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思考模式屬於哪一類?
各位讀者平常在想事情時,都是如何思考呢?
如果將思考模式簡單地分類,可概略分為兩種:「正面思考」和「負面思考」。
那麼,什麼是「負面思考」?比方說否定句式的思考,如:
.他都不肯幫我.他都不了解我.薪水好少
這種思考模式經常被稱為「減法思考」。
只要我們一直注意「負面的部分」,就會感到不安。所謂「負面的部分」,其實就是「不足和欠缺的部分」。持續這種思考方式的話,心裡就會愈來愈焦慮,內心充斥負面形象,身體於是逐漸「失去動能」。
簡單來說,就是變成一個沒有行動力的人。
而另一方面,「正面思考」則是會讓心情變得輕鬆愉快的思考方法,又稱為加法思考。
.他很看好我,把工作都交給我.有人願意聽我說話.獲得的報酬與成果相稱
即使情況完全相同,但像上述這樣換個方式解讀,就會轉變成「正面思考」。
一旦持續用這種方式思考,自己的內在就能建立起正面形象,並產生自信。讓自己變得充滿生氣、表現活躍。事實上,有行動力的人基本上都是「正面思考」的人。
具有「負面思考」並不是你的錯
問題是,人很容易下意識地陷入「負面思考」。
部分原因是人類大腦的特性就是如此,實在很難避免。尤其是,從小身邊的人就一直用考試之類的方式,為我們打分數,因此,我們老是注意自己「欠缺與不足的部分」,這樣的習慣就此根深柢固。
從這個角度來看,陷入「負面思考」其實是很自然、無可奈何的事。因此,完全不需要因為自己具有「負面思考」而感到自責。
「檢討」只會讓成長停止?
不論企業或學校都經常開「檢討會」,已經習慣要找出缺點的我們,難怪非常喜歡檢討會。不過,我很反對這種檢討會。為什麼呢?因為人一旦被要求「檢討」,就只想應付了事,沒辦法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真正的心情,結果便是文過飾非。
當事人表面上裝出一副完全理解的樣子,四周的人也以為他「應該懂了」,但很可能這些都只是表面作作樣子。
查閱辭典裡對「檢討」一詞的解釋,結果如下:
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意圖改正
換句話說,檢討就是要去注意自己較為負向的一面,也就是凝視自己「沒出息的部分」的痛苦行為。結果往往會說出「我做了○○,絕對不會再犯,對不起。」這種「面向他者」的語言。也就是說,凝視的只是「表面的部分」,開口說出「對不起」也只是形式而已。
孩子做壞事時,父母偶爾會逼問孩子:「你不會再這麼做了,是吧?要說『是』……」,這種時候強迫孩子回答「是」,就是表面的承諾。
父母強迫孩子答應而感到滿足,但孩子本身並沒有認真面對自己,所以淪為「只要回答『是』就行了」這種一時的反應。
以工作場合而言,也會出現同樣的情形。比方說,當你提出一份數值有誤的報告書,最後以道歉了事:「之前提出的報告書有誤,我以後會很小心,絕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可是,像這類的反省究竟能改變什麼?
反省最重要的就是「正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可是上述例子卻完全漏掉了。真正重要的是坦誠面對自己,不需要文過飾非。我們稱之為「內省」。
一如字面上的意思,內省指的就是「反省內心」。深入回顧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由自己來觀察自己,又稱為「自我觀察」。
每個人都有一道隱藏內心感受的「門」
人們在剛出生時,對自己並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看法或判定,一般來說,不會有所謂「沒幹勁的嬰兒」,對吧?基本上,應該也沒有「不天真的小孩」吧。每個人一開始必定都充滿創造性和好奇心,隨心所欲地嘗試各式各樣的事物,每天都歡欣雀躍。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不得不順應社會,漸漸不能再「天真無邪地暴露心底話」。況且,也有可能遇到當自己鼓起勇氣行動,反而得到慘痛教訓的經驗。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慢慢學會妥善拿捏自己的「真心話和場面話」,從中練就「聰明的生存之道」。
不過,懂得「社會化」的同時,人們也漸漸學會埋藏內心可貴的真實情感,並且認定自己就是「應該要這樣」。
因此,我才會說,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門」。
為了生存,我們將「純粹的心」關上門,只用「外人看見的自己」的態度來過生活。
藉口正是由此而生。因為一旦不小心暴露了「真心」,自己可能會受傷。
比方說,當你嘴裡辯稱「因為沒時間,所以才沒完成」,其實「純粹的心」正吶喊著:
