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都有飯碗可以捧的金飯碗技能

當今社會的三大變化

我在Google就職時,曾經在國外的學術研討會認識一位瑞士的遊戲公司負責人。他們是十個人左右的創投公司,明明公司位於瑞士,卻專門製作符合日本市場喜好的美少女遊戲,並且收益驚人。

「這麼好賺,怎麼不乾脆來日本?」我問。
「我們很喜歡美少女遊戲,但是討厭日本的擁擠。我很滿意瑞士的飲食生活與文化。日本遊戲廠商已經夠多了,工程師又不好找,在日本開公司也沒意思。可是換作在瑞士,就能吸引很多工程師,因為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做美少女遊戲,實在太讚啦!所以,我不會去日本的。」他說。

住在喜歡的地方,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製作遊戲,然後賣給地球另一端的人們。只要運用網路,做生意根本輕而易舉。

然而,我在日本跟日本企業的夥伴共事、聊天,發現很多人都認為這種工作方式與自己無緣。事實上,許多人都在不喜歡的職場硬撐,而且認為現狀永遠無法改變。

當然,時代開始劇烈變遷,終身雇用制崩解、工作模式變革,知道這一點的人並不少,但是思考「自己該怎麼辦」、「該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與工作模式」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坦白說,對於員工的未來,公司愈來愈難給予保障了。可是,公司卻無法改變人事制度與教育體系,意圖將舊有的價值觀強加在年輕人身上。

這種困境很難用言語形容,但內心總覺得不對勁,滿懷著煩惱與擔憂。這樣的年輕人,我遇過好幾個。

這句話我也對他們說過,但在這裡我要再鄭重說一次:這股擔憂是完全正確的。全球正歷經一場大變動,日本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且這波變動將深深影響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模式。

好了,本書的書名《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有兩層意義。其一,無論在哪個職場工作,都能成為人人稱讚的人才。另外一點,則是無論在地球哪個角落,都能在喜歡的地方,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

聽起來會不會很不切實際?不過,「到哪都吃得開、跟誰都合得來」絕對不是「紙上談兵」,想在劇變的時代中生存,這可是最實際的方法。以上,是本書主要想傳遞給各位的訊息。

究竟是誰會寫這種書,為什麼選在這時候寫?我們先從這裡談起吧。

我相信,網路會使得人類更加人性化。我最喜歡催化大家都認為行不通的新點子,因此走過各大企業,開發能稍微催化新點子的新業務。我的人生,說穿了就是一連串的專案。

我在研究所埋頭鑽研人工智慧,隨後進入專門經營管理顧問的麥肯錫(McKinsey)公司,幫助NTT DOCOMO發展i-mode事業。接著,我轉入瑞可利(Recruit)、網路企業K Laboratory(現為KLab)、CYBIRD、Google、樂天、Fringe81等創投企業。目前我任職於新加坡的投資管理企業|藤原投資顧問,同時也是一名科技評論家。若包含中途回鍋瑞可利,算一算我總共轉職了十二次。

一般人看了,都會覺得「這簡直是人渣」吧(笑)。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我幾乎與所有的前東家保持聯絡,無論什麼小事都能提出來商量,而且不分你我,將他們的事當成我自己的事。

有了這麼多經驗,關於剛才提到的「①無論在哪個職場工作,都能成為人人稱讚的人才」,我一路以來歸納整理的無數竅門,相信無人能敵(說到底,為什麼我要轉職這麼多次?請容我稍後說明)。

此外,我目前也正實行著「②無論在地球哪個角落,都能在喜歡的地方,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基本上,我經常待在新加坡與峇里島,並定期飛回日本。一旦有了想做的事,我就會前往柏林、矽谷、深圳、烏克蘭,自由自在地飛往世界各地工作。

如果問我:你是不是在做什麼只有你才能辦到的特殊工作?答案是否定的。我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專案經理,或是擔任客戶的諮詢顧問,並非像程式設計師或設計師那類能產出有形成品的職業。原則上,我不會對個別企業出資或投資,所以投資收入少之又少。換句話說,本質上,我的工作跟日本辦公室的上班族沒什麼兩樣。

不過,目前的生活型態已持續三年,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不方便。畢竟網路設備該有的都有,無論是用電腦傳訊息或是視訊通話,想做什麼都辦得到。

採用我這種工作模式的人,全世界正不斷增加。

從很久以前起,英語圈1的人就常常出訪世界各國,這陣子也有不少中國人跟印度人加入這行列。除了貴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寮國今後的經濟成長也大有可為,因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企業的外派人員,而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跟考量,而選擇在外國工作。

此外,峇里島跟馬來西亞也設立了知名歐美國際學校,所以許多對教育有熱忱的日本人,便搬到該地居住。不管是在當地工作的人、在母國(日本)進行遠距工作(Remote Work)的人,還是兩者皆是的人,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當然,「到哪都吃得開、跟誰都合得來」並不單指旅居海外,也包含「留在自己國家」這個選項(就像開頭的那個瑞士人)。

