻忽略它其實是一種發炎反應。
五十肩的成因很多,有可能是老年性退化病變,也有可能因外傷、慢性勞力損傷等原因引起肩關節或滑囊、肌腱、韌帶等周圍組織發炎,引發肩關節的疼痛與功能性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五十肩患者以女性較多,女性與男性比例約為3:1。每當在門診中遇到疑似罹患五十肩的患者,我都會先請他們做兩個動作,來測試患者關節的活動度。首先,我會請患者把疼痛那一側的手臂往前伸直,接著往上挺舉,前臂往耳朵靠近,並且與另一側正常的狀態進行比較,若手臂上舉無法迅速、敏捷地完成,或是手臂上舉伸直時,上臂無法緊貼耳朵,便是五十肩警訊。
接著請患者把手掌併攏置於胸前,手肘部位垂直往下不要彎曲,讓手肘與上臂緊貼胸前,手指併攏、指尖向上,並且以肩膀為軸心向後做外展的動作,直到達到極限為止,如果外展的動作小於120 度至135 度,就可能就是五十肩。
在治療方面,我建議五十肩的患者在疼痛發炎期,一定要讓肩關節好好休息,儘量避免使用它,並在局部冰敷,冰敷方式一次20 分鐘,每2 小時一次,或每小時10分鐘,或貼消腫消炎藥布,也可利用手臂吊帶減輕肩部壓力。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聽信錯誤迷思,在此時做復健運動,否則只會讓發炎的部位持續惡化、疼痛加劇。不過,如果不是發炎造成的疼痛,而是慢性痠痛,則可加強局部被動式或自行按摩來促進血液循環,讓滑囊獲得充分休養、加速修復。若因患部不易按摩,也可用家裡隔間門框來自我復健,將疼痛點抵住門框,以身體力量去推壓,達到自我按摩的效果。
臨床上,許多五十肩患者因為用了錯誤的治療方式,遲遲好不了,也因害怕疼痛而不敢移動肩關節,反而可能讓肩關節漸漸攣縮、沾黏,其實只要正確、積極的治療,相信很快就能根除頑固的五十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