「我一直為工作進展不順而苦惱,但沒人可以商量!」
可是,你不會把它說出口。因為如果承認「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人」,最受傷的是自己。
因此,基於「我不會示弱」、「我必須維持強者形象」的信念,便選擇「關上心門」,阻絕了與自己易受傷的心的對話。
容易找藉口的人,內心深處多半藏有自己不想正視的煩惱。如果能卸下心防當然最好,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人都緊閉著心門度過每一天,將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隱藏起來。
即使想要戒掉,也十分困難,因為那是為了避免傷害自己「純粹的心」,無意識中採取的「自我防衛的本能」。很多時候,其實連本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找藉口。
所以,才會出現「真的是沒時間啊。我一直在心裡想著明天要做……」、「上面的人指導無方,所以才會沒做好計畫,那不是我的錯」等,想了一個又一個的藉口,而且自以為那不是藉口。
「純粹的心」容易受傷,所以關上門才能讓人感到安全,那道門可以保護柔弱的心靈。然而,也正是那道門一直阻擋自己「往好的方向改變」。
「完成的小事」比你想得重要
如果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便能慢慢地學會正面看待自己。然後,就可以打開心門,開始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對話。
所謂「完成的事」,並不是單指「讓專案成功」或「通過考試」這類大事。我反倒比較喜歡日常「完成的小事」,因為促使自己產生巨大轉變的種子,就埋藏在那些日常小事中。
「把書桌整理乾淨,真舒爽!」「第一次自己搞定印表機。」「今天提早十分鐘到公司,才能冷靜地展開工作。」「分糖果給大家吃,大家都向我道謝。」
發覺這樣的「小事」比什麼都重要,這些日復一日的「小成就」,正是改變自己的關鍵。
不必想得太嚴肅,也不要有「一定要獲得別人的高度評價,才算是『完成』」之類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些日常小事,也無所謂。
研習時常有學員說:「我這個人一事無成。」可是,當我在聽對方述說的過程中,常常發現他明明「完成」了一堆事。
會注意到自己做了多少事。
相信自己,其實你已經「完成」很多事了。
不努力自然會成功
當我們在尋找「做得比以前好的事」時,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毅力。我想各位也感覺得到,「努力提升自我肯定感」這句話本身的弔詭之處。
無須「努力提升自我肯定感」,而是要注意一個一個的「小事件」,譬如:
.比平時提早十分鐘完成工作.多約到三位客戶
因為發掘到這類「小成就」,逐漸累積起來後,自我肯定感當然就會上揚。
況且,所謂的「毅力」本來就很難長久持續。就像開熱水器那樣,瞬間把火點燃,可是只要狀況有所改變,火一下子就會熄滅。
因此,我只要看到專案成員中有人幹勁十足,就會非常擔心。因為在這一類人當中,有些成員會因為每天拚到很晚,中途搞壞身子,或者心理出了問題;也有人過度逞強,被壓力擊垮。
若能藉由本書,學會把目光放在自己「完成的事」上,即使不用特別努力,也會自然而然地提升自我肯定感。
所以,我反而要請各位不要努力。
如果說真的有需要努力的事,那麼唯有一樣,也就是「不要努力」,如此而已。
找出成長的「數字眼鏡」
對有些人來說,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十分困難。這時候把焦點放在「數字」上,就能比較順利找到「完成的事」。這就是所謂的「數字眼鏡」。
「數字眼鏡」也有三種鏡片:「時間鏡片」、「數值鏡片」、「習慣化鏡片」,接下來就依序加以說明。
「時間」鏡片的效果
今天是否比平常「早完成」各項工作呢?能提前做完,就是「做得比以前好」的證據。
此外,掌握「時機正好」也相當不錯。比如,電車的時刻表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分秒不差」,早到或晚到都不行。會議主持人之類的工作也是一樣,此外,有交貨或繳納期限的工作,如果完全按計畫進行,也可以納入完成事項吧。
其次,要注意的是「第一次」的經驗。不論什麼體驗,首次嘗試總是令人忐忑不安。試著回顧一天之中,有沒有這類經驗吧。
第一次挑戰、第一次經歷、第一次做……。如果有這類事情,就寫進「完成事項」裡吧。
此外,做了「好久不曾」做過的事,也可以包含在內,因為這可以解讀成,那是某一段期間內的「第一次」。
戴上「時間鏡片」,尋找如下的事項:
