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與中華:淵源與基礎
若欲了解中國是什麼以及代表著什麼,人們需要面對生活在歐亞大陸東部數千年之久、佔全球人口大約五分之一的各族人民所積累起來的信息海洋。與之相稱的是,關於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知識,還被無數的神話所歪曲、不斷地混淆視聽,甚至會誤導一些最勤奮、最專業的觀察者。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已經闡明了中國的諸多神秘之處,但是還有許多頑固難解的中國特殊性仍然阻礙著中國學的標準化和理論化。學者如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已經呼籲許久:中國學急切需要更多的植根歷史的紮實研究。今天,解讀中國歷史依然是正確理解中國的關鍵。然而,那保存完好、豐富而龐大的中國歷史記錄裡充滿了故意的遺漏、無意的錯訛、巧妙的扭曲和公然的偽造。因此,仔細而全面的、帶著修正的態度去解讀中國歷史,是打開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黑匣子的前提。本書的第一步是澄清有關中國或中華(China)、中原或中土(Centralia)的一些常被錯過、訛傳或誤解的基本事實。揭示和糾正的這些基本知識,將會有效地展現中華作為世界帝國的多重源頭。為此,本章將探索中華世界的命名來源、生態地理、各族人民及其對歷史的修撰,起點是公元前三世紀之前的封建社會,即先秦時代。那時的歐亞大陸東部,處在一個類似西發里亞國際關係體系的世界秩序之下。
中華與中原:不僅僅是語義學問題
中國或者中華的國際通用名稱,英文是China(拉丁文為Sina, 梵文為Cīna, 法語為Chine)。該名字最有可能是古代地處今天中國西部的一個封建城邦國家秦(Qin或 Chin,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的語音翻譯:秦啦。秦後來演變成王國,再成為帝國,並統一了整個歐亞大陸東部的主要部分(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秦國以高超的武力和卓越的外交結束了戰國時代,為後世的中華統治者們創設了一個持久的政治制度模型。除了俄語,幾乎所有印歐語系的外國人都用China(秦)這個詞來指稱歐亞大陸東部這片廣袤土地,類似於歐羅巴(歐洲 Europe)、美利堅(美洲 Americas)或阿非利加(非洲 Africa)等地理詞彙的用法。俄語使用「契丹」(Китай,Khitan)來稱呼中國,源於十到十二世紀時統治今天中國北部的遼帝國(916-1125)的統治民族。中國周邊使用漢字的國家如日本,以及許多中國人自己,把China這個世界通用名字音譯為「支那」(最早由八世紀的中華佛教學者們從梵文的Cina一詞翻譯而來)。支那是地理名稱 China 或 Cina(秦)的音譯,然而在中文裡有「分支」的意思,也絕對不是一個多麼宏偉壯觀的名字。1930年代以後,由於使用「支那」名字稱呼中國的日本大肆入侵中國,這個名字對有民族主義情懷的中國人來說變得極其不可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正式停止使用「支那」而改用「中國」;但是一些非官方日本人今天仍然稱支那。在1965年據稱北京介入印尼內政,煽動政變,印度尼西亞血腥屠殺數十萬華人,並疏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此時雅加達下令改稱中國為「支那」(Cina)而不再稱中國(Tiongkok)。直到 2014年印尼才恢復使用中國這個名字。今天,中國自身完全拒絕使用支那一詞,唯一的例外是繼續將 Indochina翻譯為印度支那而不是印度中國。
只是到十九世紀末,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漢族(中華世界裡最大的民族,以二千年前的漢帝國命名)精英,才開始使用中國(中原)作為正式國名。被滿洲人征服和奴役的漢族精英,當時強烈感到需要將他們的國家與入侵的外國(主要是歐洲列強)區分開來;他們在政治上也需要拋棄大清國的名字,因為大清是異族征服者滿洲人建立的帝國(1644-1911)。滿洲人是來自歐亞大陸東北部的古代肅慎、女真等通古斯語民族的後代,侵略並征服了漢人的明帝國。清帝國政府十九世紀末期與外國簽訂的條約裡,其正式國名的中文幾乎總是大清國,只是偶爾使用中國一詞。英文翻譯則是 China (秦) 或者Chinese Empire(秦帝國)。中國和中華只在1912年漢族政權取代了滿清帝國時,才成為官方正式國名。這個新的國家被命名為中華民國(中華共和國),英文翻譯為 Republic of China(ROC)。中國(中央國家)和 China 被分別用作國名的中英文簡稱。1949年,中國內戰的勝利方把正式國名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的共和國),英文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 依然用中國和 China 作為中英文簡稱。