接下來即將發生的「巨大變化」,將一舉改變至今的工作模式。個人整理如下。
變化一 社會與商業都將逐漸網路化

從前系井重里的《網路化》一書,一針見血地道出網路的本質就是「連結」、「對等」、「分享」(這本書於日本二○○一年發行,當時是網路萌芽期,想到系井先生並非科技業的技術人員,就覺得這洞察力真是驚人)。

跟當年二○○一年比起來,現在各位應該能明白世界正快速邁向「網路化」。社會結構跟商業模式,正逐漸將重心轉往網路。

全球網路化將造成無數影響,談到工作模式,日後「個人」將與「眾人」或「企業」以對等2的關係連結,分享知識成果。說得極端些,不適合這種工作模式的人,恐怕無法在商業圈中生存。

變化二 今後只有專業人才,方能成為職場強人

適合活在網路化社會或商業模式中的人,有能力做到「連結」、「對等」、「分享」的人,勢必會成為某領域的專家。

這裡所說的專家,並非醫生或律師那種傳統職業。所謂的專家(Professional),意思就是公開宣示(Profess)「我是誰,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我的責任是什麼」。懂得自律,做出成果,然後對客戶好好說明,再讓客戶給予評價。只要能辦到這三點,無論你在哪一行,都能自稱「專家」。此外,如果你在網路上公開宣示自己的想法或事蹟,就能累積他人的信賴。

若能成為一個廣受信賴的「專家」,無論你到哪裡、跟誰共事,都能如魚得水。

變化三 公司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將完全改變

假若許多工作者都成為專家,公司跟個人之間的關係必將改變。從前企業的正式員工享有終身受雇的待遇,如今時代變了,員工與企業將轉變為對等關係,互利共生。

不僅是現有的網際網路,AI(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發展中的新科技,也將推波助瀾。此外,《LIFE SHIFT 百年時代的人生戰略》3書中也說過,從前的人多半活到八十歲,而就業與轉職的結構也是依此規劃;如果未來許多人都能活到一百歲,那麼上述結構必得大幅改變。畢竟,「用最初二十年學習、四十年工作,剩下二十年,用來享受退休生活」,這一套再也行不通了。

未來,你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工作,而且必須兼顧興趣,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經常改變自己。

或許你認為:「管他世界怎麼變化,關我什麼事?」我想,應該很多人都還感覺不到變化吧。

不過,那是因為日本至今用兩道特別的壁壘保護大家,而壁壘再也撐不了多久了。

第一道壁壘,就是「島國的距離之壁」。這道壁壘,從二十年前就開始被網路拆解了。例如,從前位於美國境內的企業客服中心,已開始轉往人事費用低廉的菲律賓或印度。打去客服中心的電話,都能藉由網路連上遙遠的菲律賓或印度,再由該地的客服人員應答。

不過,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他們都說英文。有些人應該認為,日本還活在「日語之壁」的保護之下吧。

不過,一旦AI愈來愈發達,同步翻譯水準晉升到商業等級,這道語言之壁也將崩毀。如本書所言,這絕對不是遙遠未來的事情,恐怕十年內就會實現。說得極端些,就是因為日本不像英語圈的人逐漸轉移陣地,反而會捲入更激烈的世界商戰。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可以說是我特地為各位準備的錦囊妙計,為的是助各位度過這波巨變浪潮。

第一章是暖身,整理了我從網際網路與十二家公司學來的「人人都能受用的工作新法則」。我在開頭將這些新法則分成兩層意義,是因為只要你努力成為「每家公司都搶著要的人才」,「就能自己選擇職場、同事與客戶」。

而第二章「百年人生時代的轉職哲學」,希望各位能在企業與個人關係的變動中牢記在心;第三章「在AI時代殺出重圍的工作訣竅」,則是你面對未來的強心針。

我衷心期望,這些內容能稍微打動各位的心,促使各位更新自己的工作觀與工作模式。

         ◇    ◇

在此有一項請求。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感受到了這波巨變,請在推特、臉書、IG等網站說幾句話,並標記(Hashtag)「#人人受用」4。我在每頁的頁尾都加上了各小節#標記,標上那些標記也無妨。

我全部都會看,更期待與閱覽過相關內容的各位一同創造新變化、新潮流。

1 Anglosphere,泛指主要語言為英語的各個國家。
2 Flat,原文為フラット,雖為平坦之意,但日本職場上常用來形容對等關係。
3 此為日文版書名《LIFE SHIFT—100年時代の人生戦略》,英文原書名為《The 100-Year Life》,作者為Lynda Gratton 與Andrew Scott,中文版《一百歲的人生戰略》由商業周刊出版。
4 原文為「どこ誰」,為原書名《どこでも誰とでも働ける》的簡稱。

閱讀完整內容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

本文摘錄自‎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

尾原和啟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