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人生,不必超載硬撐


工作狂造成的家庭問題

──我(麥可)的故事

她的眼淚出自多年默默承受一切的痛苦,每一滴眼淚都承載著深沉的傷痛回憶。我和太太蓋兒(Gail)並肩坐在客廳裡,而我完全猝不及防,感覺即使全世界的衛生紙都在這裡,也沒有辦法擦去她的難受。

蓋兒和我結褵超過四十年,她一直都是我的頭號支持者和啦啦隊,但在那個下午,沉默的憤恨與遺憾的情緒,終究沸騰並浮上檯面。我其實很想幫自己辯解,但還好我那天不知怎麼的腦筋動得特別快,知道要閉嘴聽她說話。

幾個小時前,我人在湯瑪士尼爾森出版社寬敞的執行長辦公室裡,和老闆坐在一起。辦公室牆上排滿我們公司出的書,看著那些直挺排列的書背,我心中滿是驕傲,畢竟這裡面有非常多是我和我的團隊所出的書,其中幾本更是暢銷書,同時我們還把這個曾經是公司業績最差的部門,逆轉為成績亮眼的模範生。

但執行長把我叫進來不是只要稱讚我的表現而已。他的手越過桌面,遞給我一張獎金支票,上面的數字,是我從沒見過的多。我甚至仔細讀了兩遍,這金額比我的年薪還多!我壓下打電話給蓋兒報告好消息的衝動,因為我想要親口告訴她。我知道她一定會開心到不行。

我們有個沒有明說的不成文約定,是在我們結婚的前幾年定下的。大致上運作的方式是這樣:我們是個大家庭,有五個孩子,所以開銷很大。我負責上班,養家活口就是我的責任;蓋兒則負責操持家務。我們偶爾會互相確認情況,但恪守陣地,互不干擾。

我們就此走往不同的方向,我去上班,蓋兒則成為家管。當時,事業幾乎就是我的全部。晚間和週末加班時,蓋兒常不自覺在孩子面前替我辯護。她從來沒有在背後埋怨過我的缺席,反而會告訴孩子:「我知道爸爸一定希望他可以待在家,但爸爸現在正做著很重要的事情。他為了我們這麼努力,我真的很為他驕傲。」

當我們忽略了一小部分的事情時,通常就代表著還會忽略其他事情。就像我不但讓家人受委屈,在這些日子裡,還危害了自己的健康。我吃著垃圾食物、無限期拖延運動計畫,覺得這樣的生活也還是過得去。

而現在,在一週工作七十到八十小時、花費無數時間在無聊的機場穿梭、錯過太多家庭活動之後,報酬終於來了。我口袋裡的那一大張支票,就是這一切犧牲都值得的證據。我再次確認支票上的金額,每一個零都像是在證明先前的努力價值。

終於到家了,我止不住微笑,我真的是中大獎了。可是,出乎我意料之外,蓋兒竟然……很不開心。

「寶貝,」終於,她說話了:「我真的很想為你開心,但我們必須談談。」喔不,沒有擊掌?沒有「來開一瓶香檳吧」?她把我帶進客廳。我們坐下時,我發現她的嘴唇在顫抖,她很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

「我愛你,麥可,這點你知道的,」她說:「有你,我真的很驕傲。你為了賺錢養家做的一切,我都很感恩,但說實話……你從來不在家,你的五個女兒需要你。就算你在家,你也不是真的在這裡,你的思緒跑去別的地方了。」她停了一下。斟酌字句時,她眼中噙滿淚水:「老實講,我覺得自己像個單親媽媽。」


事業野心與安逸生活,怎麼選?

我們發展專業職涯、換工作、接受升遷,出發點都是好的。沒有人做這些事的時候會想說:「我今天做的決定會讓伴侶遠離我、小孩恨死我」「我現在開啟的生活模式,以後會害我筋疲力盡,產生工作倦怠」或「是時候來用肝換錢了」。

我們想的是,這些有意義的工作可以為我們帶來經濟、情緒、社會上的價值,讓我們的人生選擇變多、未來一片光明。

但職場壓力不斷升高,因此我們便陷入了「忙碌謬誤」(Hustle Fallacy)中。我們覺得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撐過所有壓力。工作的要求不斷累積,而我們則努力跑得更快。我們覺得只要工作方法更精明、工作效率衝高,就可以趕上進度,甚至超前進度。但不管我們怎麼做,工作責任總是跑得比我們的努力還快。

我們加長工時、縮短睡眠;在辦公室解決問題,在家製造更多問題;在職場開更多會,錯過朋友聚餐、遊樂、聚會的夜晚;在工作上啟動精彩計畫,生活卻越來越限縮。我們預想自己最終會得到自由,可以決定何時停下腳步放鬆,關注健康與人際關係。但不久之後,「最終」變成「不可能」的另一種說法。我們的生活變成學者安.伯奈特(Ann Burnett)所說的「天天馬拉松」(everydayathon)。2