.旅行前一週準備完畢.如期出貨.第一次約到客戶
用上述「提早」、「準時」、「第一次(好久不曾)」這類視角觀察,必定會發現一天中的「完成事項」,這就是「時間鏡片」的效用。
「數值」鏡片的效果
關注數值的上升應該也不錯。除了「考試分數有進步」、「營業業績成長」之類的數值之外,次數增加也屬於數值的變化。
此外,即使分數不佳,但刻意把目光焦點放在分數上,有時也會找到完成的事。比如「分數退步,但成功解開以前不會解的問題」,也有可能像這樣發現過去看不見的進步。
使用數值鏡片,就能漸漸看清楚以下這類進步:
.聽力分數進步百分之十.比平常多處理了三件案子
觀察數值時,同樣不需要太大的變化,反而要關注小變化,尤其是其他人不會注意到的細微變化。
此外,應該也會出現有的數值上升、有的數值下跌的情形。以英語學習為例,因為專注於練習聽力,結果聽力分數進步了,但短期內閱讀分數卻退步。遇到這種情形,同樣只要關注「數值上升的一方」即可。
「辦到了日記」四步驟提問法
本書提出的「辦到了日記」,其運用方法非常簡單,簡單說就是:
「一週一次,從每天的『完成事項』中選出一件事,寫下自己的省思。」
比方說,週一到週六每天記下一到三件「完成的事」,那麼,至少就有六筆以上「做得比以前好」的記錄。所謂「做得比以前好」,換個說法就是「自己想要做得更好」的意思。因此,這份記錄顯示了你重視什麼事。
憑直覺從這份記錄中挑選出一件「完成的事」,而且選那一件都無妨。為什麼呢?
因為這份記錄已概括呈現出你的價值觀,不論怎麼選擇都能加深其意義。
然後,依序回答「四個問題」,以問答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省思,如此即能達到深化思考。
除此之外,持續寫「辦到了日記」的過程中,還能漸漸明白自己重視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
嘗試書寫內省文
「辦到了日記」的內省文包含四大要素,每項要素都具備一個能幫助自己深入思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即是對自己的探問(自問)。
.四大要素和問題事實詳情:具體發生了什麼事?分析原因:為什麼能夠完成?內心真正的感受:此刻心裡實際感覺如何?下一步行動:明天起會嘗試做什麼改變?起初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但練習三、四次後,慢慢就能掌握書寫內省文的「訣竅」。幾乎所有人一開始寫內省文時,都會花上大約十五分鐘的時間,但漸漸就縮短到十分鐘左右。一旦寫上手了,也有人五分鐘就完成。
以問答形式依序回答各個問題,自然就會開始回顧自己完成的事。也就是說,我們自然而然就能學會內省。
而且,這本筆記的設計就是會讓人產生「新的行動」。只要順著問題回答下去,自己慢慢就知道該如何改變做法。
行為上的小改變,終將帶來巨大的轉變。正如前文提到的,「辦到了日記」正是能引導我們走向蛻變的工具。
那麼,就讓我依序詳細解說「辦到了日記」的四大要素吧。
以三週為目標,感受自己的變化
持續寫「辦到了日記」,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在第三章中,曾談到與此有關的習慣如下:
習慣1:找出完成的事並記下來(每天,睡前三至五分鐘)習慣2:審視完成的事並寫內省文(每星期一次,十至十五分鐘)習慣3:將醒悟到可以做的改變付諸實行(此後不斷反覆)
請各位讀者先試著持續寫三個星期吧!有的人也許一開始花的時間會稍微多一點,但持續寫下去,就會變得愈來愈容易。最初的三個星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
持續書寫三個星期後,接下來試著堅持三個月吧!
這段期間,你一定能感覺到自己「變化很大」。既然堅持這麼久了,中途放棄會很可惜。只要自己覺得需要,就請堅持下去。不妨像年度記事本那樣,每年買一本新的筆記,天天好好利用吧!
我的客戶中,不少人在研習後的追蹤輔導(利用IT進行行動支援)期間結束後,依然持續這樣的內省。我問他們:「為什麼會繼續書寫?」他們告訴我:「因為可以抒解壓力,讓心情平靜」。審視完成的事並內省,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的一部分了。
已化為日常行動的人,異口同聲表示:「在精神上變得非常強大」。
這樣的事實也顯現在數據上。
某項分析行動支援IT系統數據的調查,得出這樣的結果:持續內省三個月以上的人,目標達成度比未持續內省的人高約二點五倍。這正表示,當行為上的改善成為一種「習慣」,效果有多麼大。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辦到了日記
永谷研一
由 采實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