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寫了一本書《打造超人大腦》,收到很大的迴響。許多讀者紛紛表示,這本書解決了他們長久以來的困擾:
書讀得很慢。
老是有拖延症。
經常遭遇不幸。
為什麼會有這些困擾呢?根本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副靈魂再加上一台肉做的機器人。
但非常有趣的是,其實從小到大沒有人教你使用你的肉體。所以我們只能用非常低效的方式,使用自己的出廠原裝設備。
打造超人大腦:提高輸入/輸出處理速度
《打造超人大腦》這本書討論的主題,是理解自己的肉體是如何運作的,然後駭進這台機器人的I/O裝置,提高效率。
書中主要提了三種方式,可以快速改善一般人的輸入與輸出。
1. 用萃取關鍵字的方式跳讀
我在《打造超人大腦》中介紹了「極速讀書法」。這個讀書法的原理與主張,是你並不需要讀完一本書裡面的每一個字。相反的,在讀每一本書時應該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可以更有效地從書中找到自己心中問題的答案。
這種跳讀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能量的消耗。
讀書會覺得容易疲倦,是因為當今的教育系統在學校教育小孩,看書就必須用念的,讓小孩以為只有這一種方法念書。所以讀一本十萬字的書,本質上是在心中朗讀十萬字,非常消耗能量。
用跳讀找資訊可以省下聲音能量的轉換損耗,更有效萃取總結我們需要的資訊,提高閱讀效率。
2. 讀書後立刻總結
第二部分的重點,是如何把找到的資訊記得更牢。
我們的大腦有暫存記憶體,但是這些記憶體的格子很少(只有5正2負)。如果我們只在大腦裡面讀書,很容易讀了新的忘了舊的。新的裝進格子,舊的被擠出去。最常見的情形是,花了幾小時讀完一本好書,感覺書中有很多重點,但最後卻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這是一本好書」。
極速讀書法強調的是,閱讀的時候立刻登載書中的重點到外部的儲存空間「紙」上,釋放記憶儲存格。並且在讀完之後,「馬上」總結整理累積起來的筆記,甚至分享給其他人。
為什麼要在讀完後馬上整理,而不是幾天之後再整理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在睡覺時清除沒有用的資訊。如果你不在時限內將資訊「燒焊」在身體裡面,就會忘記。
在生理機制上,人類記憶事情的方式,是將事情串成一個脈絡,當作一段故事儲存起來。
3. 用更有效的方式輸出
第三部分是教大家如何快速高效地寫作。
一般人會覺得寫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是因為寫作本身是在大腦瞬間執行數件事。這樣的動作非常耗能,所以無法持久。一般來說,輸出可以分成四個動作:
•提取記憶。
•創作成新的記憶(非常耗能)。
•在腦海中轉成聲音(非常耗能)。
•轉成肌肉訊號慢速打字出來(非常耗能)。
一般人並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供給大腦那麼大的能量,同時執行這樣複雜耗能的連續動作。
所以我提出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先整理有意義的常見問題,經過分類後,提取大綱做為省力鷹架。
接著利用直播,想像自己是面對面幫人解決問題,有組織地口說出答案。之後再借用科技的力量,將音檔轉成文字,快速產出。
這樣做會有效提升寫作速度,節省下很多能量,不會因為寫篇文章就把自己的電量用光。用這種方法寫好稿子,後續再編修幾次,理想的成品就出爐了。
這個方法乍看之下多了許多工序,實際上卻能省下非常多的時間。
人類本質是一台沒辦法升級的電腦
透過上述這三招,可以讓自己這組原裝設備變得更有效率。
但你可能還想知道,我為什麼要鑽研駭客自己的方法?
事實上是這樣的。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台智慧型手機,也可能每兩年會一台新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手機廠商每年推陳出新,不只硬體改款,也會經常提供軟體補漏,調整使用者介面與流程,新增升級的功能以符合實際需求,便於日常使用。
社會與科技如此日新月異,但我們人類能夠更新自己的硬體嗎?或者退一步說,我們有辦法升級自己的作業系統,去因應這每十年大變的時代嗎?
