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之前,你該思考的事

在紐約市金融特區的中心地帶佇立了一棟閃閃發亮、73層樓高的新大樓──雷龍大廈(Brontosaurus Tower)。雖然大廈內還有部分樓層沒租出去,不過,大廈的電梯服務卻已經無法負擔現有的辦公人潮了。大廈內某些承租單位甚至放話說,如果電梯服務再不改善,他們就要馬上搬離這裏。

底下是和雷龍大廈有關的一些資訊:

(1) 大廈裏大部分公司的辦公時間都集中在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之間。

(2) 幾乎所有在這棟大樓上班的人,都是從事和金融相關的工作。

(3) 各公司平均分布在73層樓中的不同樓層,因此電梯的使用率相當高。

(4) 房東為了把剩餘的辦公室都租出去,又花了許多錢到處刊登廣告。

(5) 在金融業這個封閉的小圈子裏,各種不好的消息傳遞得像閃電一樣快。

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做?

一大堆想法突然在腦海中湧現,比方說:

(1) 加快電梯的速度。

(2) 在大廈裏裝設新的電梯來紓解人潮。

(3) 從大廈外裝設新的連接電梯。

(4) 把各公司的上下班時間錯開,分散到不同的時段。

(5) 把所有公司集中在某些樓層,以減少電梯的載客次數。

(6) 限制進入大廈的人數。

(7) 換掉現在的電梯,以二到三倍大的電梯取代。

(8) 在大廈的各樓層設置更多的服務措施,以減少樓層之間的電梯往返。

(9) 參酌員工和快遞人員的電梯使用現況,重新設定電梯的運作排程。


按照我們生來總是急著解決問題的天性,我們大多會一下子就跳進解決方案裏頭。然而,比較聰明的做法也許是在作答之前,先釐清一些問題再說。有哪些問題該釐清呢?

誰有問題?問題是什麼?或者,在這個情況下,什麼才是一個問題?

讓我們先來想想:「這是誰的問題?」透過這樣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

(1) 確定誰是問題的擁有者?換句話說,誰必須被取悅?

(2) 建立起導引我們找到合適解決方案的線索。

在我們前一個的解決方案列表中,內容看來雖然有些分歧,不過,其中有一個相同的立足點,那就是電梯的使用者就是問題的擁有者。

但是,如果我們改採房東迪歐傑尼斯.梁龍(Diogenes Diplodocus, Diplodocus原意為梁龍,是恐龍的一種)先生的觀點,把他當成是我們的客戶,那麼,我們將發展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列表,像是:

(1) 把房租提高,如此一來,只需租給較少的承租戶就可以清償貸款。

(2) 說服所有承租戶,正因為電梯的狀況如此,所以其實雷龍大廈是個難得的可以放輕鬆的工作環境。

(3) 說服所有承租戶,他們應該給自己更多機會運動一下,比方說,建議他們多爬樓梯不要搭電梯,同時在大廈人潮較多的路線張貼「爬一層樓等於消耗多少卡洛里」的海報。

(4) 把整棟大廈燒了,換取火險的理賠金。

(5) 控告大廈的建商。

(6) 鼓勵大家偷用隔壁大樓的電梯。

比對前面的兩個列表,不需太多時間我們就可輕易看出兩者的立場顯然不同。這種差異提醒我們,不要只是急著找出解決方案,而是應該先確定:

問題是什麼?

問題解決的新手往往會想立刻找出解決方案,而忘了先花點時間去定義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即使是較有經驗的老手,外部壓力也常使他們必須在匆忙之間解決問題。當他們這麼做了之後,通常的確會跑出許多解決方案,不過不一定適合手上的問題。當每個人都為了自己偏愛的解決方案而極力爭取時,往往認為其他人怎麼這麼冥頑不靈,在這種心態下,人們往往無法接納不同的觀點。

不是每個問題解決團體的發起人都忘了應該去定義問題。有些災難是導因於太過拘泥於定義問題,因為擔心定義有所誤差,反而忘了應該鼓起勇氣追尋解決方案。

事實上,我們無法為日常、自然產生的所有問題,給予單一、獨特、完全清楚的定義陳述。另外,如果對問題沒有一些基本的常識,那麼,解決方案通常會對應到錯的問題上。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那些說話特別大聲、講話特別有份量、或最有錢的人的身上。

對於想要成為問題解決者(problem solver)的人來說,他們的問題就是解決別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最好一開始就有把齒輪的數目從一個變成多個的心理準備──將自己從「一個問題的解決者」轉變成「一組問題的解決者」。如果你覺得這很繞舌,那麼還可以改稱作「多問題的解決者」。

為了練習這種心念上的轉變,問題解決者應該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先試著釐清底下這個問題:

誰有問題?

並接著對擁有問題的每一個人,問說:

你認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閱讀完整內容
你想通了嗎?——解決問題之前,你該思考的6件事

本文摘錄自‎

你想通了嗎?——解決問題之前,你該思考的6件事

唐納德‧高斯;傑拉爾德‧溫伯格

由 經濟新潮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