由於這樣的光景實在不太迷人,所以有些人選擇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拒絕虧待自己的健康或人際關係,並有意扼殺自己的職涯發展。他們選擇不要忙碌,踩下了「野心煞車」(Ambition Brake),但這樣的選擇也是有代價的。踩下野心煞車或許可以保全健康與家庭,但最後卻會浪費我們的潛能、賺不到什麼錢,以及造成其他損失。壓力和超長工時不再壓垮我們的健康和個人生活,但未能完成的職涯夢想和野心一樣會擊潰我們的靈魂。

職業婦女的兩難抉擇

──我(梅根)的故事

你們可能從名字就可以猜到,我是麥可的女兒,同時也是麥可海亞特公司(Michael Hyatt & Co.)的執行長。接下執行長之前,我當過幾年的營運長,但我從來沒有把這些職務做得很成功。

我和丈夫喬爾(Joel)結婚的時候,我在新希望學院(New Hope Academy)負責傳播工作。這是一所非營利私立學校,使命是促進田納西州(Tennessee)富蘭克林地區(Franklin)的種族和解。喬爾則是湯馬士尼爾森出版社的副總經理。

幾年後,我們決定要領養烏干達的兩個小男孩。他們都只是幼兒,卻已經歷過許多創傷,不過,我們覺得自己還是能夠接下這項挑戰,我們有耶穌、目標百貨(Target)、全食超市(Whole Foods),再加上一點愛,什麼都可以解決的,對吧?

然而,我們在一開始還是陷入了一片混亂。孩子接回家後不久,我就辭了工作,全職投入育兒。

但心理治療師和專科醫生的收費可不便宜,只靠喬爾的薪水沒有辦法負擔我們所需的協助,我得找一份兼職才行。

那時候,恰好父親成立了麥可海亞特公司。不久後,他有了兼職經理的需求,經彼此討論過後,我決定接下這個兼職工作,一週上班約十個小時。考慮到家裡的處境,這個安排看來十分完美。然而,隨著我們的公司業務一飛衝天、事業蒸蒸日上,我的十小時變成二十小時、又變成三十小時、再變成四十小時。我的職責與薪水跟著工時同步成長。其實在這兩年間,我的薪水甚至已經超過喬爾。因此,他辭掉在尼爾森出版社的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同時照顧家裡,而我則繼續追尋這個不斷起飛的成長機會。這時候,我面臨了困難的抉擇。

隨著公司的發展,父親和我都意識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經理,而是營運長。我們都知道,我的能力可以勝任,但我也意識到,這份工作將會比之前的任何工作都來得繁重。我因此陷入兩難。

我可以成為營運長,或者把小孩養好。就是這種感覺,只能「或者」(or),不能「而且」(and)。我可以選擇成為高階主管,發揮潛能,但我的孩子就會很辛苦;或者我可以專心顧家,但我就得在我已奮力撐起的公司中退居後位。我可以當職場贏家,或者成為生活勝利組,但我似乎沒有辦法兩者兼得。

工作與生活兼得的新選擇

梅根的這段經歷,完全是多年前我(麥可)和蓋兒坐在客廳裡時的心理感受。我在職場叱吒風雲,績效達標甚至超越目標;我底下有一個團隊,不能讓他們失望,他們期待達成更卓越的成就,他們也值得達到;而我的老闆也是,給予十足的信任。

當然,蓋兒和女兒們(包含梅根)也需要我。我也知道,若要成為生活勝利組,等於要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以外的區塊,包括健康、友誼、興趣,以及所有讓我變得面面俱到的嗜好和休閒娛樂,忙碌與煞車之間只能擇一。

不!不可能只有這樣的選擇,一定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面臨困難的抉擇時,尋求第三種解決方法是明智之舉。在客廳的那場衝突,並不是我的婚姻第一次因為忙碌工作而產生問題,但蓋兒聲淚俱下的控訴,是至今為止最發人深省的舉動。我們必須找到解答,於是我開始問自己:「有沒有其他方法?不會讓我犧牲工作或家庭的方法?不會讓我只剩下無可挽回的局面、欠佳的健康、慘兮兮的戶頭數字、虧欠家人的悔恨?」最重要的是,「我能不能同時成為職場贏家和生活勝利組?」我花了好幾年研究、實驗、自我探索,終於找到了那難以捉摸的第三種選項,我們稱之為「雙贏策略」(Double Win)。我的公司現在就是專門在教導這個,本書的主題也是這個。

我們不是用加快或放慢奔跑的速度,來調整我們的路線。就像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譯注:美國知名靈性領袖,全美十大教會之一的北角社區教會主任牧師)說的:「能引領你到達目的地的不是志向,而是方向。」3我們要想像的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目的地,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方向,才能抵達這個目的地。