顯然沒有辦法。所以科技越來越先進,人類就越來越恐慌,也跟得越來越吃力。
和機器比升級,人類擺明吃大虧。因為人類無法更換CPU(大腦)、也不可能提升記憶體容量。不僅如此,鍵盤、喇叭、麥克風,都不能換,完全沒有升級空間。充其量只能做點性能保養,透過一些健康活動,讓性能短暫地提升。比如說做運動讓體力變好,電池多了10%。
不過,這樣的改善方式,效果也很有限。因為大腦能量多了10%,處理器速度有辦法快10%嗎?想想,似乎也沒辦法。
再來,既然透過保養可以提升自己的電力10%,那有可能更進一步多100%、1000%嗎?好像也不可能。
所以我才會萌生研究《打造超人大腦》內的三個主題。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調整I/O順序機制,提升效率。
打造超人思維:提升大腦演算效率
後來我更在思考,除了調整自己使用I/O的順序之外,還有其他辦法提升自己的效率與決策品質嗎?
我是工程師出身的,以前在我們工程領域裡,團隊如果遇到軟體效率出了問題,第一直覺就是去查找程式碼,看是不是演算法的效率有問題。如果確定是,就修改代碼結構去提升軟體的整體執行效率。
所以我想研究,是否能移用工程領域調整效能的方式做思維升級。
一般來說,程式跑在電腦上,原本執行正常,後來卻連連當機,有可能是因為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大,細節越來越複雜。這不是程式有BUG,而是輸入問題的規模與複雜度改變,導致程式在電腦上耗用的能量隨之提升,最終超過了原有機器的負荷。
程式設計師在解決問題時,所開發的第一版解法,往往是用比較直觀暴力的方法設計出來的。在問題規模小的時候,執行效率與速度不會有問題。
但是,如果題目變得越來越複雜,卻還運行相同的程式,耗用的資源可能就會超出硬體負荷,最後當機。
我發現,這情況很類似人類的學習和決策。比方說寫作吧,正常人一鼓作氣寫出一篇文章的難度沒有很高,但是如果也想用一氣呵成的方式去寫一本書,可能就行不通。
人類解題也是類似的情況。當我們遇到問題,有99.999%的人只有一種解法,就是搜尋過去的經驗。如果找不到,就看看周遭的人有沒有類似經驗,或是書上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如果眼前遇到的問題奇形怪狀,一直無法匹配到相符的可行解法,人就會當機。直接宣告無解。
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問題有點難度,還有時間上的限制,人們往往會粗暴地用直覺,執行和過去一模一樣的解法。但因為沒有注意到問題在細節與規模上大不相同,所以直接上的解法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稱之為粗心或不幸)。
於是,我在思考,這種設計上的「撞牆」與「Bug」,難道沒有辦法修正嗎?
十倍、百倍、千倍效率的祕密
調整人類硬體I/O使用順序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方向。在不改變硬體的情況下,只調換使用的順序,光寫作效率就可以提升一兩百倍。
比如說,我最早寫一本書的初稿需要六個月,後來可以縮減到一個月、一週,寫上一本書《遠距工作這樣做》只花了一天。
過去類似的經歷還有:
•參加程式黑客松:一天寫一個網站,並把簡報做完。
•一個月裡做出一個創業網站,立刻取得驚人業績。
•60天內掌握一門學問。
認識多年朋友說,如果他不是認識我,並且現場看我從頭到尾做出來,否則他一定會覺得這些成果都是吹噓。事實上,要不是是我本人做出來的,網路上如果其他人也有這樣的成果,我也會認為他是吹的!
而這些誇張成果,是因為我超級拚命嗎?我認為其實也不是,不可否認,我做這些事情時真的很投入。但真要歸因,祕密其實只是調轉順序而已。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打造超人思維——智商如何從100提升到1000
xdite鄭伊廷
由 商周出版 提供
相關