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家曾對任職於某家公司的高階經理人的自我認知度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九十%的高階經理人對自己的成就評價超過對普通同事的評價。其中,八十六%的人對自己工作績效的評價高於實際的平均水準,只有一%的人認為自己的績效低於平均水準。
然後,心理學家虛構了一個全公司的平均獎金水準,讓那些高階經理人評價自己的報酬和能力關聯,結果發現,當他們的獎金高於平均水準時,他們往往認為這是理所應得的 ── 這是他們工作努力、成績突出的合理報答。而當獎金明顯低於平均水準時,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努力工作了卻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 總而言之,他們很少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實不如人的現實,並想辦法改變;他們大多都會怨天尤人,並找各種藉口為自己開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這家公司的高階經理人都是自大狂嗎?事實上,這其實是所有人的通病,在心理學上稱為「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邁爾斯(David Myers)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一書中,對自利偏誤定義:當我們處理和自我有關的資訊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會一邊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則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讚譽。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自己比別人好。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使多數人陶醉於自己優秀的一面,而只是偶爾瞥見其陰暗的一面。
簡單地說,這是人們在處理和自我有關的資訊時,會出現的一種潛在偏見。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功時,往往容易歸因於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後,則怨天尤人,歸因於外在因素,也就是把功勞歸於自己,把錯誤推給別人。
比如,很多運動員在取得勝利後,一般會認為這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對於失敗,則歸咎於其他因素,如錯誤的暫停、不公平的判罰、對手過於強大、裁判吹黑哨……
在保險調查表上,出現交通事故的司機們總是這樣描述事故的原因:
「不知從哪裡鑽出來一輛車,撞了我一下就跑了。」
「我剛到十字路口,一個東西就忽然出現,擋住了我的視線,以至於我沒有看見別的車。」
「一個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鑽到我車輪下面去了。」
當公司利潤增加時,很多CEO會把這個額外的收益歸功於自己的管理能力,而當利潤開始下滑時,他們則會想:究竟怎樣才能讓這些不爭氣的員工有點責任心呢?
甚至,在描述成功和失敗時,我們所使用的主語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
「我的歷史考試考了個A。」
反之,一旦成績不理想,則是:「歷史老師居然給了我一個C!」
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曾經研究過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利偏誤。
在一個全國性的調查中,他們發現,九十一%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採購工作,但只有七十六%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其中,某個訪談案例提到,每天晚上,那位受訪者和他的妻子都會把要洗的衣服隨手丟到髒的洗衣籃外面。第二天早上,夫妻倆中的一個會把衣服揀起來放進籃子裡。當妻子對丈夫說「這次該你去揀了」的時候,丈夫想的是「憑什麼?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揀的」。於是,他就質問妻子:「你覺得有多少次是你揀的?」「噢,」妻子答道,「差不多十有八九吧。」
這也是自利偏誤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我們的記憶中,會不自覺地誇大對自己有利的資訊,而忽略對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利偏誤又被稱為「自利性偏見」。
正是因為如此,這種自利偏誤很顯然會造成許多人際衝突。在團隊合作中,自利偏誤會使合作中的人感覺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合作者做出了主要貢獻,在合作不順利時傾向於批評合作者,這樣很容易導致合作的終止。
而夫妻間的自利偏誤,則容易導致夫妻在家務上爭吵不休,使得夫妻關係不和……
自利偏誤是一種歸因錯誤,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這種基本的歸因錯誤,以維繫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