雙贏策略將工作和生活視為夥伴,而非敵人。

平衡持家與事業的新選擇

──我(梅根)的雙贏故事

幸好,在我考慮是否要接下營運長職務的那段期間,恰好參加了一場會議,其中一位講者是一家成功企業的執行長,也是幾個孩子的母親,她讓我對未來有了不同的想像。她說:「我的工作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能在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之間解決的,如此一來,我可以提早回家陪孩子,又無須妥協公司表現。」

這是我第一次從女性高階主管口中聽到這樣的觀點,她為我打開一扇嶄新的大門。我不一定要一週工作五十小時以上,而且無暇照顧孩子。我還有第三種選擇。

我告訴父親,要我接這個工作,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我每天都要下午三點就下班,這樣我才能去學校接小孩。我想要迎接他們,全心投注在他們的生活上,不受電子郵件、工作訊息干擾,也不想被手機綁住。父親答應了,於是我接下這個職位。從此之後,我就一直按照這樣的時程工作。

我的故事就是「雙贏策略」的一個案例。這個策略將工作和生活視為夥伴而非敵人,兩者互補並滋養彼此。成為職場贏家能給予我們信心、快樂、經濟來源,這些都是達成個人目標不可或缺的養分;而成為生活勝利組讓我們有清明的心智、創意、充飽電的身體,使我們可以專心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這並不是什麼抽象的渴望,而是扎扎實實的日常生活。我們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我們的員工和我們諮詢的客戶也是。這對你來說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機會,當然,或許會有一些困難。

讓人過度努力的致命吸引力

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對於自己可以實現的事情都有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是由於社會上的過勞崇拜所形塑而成的(編按:也就是說,人們可能誤以為只有長時間工作和努力,才能實現他們的目標或夢想)。這個信念十分普遍,從大企業到小公司都是如此,而且也有無數工作者受它控制。不管有沒有自覺、受控程度如何,都有數百萬人接受以下這些想法:

•工作是人生首要重心;
•有限制,就沒有創造力;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只是一種迷思;
•我們應該忙個不停;
• 休息是浪費時間,不如拿來工作。

我們也許不會有意識的把這些句子說出來,有時即使將這些概念清楚的寫出來,有些人可能還是不願承認,但這些想法的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遊蕩,默默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動。

這種信念系統對我們的生活造成驚人影響。以健康來說,美國十個工作者中,就有八個深受工作壓力之苦。4在壓力之下,我們容易放棄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習慣,讓原本的問題更加嚴重。5與每週工作三十五至四十小時的人相比,每週工時超過五十五小時的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提高一三%,中風機率則增加了三三%。6這都還不包含壓力造成的頭痛、消化不良、高血壓、高膽固醇、性慾降低、腎上腺素與皮質醇上升等問題,而這些全都是過勞造成的。

那人際關係呢?美國四分之三的專業工作者表示,壓力侵蝕了自己與他人的聯繫。7企業家的離婚率似乎比其他族群都還要高,8執行長的也是。

這些高壓工作本身就足以危害任何一種關係了,但超長工時和滿腦子只想著工作,更會加速婚姻瓦解。「執行長婚姻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在於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跟家人相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指出:「執行長幾乎整天都在工作,沒在工作的時候,滿腦子也還是想著工作。」報導引用一位律師的話:「最後你的婚姻支離破碎,丈夫和妻子幾乎過著互不相干的人生。」9

過勞也會降低工作滿意度、摧毀生產力,而且還不只這些。耶魯情緒智力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近期一份研究調查超過一千名美國員工的工作投入與倦怠的程度,發現二○%的員工工作投入很高,但倦怠問題也很嚴重。他們都對自己的職業充滿熱忱,但同時深受工作壓力之苦。10

持續不斷的壓力與焦慮,也折損了我們思考與決策的能力。我們失去往常的判斷能力,犯錯的次數比平常還多。11這樣的結果不只讓我們表現變差,還會成為一個惡性的反饋迴路。尤其,過勞崇拜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增強(self-reinforcing)的信念系統。當過勞時,我們傾向的解決方法是做更多工作!這就是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譯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所稱「思考陷阱」(idea trap)的一個經典案例。12

好的想法產出好的結果,好的結果又會強化好的想法。但就如卡普蘭所言,反之亦然。不好的想法產出不好的結果,而不好的結果又會強化不好的想法。「只要掉進陷阱,」卡普蘭說:「通常我們該做的就是運用常理跳出陷阱,但人在絕望的時候,常理就不再那麼通用。」13

要脫離過勞崇拜,就要用新的好想法來打破惡性的反饋迴路,所以我們寫了這本書,我們想為跟我們一樣在事業功成名就的夥伴,介紹一些得來不易的常理。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不只會說明對過勞崇拜的反對立場,還會介紹一條經實證有效的路,讓你創造屬於自己的雙贏。我們現在就開始吧。 閱讀完整內容
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擺脫有毒工作思維,重啟生活與事業高峰的改變之書

本文摘錄自‎

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擺脫有毒工作思維,重啟生活…

麥可.海亞特, 梅根.海亞特.米勒

由 樂金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