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語感如何建立?
你有沒有那種經驗,跟朋友去唱歌,朋友點了一首大家都很熟的 歌,他唱一唱突然走音,就算只是走一點點音,你馬上就聽得出來?你既不是音樂專家、也不是歌手,為什麼聽得出來那一點點走音?
那就是所謂的「音感」,一種不知不覺累積出來的本能。
音樂有音感,語言就有語感。
學中文的外國人,常常會講出這樣的句子:
「我想去看電影明天下午。」
「你要看電影跟我嗎?」
「什麼電影你想看?」
身為中文母語者的我們,即使解釋不出來為什麼,都一聽就知道這是錯的句子,這就是「語感」。
有音感,不用別人告訴你,你就知道唱對還是唱錯;有語感,不用別人告訴你,你就知道講對還是講錯。
至於清不清楚「為什麼對」、「為什麼錯」,並不是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音感、語感 99%都是對的。
語感要怎麼培養?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像唱歌那樣,把正確的版本自然而大量地輸入身體感官中,一直到內化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為止。
沒有人在 KTV 唱歌的時候會一直想著這個音是 Do Re Mi Fa So的哪個音,或是這個拍子是一拍還是四分之一拍,是正拍還是反拍。 如果每個音都要經過那麼多思考,鐵定唱不下去。
可是為什麼明明什麼都沒想,也能唱得對呢?關鍵就在於「
足夠自然而大量的輸入」,聽的時候一定沒有音樂老師在旁邊講樂理、音樂結構,告訴你這首歌是 C 大調還是 D 小調。
你只是單純地聽,聽到旋律都進入身體細胞為止。有可能不知不 覺聽了十幾遍,去 KTV 的時候才會點來唱。即使不是在 KTV,沒有 螢幕沒有字幕,我們邊開車也能一邊唱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自然而大量的輸入」。
套用到語言上我們可以怎麼做?沒有什麼神祕的訣竅,就是大量地聽+跟著說(唱)。
注意了,如果是一個下午聽二十首歌,每首歌聽一次,你隔天肯定唱不出來,對吧?想要學會一首歌,應該是同樣的一首歌聽二十 次,聽到你都被洗腦了,想要唱不出來都很難。
如果是想要用「看外語影片」的方式來練習外語,請使用一樣的方法:
同樣的內容反覆聽非常多次,熟練到幾乎能自然背起來為止。 聽的時候可以主動跟著反覆,但不要有意識地去背,那樣會產生 不必要的壓力。初期先當作背景音樂,像聽一首歌那樣,跟得上的片段就跟幾句,跟不上的片段就先放過。
同樣的內容,一再反覆聽,就像學唱一首歌,一直聽到八九成都可以跟著唱出來為止。
唱歌怎麼做能記得起來,聽外語影片就怎麼做。不要思考文法邏輯、不要硬背、不要查單字。就當作自己在唱一首歌,只是講出來的那些聲音是一個陌生的外語而已。
這段練習,我們要的效果不是理解,而是語感,也就是以後聽到 某個外語句子,你光靠本能判斷,就能知道這句話是母語者會講的?身體自然反應,而非理解。 還是覺得「說不上來哪裡怪怪」的?
所以不要練著練著,又陷入「哎呀~好多單字都不懂」、「那句話的結構為什麼跟我在課本上看到的文法公式不同」這些迴圈,那就失去了培養語感的目的了。
皓雲老師語.感.教.室
1.語感培養:足夠自然而大量的輸入。
2.看外語影片:同樣的內容反覆聽,直到自然背起來為止。
3.即使「單字、文法不懂」都沒關係,語感的精髓是內化成身體自然反應,而非理解。
一次只學一個新觀念最有效:i+1 理論
理論也是由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所 提出,i 指的是學習者目前的能力或程度,1 是指「一項」新資訊, 也就是學習者在原有基礎之上,最適合挑戰的強度或難度。
白話地說,選擇課程或教材的時候,不要一次跳太快,而要選擇「大部分都懂、少部分是新資訊」的這種教材。
比如看一篇文章,80%~90% 左右的內容(所謂的 i),是直接看 過去你大概都能理解(i + 1 當中的 i)的,10%-20% 是沒看過的、 新的字,但不影響整個內容理解(i + 1 當中的 1)的,這樣就是比 較適合用來學習的材料。
有的學習者會想說:「我就想直接跳難一點的,可以學快一點。」 或是「我現在工作需要的是更難的東西,能不能直接跳?」
只要是自己需要/有動機/想學的,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不過就教學經驗來說,像這樣想要搭快班車的,如果最後挑戰成功,大多是本來就學過好幾種語言、或是對語言特別有強烈動機的學習者。
如果你不是以上兩種情況,建議就參考 i + 1 吧!以免過程當中 萬一覺得挫折、困難,就此卡住,反而更長時間無法推進、事倍功半。
如果是以「把這個語言能力的基本功好好建立起來」為目標,其 實用 i + 1 的概念,慢慢來,最後反而比較快 。
遺忘是必經的歷程
經過短期記憶+遺忘的反覆,才會進入長期記憶。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提出「遺忘曲線」理論。學習後的遺忘是人類的自然反應,並且遺忘的過程和比例是可以整理出規律的。
認知到「遺忘是人人逃不了的必經過程」,我們就可以停止給自己加諸「我怎麼老是學了就忘」、「我記憶性不好,天生學語言就吃虧」這些負面評價。因為絕對不是你的記憶性特別不好,而是這是所有人類學習的自然狀態。
既然已經知道遺忘是必然,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克服遺遺忘」。
艾賓浩斯認為,
適當時間的間隔複習,是克服遺忘的最佳方法。 例如在學習過後一天,遺忘一半的時候,就做一次複習,之後或 許是三天再複習第二次,透過間隔複習,達到記憶量最大化的目標。
在語言學習上,現在已經有軟體工具能幫我們把間隔複習這件事 情自動化了。Anki 這個 APP,能自動幫學習者分類,只要自我測驗時沒通過,系統會幫學習者將這個單字歸類到需要間隔出現的區塊, 時間一到就會自己再自動出現。對數位工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玩玩看。
記住,遺忘是必經的過程,把這個點看開,就不會一直糾結於 「自己記性好差」的迴圈,外文單字沒有特別難記,會忘是本來就應該的,就遵循自然,放心忘掉吧!
為什麼有人就是可以學那麼多種語言?
每個人天生具備「至少學會一種語言」的能力,就是我們的母語。大部分台灣人還能流利掌握中文+台語兩種語言。
但是人類文明世界發明了各種教學方法、理論、學習方法,讓我們慢慢認為「學語言好像就應該是要這樣背誦、記憶的」,麻痺到完全忘記「原來也可以有其他學法的可能」,比如說類似母語的「學習法」。
去 TED 或 YouTube 上面搜尋那些多語達人的演講、頻道,幾乎 沒有任何一位多語達人是按照多數人的傳統方式去學語言的。人類的 記憶力有限,如果每多學一個語言就要多增加那麼大量的記憶量,只 用傳統的學習方法就會非常有困難。
大部分的多語達人都是用接近小孩子學母語的方式,先習得、 再學習,先大量接觸,再研究背後的為什麼,如此一來,大腦才有 辦法處理這麼大量的資訊。
我們或許沒有需要成為多語達人,但是如果這麼多年來,使用 傳統學習方法,一直不順利、有障礙,檯面上又已經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的經驗分享,為什 麼不考慮換一種思維試試看呢?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懂語感,無痛學好任一種外語
游皓雲(Yolanda)
由 時報出版 提供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