在帝制語義學中,中原或中土(Centralia)作為社會政治的中心地域,實際上由於王朝反覆更迭及中華世界內的政治分立,而在歐亞大陸東部遷移不定。二千多年前,秦漢帝國在今天的華北和西北地區建成「中原」,並將其神聖化為一個統一的世界帝國。它採用中央集權的方式,進行威權或極權統治,通過中央與周邊的等級秩序,去統一整個已知世界。就被視為建立了中華秩序。建立天下一統的世界帝國,是任何一個秦漢政體都必需的政治使命;而當一個「秦漢世界帝國」(無論其具體的國名是什麼)崩潰後,所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軍閥政權或對立國家,則各自抱持一統天下的渴望,為了贏得「中原」這一神聖天命而激烈廝殺。中華世界統一戰爭的得勝者所建立的新的世界帝國,決定了其中心的地理位置。因此,中原或中土的地理位置在中華世界裡多次移動: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以南,再回到華北平原。官方史書在事後於是就簡單地予以記錄並加以認定。
有趣的是,天下和中原(Centralia)的概念,以及將中國(中華)視為整個已知世界的中心及具有正當性的名稱,以區分「我者與他者(野蠻人)」的觀點,並不完全是漢族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日本武士道意識形態的主要創立者、儒家歷史學者山鹿素行,在其十七世紀用漢字書寫的《中朝事実》中就主張,日本,而非地理上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或「中華」。日本繼承了中原或中央的真正文明,而被滿清帝國征服的中國,已經淪為「異族王朝」統治下的「西方地域」而已。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的德川幕府和明治政府時期,水戶學派的儒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在以漢字編撰的紀傳體《大日本史》裡,更是把隋、唐、宋、明諸帝國描寫成一個日本主導的「中原/中國世界」之外的「邊陲」國家,和北海道、薩哈林島、千島群島上的蝦夷以及琉球(沖繩)諸島沒什麼兩樣。在日本本州島上,一塊有五個縣大小的地區,從九世紀以來一直被命名為「中國地方」。朝鮮亦然,在十七世紀滿清帝國征服了明帝國之後,精英們把弱小的朝鮮自詡為「真正的」中華文明「繼承者」,用到也是類似的「中國在我」的概念。韓國儒家學者、反對日本的政治流亡者柳麟錫((유인석),直到1910年代依然主張一個以漢族和中原為中心的世界秩序。直到十九世紀初的韓國王室檔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觀點。
因此,也許今天「中國」在中文裡的名字應該改為「秦國」或「秦漢國」。從歷史角度來看,這個國名比較準確,也更好地反映全世界對中國的真正稱呼。這個命名,還可以消弭「中國」或者「中原/中土」名稱中所包含的種族偏見、自大和政治歧意。而這些偏見和歧意,不僅誤導中國人自己,也令外國人誤判,造成學者所觀察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身分認同上喜憂參半的「兩難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稱,也可以改為「秦漢人民共和國」或者簡稱「秦漢共和國」。如果要沿用舊稱而不計較其語意,或可稱之為「支那人民共和國」——2016年香港的一些政治異見者的說法。一些中國網民還將國名翻譯為語音近似、但語意頗為譏刺的「拆拿人民共和國」。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中華秩序
王飛凌
由 人文藝術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