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讓身邊的人變得多聰明?」才是成為贏家真正的挑戰

別獨自衝得更快,而要讓集體變得更好


正如童書作家羅爾德.達爾所言:「最大的祕密總是隱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而我相信,同時藏匿著在這一小行文字裡的,是人類社會變相追求潛能背後的問題,以及如何能成倍提高我們的成就、幸福安康與快樂的祕密。
我們的社會變得過度關注「個人力量」,而非「在他人幫助下而增強的個人力量」。當然,好萊塢讚頌每一位超級巨星(世上還有哪個地方,街道是以明星的名字鋪成的呢?)但當我們在公司和學校裡沿用這樣的劇本,只關注個人成就而把「他人」從對等關係中剔除,我們真正的力量就會一直隱藏著。但這種隱藏著的力量是可以被揭露的。

三年前,我在研究成功與人類潛能之間深層的隱密關聯時,我的人生有了重大的進展:我當爸爸了。

當我兒子李歐來到人世,他可以說是完全無助的,他甚至無法自己翻身。但是他漸漸成長,開始變得更有能力。隨著他學會每項新的技能,我發現自己正如任何一個優秀的正向心理研究員一樣,會說這樣的話來讚美他:「李歐,都是你自己做到的哦!我真是以你為榮。」之後,李歐會用他細柔但驕傲的聲音重複我的話說:「都是我自己做到的。」

那時我才明白:我們從童年起到後來成年進入職場,一直受制於過度看重個人獨力完成的事。身為父親,我的讚美和引導若只停留在那裡,我兒子可能會把獨力獲得的成就當做個人才能的最終考驗。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還有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層面。

那樣的循環是從小開始的。在學校,我們的孩子得到的訓練是要自己用功讀書,所以他們在考試時可以贏過同學。如果他們找別的學生幫忙做作業,他們就會被斥責是作弊。他們每天晚上要做好幾個小時的作業,被迫只能把做其他事情的時間拿來換成孤獨的自習。他們一再被提醒,未來自己在職場上的成功取決於個人指標,包括他們的學科分數和標準化測驗的成績。從統計上來看並非如此,但這種方式確實達到一個效果:它明顯提高孩子的壓力,同時也剝奪他們的人際關係、睡眠、注意力、快樂和健康。然而我們不去質問這個制度,反倒指責那些跟不上這個狂熱追求個人成就的人。在學生要離開學校時,他們已經變得疲憊不堪、脆弱又孤獨,而且還發現他們被承諾的成功和快樂並不在彩虹的另一端。

突然間,當同樣那些考試成績優異的人需要跟其他人共事,一起將產品推出市場,或是要召集團隊一起完成工作目標時,他們就遇到難關了。同時我們發現,能晉升高位的並非事事都想獨力完成的人,而是那些會尋求他人協助、並與他人共同成長的人。有的父母能支持孩子透過平衡且與人連結的方式來追求成功,他們得到的回報是孩子能堅持不懈;而有的父母只是督促孩子追求個人成就而犧牲人際關係,他們對孩子過度疲勞和孤單寂寞的情況則毫無心理準備。

我們把人生的前二十二年花在批評和讚美個人特質與個人成就上,但在往後的人生中,我們的成功跟他人的成功幾乎完全互相關聯。
過去十年裡我跟財富百強近乎半數的公司合作過,遊歷了五十多個國家,去各地了解人們如何理解成功、快樂和人類潛能的概念。我發現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大多數的公司、學校和機構都是以個人指標,如銷售額、履歷表上的榮譽和測驗成績來衡量和獎勵「高績效」。以這種方式做評量的問題,在於它是基於我們認為經過科學認證的看法:那就是,我們活在一個「適者生存」的世界。這個看法教導我們,成功是一個零和遊戲;成績最好、履歷表最亮眼、或是分數最高的人才是唯一能成功的人。贏得遊戲有個簡單的規則:比所有人更好、更聰明、更有創意,那麼你就會成功。

但這個規則並不正確。

我們現在知道,發揮個人最高潛能與「適者生存」無關,而與「最適任者得以生存」有關。換句話說,成功不只在於你多有創意、多聰明或多有衝勁,而是在於你與人建立關係,為你的人際生態系統做出貢獻,並從中受益的能力。成功不只是你在大學或公司評比有多高,而是你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學習與工作環境。成功不只是你贏得多少分,而是你補足團隊技能的能力有多好。

我們經常以為只要我們更賣力工作、動作更快、更機靈,那麼我們就能實現最大潛能。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在當今世界裡,獲致成功和實現潛能最大的阻礙並非欠缺生產力、不勤奮工作或沒有聰明才智;問題在於追求成功的方法。追求潛能絕不能走「單行道」。我十年來的研究結果清楚顯示:追求潛能的方法不是獨自衝得更快,而是讓集體變得更好。

緊抓著舊有的成功規則不放,我們便放著更大的潛能不用。我在哈佛大學十二年裡親眼見證了這個事實:學生因極度競爭而崩潰,擱淺在自我懷疑和壓力的岸邊。許多人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超級巨星而驚慌失措。他們把自己逼得更緊,與外界隔絕,希望能跑得更快,成為最閃亮的那道光芒,但結果卻是陷入黑暗。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哈佛學生表示,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曾經罹患憂鬱症。

因為我到全球各地進行這項研究,所以我知道這不是長春藤名校學生獨有的問題。在一九七八年,憂鬱症確診病患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九歲。到了二○○九年,平均年齡是十四歲半。而在過去十年裡,成人患憂鬱症的比率加倍,兒童蓄意自殺以致住院的比率也同樣加倍,而且最年輕的只有八歲。到底是什麼樣的巨變能說明這個現象?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做什麼來解決這個情況?

我們對個人成就的重視已造成嚴重的過勞,而這主要來自兩個重要轉變的激發。首先,科技和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我們能全年無休地播報個人成就,不斷傳送競爭的訊息,同時引發不安全感。其次,在學校和公司裡,因追求更高的個人成功指標而造成難以估量的壓力和競爭,導致工時更長、睡眠更少、壓力更大。幸好,有一種更好的方法也已開始出現。

我深入挖掘新的研究,得到更清楚的結論:快樂只是冰山的一角。現在,由於大數據的出現,我終於能看見過去潛藏不見的聯繫。以前我們只能問像是這樣的問題:「你有多聰明?」或是「你多有創意?」或是「你工作有多勤奮?」但現在,我們能問更大的問題:「你能讓身邊的人變得多聰明?」「你能啟發多少創意?」「你的衝勁能對團隊或家庭帶來多少感染力?」「你能幫助別人提高多少韌性?」當我們問這些問題,我們會看到,離群索居無法造就個人最大的成功。正當這些新研究開始發表,我們也似乎開始明白,幾乎每一項表現個人潛能的特質,從智力、創造力、領導力、性格和積極性,都跟別人息息相關。因此,想要在身體、情感和性靈上真正成長茁壯,我們在追求潛能和快樂方面都必須做同樣的改變:我們必須停止個人向前衝的慾望,開始為集體變得更強大而努力。

閱讀完整內容
共好與同贏

本文摘錄自‎

共好與同贏

尚恩‧艾科爾

由 時報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